追寻真相(24)

直到前不久,我才跟你讲起赵晓红给我传播总理遗言之事,你突然想起来,第一个跑到你家告诉你们局势要往好处变的人,正是赵晓红。她后来考上杭师院当老师去了,具有这样热情正气的气质的姑娘,今天到哪里去找呢。

一些断片如影象拉过眼前:你陪着挺着大肚子的姐姐晓燕逛街回来;你推着自行车到我大学寝室门口;你到北大读书,你结婚,生孩子,腹部三次大手术,......调北京,作家出版社,你发现韩寒,《三重门》一书编辑,编发七届《新概念散文大奖赛》,海岩全集,曹文轩全集,《束星北档案》,京城金牌出版人,......应聘《江南》主编,大江南思路......

我在大学修历史学,自选地方志,发现你父亲的资料,原来沉默寡言的袁霄吟是大名鼎鼎的浙东新四军游击队领导,去采访你父亲......

你们家里我最后见到的才是总理遗言案的核心人物之一袁中伟,家里人都叫他小弟。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正被人扶着,我看到一个骨瘦如柴的青年人,身上披了一件外衣,好象刚刚从白公馆或者渣汁洞里出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袁中伟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奄奄一息垂危病人,他得的一种病大家都说不清楚,只知道这个病如果给他吃治肝病的药,那么他的肾脏就会坏掉,但是如果给他吃肾脏的药,那么他的肝就得坏死。袁中伟的这场病,得的很有点宿命。我们一直奇怪怎么他和李君旭会这样分不开,不但坐牢一起坐,连生病也一起生,连病危也一起病危。那时候李君旭已经担任了《东方青年》杂志的主编,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安眠药成瘾,病情很严重了,经常摔倒。有一次在家中躺了几天,恰逢袁中伟去看他,那时袁中伟自己也生病。但一见李君旭的情况,凭直觉以为必须立刻送医院。袁中伟也是个高个子,但依然没有李君旭高重,他背着李君旭到医院,结果俩人一起住了院。

我还能记得那时候你们全家整天给小弟找药的情形,有一种药是从北京带来,还必须放在冰箱里,每一次都挺麻烦,袁中伟病了好几年,没想到终于治愈了,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工作第一线。而李君旭却没有挺过这一关,他虽然活了下来,但几乎半身瘫痪,大脑严重受损,在一般人的眼里,他成了一个白痴。

是的,总理遗言一案,过去三十年了,但对那些亲历的人们而言,他们真的完全过去了吗?直到今天,我才对中国人的政治生命有了一个认识。由于你们的特殊经历,不管你们愿不愿意,你们这一群人很小就开始了你们的政治生命,这生命延续至今,将伴随你们的终生。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下总理遗言案的真正核心人物--遗言的文案创造者"李君旭"吧,虽然全文尚未刊登完毕,但已经看得出来,你塑造的这个人物,是最为成功的。

这里牵涉到纪实文学的一个文本上的基本问题:纪实文学能够如小说一样塑造人物吗?我们知道小说是虚构的,提供了塑造人物的可能性,纪实文学是真实地呈现生活,是选择了素材之后的表达。从阅读的角度来看,因为你笔下的许多人都是我熟悉的,你的父母,哥哥姐姐,他们作为事件中的一个群体出现时,是如此的栩栩如生。你的母亲董阿姨在你笔下,音容笑貌宛若眼前。但这些人物还不是难写的,李君旭才是一个下笔前非常值得琢磨的人。那么,这个琢磨的过程,是否就是塑造人物的过程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