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川 第二章(1)

渭阳四大庙会的七月秋会很是热闹,从十五起会一直办到当月底,搭棚设摊唱戏卖货。千般把戏目不暇接,万般货品琳琅满目。地摊席棚戏耍场子从城关石桥排满一河滩扯出三里地。四村八乡人群络绎不绝滚滚拥来。就连榆林堡外挎腰刀的北番子都赶着牛马羊牵着骆驼,过来赶会贩牲口。

秋会自然少不了辛二杰的银碗儿腔十红班来唱戏。

十红班叫十红,实际只有三红。

银碗儿腔也叫渭宫腔,也有地方叫玉宫腔、影儿腔、阮儿调。名字怪多,是起兴流行于关中渭水流域一带乡村的地方小戏。有考说银碗儿腔最早源出长安东河华一带,逐渐在关中流行开,与陕接壤的豫晋川甘宁绥也有传唱,并形成东府腔西府腔两种风格流派。

据说,早远时华岳山麓渭水之畔建有帝王行宫称渭宫,银碗儿腔最早是宫廷里的乐舞调子。渭在古方言里也念“玉”,大概是御的谐音字。

有关银碗儿腔倒有许多传说故事。传某朝一位皇帝所宠爱的妃子死了。爱妃能歌善舞,令皇上时常思念。宫里人为排解君王哀伤,就以皮革剪出妃子影画藏于布后,以灯映照投影到皇上眼前,影人儿口中唱着皇上最喜欢听的曲子,果然博得皇上欢心。人说这就是银碗儿腔的雏形影戏。此后,宫里就有了专门的灯影戏表演,乐舞曲子渐渐演化成灯影戏伴唱。初始只是简单歌舞影戏,以后渐渐有了简单情节,演绎宫廷君王与爱妃间的故事。

以后,影戏慢慢传向民间,不断融汇汲取姊妹剧种和民谣乡音所长逐渐发展。渐以真人演唱取代影人儿表演,伴唱曲子渐形成调式套路腔板,再往后,最终形成为一个地方戏种。叫它银碗儿腔,因最早伴器只有弦子和一对银碗儿,丁零当啷清脆有声甚为独特。

渭水流域是汉文化萌起兴盛之地,历史久远文明深厚文脉悠长,由巫祭傩拜至神祀礼叹,到游吟行唱,再到社戏扮演……丰厚文化衍生出无数戏曲种类如繁星璀璨,仅关中一带大小剧种之多不胜枚举,阿宫、渭宫、弦板、道情、眉户、虢腔、府调、碗儿、老腔及至梆子戏皮黄腔采茶调,不过几百里方圆土地,却有数不清大小剧种同声唱响,有些小戏种只传于一县数乡,一样生命旺盛生机勃勃。今日无论南北大多剧种,都可以寻根脉至黄土地深处。秦人之声,天下唱响。

大西北高天阔远黄土无垠,养成秦人鲁直率性,秦人之戏如秦腔,风格路数多粗犷昂扬,豪气十足,说吼戏大概更合适。乡人戏曰:“一吼吓破别人胆,二吼震塌自家院,塌死唱戏瓜老汉……”瓜就是傻的意思。沙喉咙大面锣紫锤黑头,开口扯着嗓子叫,吼得山摇地动。人对西北地方戏曲就一个感觉:粗犷高亢粗喉咙大嗓子!不过,你若听过银碗儿腔,同为秦人之戏之声,给你感觉会大不同。同一块土地,有咆哮大河,也有涓涓溪流;有高亢之声,又有委婉小唱。银碗儿腔名称其实就很说明问题,叮叮铃铃的声腔,叮叮咚咚的唱板,一把板胡吱吱扭,一只弦子嘣嘣嘣,一对银碗儿丁丁当,一个小女子哼唧唧,一段小曲儿扭捏捏,一出戏下来,令人半酥半麻。银碗儿腔曲调清丽雅致优美细柔。虽也有高亢粗犷腔板如震山腔宏腔,但总体还是以女工戏柔腔为主,以细腻娇柔委婉见长,并形成东府腔西府腔两种流派。西府腔多武戏生戏偏重硬朗,东府腔多文戏柔腔更重绵软。一条渭水自西而东,就有了“头唱震山尾哼软(阮)儿”一粗一细、一刚一柔的风格。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