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王莽的人头传到了宛城,更始帝刘玄这下一睹“真面目”了。看着王莽的人头,刘玄心中也是无限感慨:
莽不如是,当与霍光等。(《后汉书》卷一一《刘玄传》)可以想象刘玄得意洋洋的语调:“王莽要不是这样胡来,不篡位的话,其实应该和霍光差不多。”霍光也是汉朝外戚,辅政多年,为汉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王莽就算不篡位,辅政的能力和水平也没法和霍光相提并论。不过,这也说明王莽的形象在当皇帝前后确实反差巨大。
刘玄刚说完这句话,旁边的宠姬韩夫人就笑了,也说了一句话:“王莽要不是这样,你怎么会当上皇帝呢?”韩夫人应该是说到了点子上,要不是王莽篡位,将来怎么轮,也轮不到刘玄来当皇帝。论血统,论能力,根本没刘玄什么事。刘玄之所以能当皇帝,能有今天,有两个原因:第一,王莽篡汉,把原来的嫡系皇室全折腾没了。第二,王莽昏庸。如果他是一个好皇帝,把国家治理得不错,也没人造反,刘玄也是不可能当皇帝的。
这两点原因,刘玄本人只意识到了第一点,没有意识到第二点,他没有吸取王莽的教训,好好治理国家。他听韩夫人这么一说,只是洋洋得意,看着王莽的人头哈哈大笑。那时候的人胆也大,拿人头都不当回事。人头那么恐怖,刘玄还能笑得出来,要是人头一高兴,也跟着哈哈大笑,估计刘玄就不笑了。
刘玄自己看人头还不过瘾,还让人把王莽的人头悬挂在街上示众,据说老百姓都去找石头扔,看谁扔得准,还有的人把王莽的舌头割下来吃了,也不知道这个人的口味为什么这么独特,大概是爱嚼舌头:
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资治通鉴》卷三九)不知此时还在宛城的刘秀,有没有去看过这颗人头,更不知如果他看了这颗人头心里会怎么想。王莽已经灭亡了,看起来天下就是汉军的了。但是,自己当初和大哥起义,付出了那么多的代价,难道就是为了今天吗?如果按照他和大哥当初的设想,这时候的皇帝也许是大哥。现实却是大哥被杀了,他没有任何兵权,时时刻刻都有可能被置于死地。
还好,刘秀的忍辱负重,让刘玄放松了警惕。但总是这样下去,恐怕也不行。就算刘玄不杀他,跟着刘玄这样一个皇帝,也没有什么前途。恐怕刘秀也很清楚,在刘玄的身上,缺乏一种王者风范。如果王莽有灵,他的人头在刘玄手上一定会笑的,甚至一边笑一边说:“刘玄,你还笑话我呢,下一个就是你。”
三四 王者雄风刘玄身上缺乏王者风范,不光刘秀知道,很多人都清楚。通过迁都洛阳这件事就能看出,这件事的很多亲身经历者,对刘玄非常失望。
前文说过,刘玄派出大军兵分两路,一路去打长安,消灭了王莽,另外一路去打洛阳。去打洛阳的,是刘玄的定国上公王匡。守洛阳的,是王莽的太师,竟然也叫王匡。来段历史绕口令:王匡说要打败王匡,王匡说要大胜王匡,结果王匡擒了王匡,王匡杀了王匡,也不知道是死了的是定国上公王匡还是太师王匡……结果很简单,洛阳打下来了,刘玄就准备迁都洛阳了。
洛阳在当时是全国的第二大城市,虽然不如长安,但是比宛城要繁华多了,对刘玄来说,宛城太小了,当临时首都可以,蜗居可以,现在发展势头不错,有了更大的地盘,皇帝不能老蜗居啊,迁都之前,刘玄要先派人把洛阳的宫殿、官府修缮一下,相当于有了新房子,搬家之前,先去找人装修。刘秀又有了用武之地。这个活不是带兵打仗,刘秀去,对刘玄也没有什么威胁。另外,刘秀在长安上过学,平常什么事都讲究,他干这个活应该可以,装修也是需要品味的。
于是,刘秀被封为“行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汉代的官职,汉武帝时期开设,京城以及附近的郡县有个什么大案要案,都归他管,可以说是皇家重案组的组长。不过,刘秀这个“行司隶校尉”,还不是正儿八经的司隶校尉,是暂时主持司隶校尉的工作。这也可以理解为是刘玄对刘秀的一种试探:“老在宛城,我看不出来,派你去洛阳搞装修,好好干可以,不好好干?你也就是个行司隶校尉,说你行你才行,说你不行你马上就不行了。”
刘秀不但行,而且是很行。既然被派来装修,刘秀就把洛阳来个精装修。他不光修缮好洛阳的宫殿,更重要的是重建了洛阳的秩序。史书记载,刘秀过去之后,按照司隶校尉应该做的事,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恢复各种汉朝的制度,配置公务员,岗位和月薪的标准也完全按照汉朝的规定部署。
刘秀这样做,可说是一举两得。老百姓都怀念汉朝,汉军又一直是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那就要按汉朝的规章制度来,得让大家感到确实是汉朝又回来了,这样做可以让群众满意,这是第一点好处。第二点好处,刘秀这样做,也完全符合刘玄的要求,你让我行司隶校尉,我就把司隶校尉做到位,因为我们的官职都是沿袭按汉朝来的,所以我所做的事情也按汉朝的规定来,绝不会出格。这一点是让领导放心。刘玄倒是放心了。不过当刘玄从宛城迁都到洛阳来的时候,很多人见到他,刚刚放下的心突然就提起来了。
听说刘玄要迁都洛阳,很多三辅的官员都来了。“三辅”当初是指三个官职: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这三位管辖着京都长安一带的地区,后来三辅就用来指关中地区。三辅官员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他们过去在汉朝当官,在首都长安生活,听说更始帝迁都洛阳,大汉王朝又回来了,一个个非常激动,专门从关中赶到洛阳,来看看新兴起的大汉王朝王者的风范。这一看不要紧,都傻眼了:
时三辅吏士东迎更始,见诸将过,皆冠帻,而服妇人衣,诸于绣镼(jué绝),莫不笑之,或有畏而走者。(《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更始帝刘玄的大将从他们面前走过,不是穿着宽大的官袍,戴着正规的官帽,而是一点也不讲究。汉代的礼仪是很讲究的。官帽的要求就很严格,不同等级的官员应该戴不同的帽子,文臣儒生,要戴进贤冠,用布做成,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七寸,帽子中间鼓起的褶皱叫做“梁”,公侯级别的有三条梁,二千石以下至博士级别的只能有两条,博士以下的儒生皆一梁。大老远一看这个梁,就知道这个人是什么身份。
刘玄这些人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们戴的竟然是头巾,就是“帻”。这种款式的头巾,都是地位卑贱的人才会戴在头上。还有的人穿着女人的衣服,就是“绣镼”。“绣镼”指古代妇女所穿的上衣,花里胡哨的,有的是露整条胳膊,有的露半条胳膊。这些三辅官员一看:“这难道就是大汉王朝的重臣吗?怎么全这打扮啊?这么‘非主流’,是不是妖怪来了啊?”他们可全都是内行,见过大世面,千里迢迢跑过来,带着一颗朝圣的心,不是来看《西游记》的。所以大家“莫不笑之”,没法不笑,已经超出了他们想象的极限,有的老臣甚至害怕得溜了,闹了半天,国家就交给这样一伙人来管了,我还是躲得远远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