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文台(3)

杜克成说,我们的设备是老了一点,有一些我们可以自行研制,另外一些,比如,傅立叶分光光度计,我们的精度是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这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所以,我们一定要争取国际资金的支持。

杜台长,这可是一大笔钱啊!邓向辉提醒他。

人家愿不愿意出钱,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拿出像样的东西来,只要我们的项目是真正有应用前景的,计划是周密的,数据是精确的,那我们一定能吸引到国际上最好的合作者。杜克成的自信让大家轻松了许多。他接着说,前不久德国慕尼黑天文台的台长施密特来信说,过些天要带一个代表团来九峰山天文台访问,主要是考察我们的巡天计划。这次要跟他好好谈谈,把我们的太阳耀斑和地磁暴观测研究作为优势项目拿出来,跟他搞合作,不怕他不动心……

这时候苏英恺说,杜台长,我还想说说这几个公式的情况。说着,他从文件包里拿出一摞稿纸。

苏教授,还没有解决吗?杜克成的眉头一下紧蹙起来。

是啊,还是没有结果。苏英恺说,去年我就委托华北大学数学系的袁教授去推导,可昨天他把材料退回来了,说他已经无能为力了。

杜克成愣住了。这怎么办呢?连袁教授这样国际上知名的计算数学家也推导不出来,再去找谁呢?

苏英恺说,袁教授很抱歉,他说这不是纯数学方面的问题。

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呢?确实不是纯数学的问题,不同时是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怎么可能推导出这样的公式呢?杜克成低头想了想,抬起头看了看会议室里的人,把目光落在周轶军身上。他最年轻,曾是自己的博士生,在计算数学方面,他对周轶军要求很高。轶军,你再试试怎么样?他问道。

周轶军的脸一下涨红了,台长,我可以试试,但是没有把握,我看过那些公式,只怕万一不行更耽误时间……

屋里一阵沉默。过了一会儿,周轶军又说,台长,要不你就交给我吧。

杜克成听出周轶军的语气并不坚定,就说,算了,还是我自己再试试吧。

杜台长,这样不行,你的负担太重了。苏英恺有些担忧了。

杜克成笑了,说,负担就是重量,我们要挑起来才知道重不重。

散会了,杜克成来到苏英恺面前,拿起那摞稿纸装进自己的文件夹。他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好像那不是几页稿纸,而是一摞厚重的数学著作。周轶军来到他身旁,似乎有点歉意地小声说,台长,要不您推导公式,我上机验证……杜克成看看他,没有说话,只是拍了拍他的肩头。

杜克成回到观测室,又看了一遍昨晚的观测记录。计算机屏幕上,那一个个光点就像一只只眼睛,或明或暗,正从太阳系深处的某个地方注视着他,好像在问,喂,老伙计,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认识啊?杜克成觉得眼睛睁不开了,他趴在桌上,心里嘟哝着说,等着吧,总有一天,我会给太阳系的每一个成员都发一张数字身份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