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丽宁正是不断地用一个个为什么把自己的研究引向更深的疑问之中,可是身边的同事却被她的一个个疑问弄得有点不耐烦了,几年下来他们一个成果也没有。
又是为什么,没完没了。有人小声嘟哝。
渐渐地,愿意跟她合作做课题的人越来越少了,更有人对她敬而远之。可她却认为,这无关紧要,紧要的是不要把深奥的科学问题简单化。那种选一个课题,做几次实验,然后就写论文、报成果、上媒体,到处去评奖的做法,是幼稚和可笑的,就像一些中学生的作文比赛一样。真理是从每天的观察和分析中发现的,它就在你的手边。勤奋和细心,再加上一点运气,你就会得到真理。要探讨黑叶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的秘密,就像探讨恐龙为什么灭绝一样,流行的说法是恐龙是因为巨大的灾变而灭绝的,她认为那很难自圆其说,因为有证据表明,恐龙灭绝时,很多两栖类、爬行类,甚至一些哺乳动物却生存下来,一直繁衍到今天,比如大熊猫。
所以,恐龙的灭绝还是应该从恐龙自身的变化去找原因。她在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在灾变说非常喧闹的时候,她的声音显得非常微弱。
执迷不悟。朱丽宁听见有人悄悄议论,可她还是固执地坚持着。她在动物所的研究基地建立了一个小型的模拟野外生存环境的保护区,每天观察黑叶猴的生活,详细地记录下它们在行为和交往方式上的每一个变化,每天进食和睡觉的时间、嬉戏和打闹的举动、郁郁寡欢的神态……从最初使用纸和笔做记录,到后来用自编的计算机程序,先是用软盘保存,后来又用光盘。
这些可以作为研究资料吗?有人问。
当然。过去我们的研究一直不能深入,就是因为缺乏观察资料。朱丽宁说。
可是这些不是野外黑叶猴实际生存环境中的资料,能作为研究材料吗?
野外黑叶猴的数量很少,我们几乎看不到它们,只能用人造环境中的观察资料。朱丽宁说。
没有人表示赞同。朱丽宁对此不以为然。科学是不惧怕沉默和反对的,科学惧怕的是放弃。即使失败了,也可以告诉后人,这条路走不通。她想。
生物学的研究已经进入极微观的领域,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研究已经开辟了崭新的领域,宏观的观察还需要吗?人们在争论。
重要的不是肯定或者否定,而是把两者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隐蔽在热带雨林中的摄像机和放在实验室里的电子显微镜同样重要。朱丽宁说。
也许,自己花了太多的时间和人们争论,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争论,怎么能找到正确的研究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