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贝多芬说:“音乐是比哲学更高的启示。”
莱比锡和柏林报纸刊登讣告,莱比锡所有教堂发布巴赫死讯。托马斯教堂的布告是:“广受敬重的巴赫先生已祥和地安息主怀。生前他是波兰国王陛下及萨克森选帝侯宫廷作曲,曾担任葛屯宫廷乐正与圣托马斯学校唱诗班教习。”议会盖棺论定:“巴赫也许是个伟大的音乐家,但完全不懂教学”,而他们“需要的是唱诗班教习,并非乐团指挥。”
前一句是例行客气话,后一句才是真正评价。
巴佳爱和巴赫关山门弟子安若喜共同撰写的悼词(1754年出版)充满溢美,却透露出巴赫在他们眼中也只是个管风琴师:“巴赫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管风琴师和键盘乐器演奏家。或许有许多著名的人已在复调音乐的领域成绩卓著,但他们的双手和双脚能否像巴赫那样灵巧?…… 他的每一只手指头都同样灵巧,能毫无阻碍地表现音乐的精准。巴赫之前,日耳曼及其它国家最伟大的键盘师鲜少使用拇指,但巴赫发明一套简便弹奏方式,可以轻松使用每个手指头。他以双脚使用脚踏板演奏的音乐,许多高明的乐师用双手也无法弹奏。他不仅精通管风琴演奏,还能以高超的技巧将各个音栓串联使用,让每个音栓的音色发挥到极致。”
只有台杰非在巴赫去世第二年写下的十四行悼诗预见了他的伟大:“去吧!巴赫!你的风琴音乐永垂,赞颂大师的荣耀属于你,你笔下每一页的音乐,充满了何等欢喜,引起时代的嫉妒与敬仰。”
知巴赫者,台杰非也!这个一生的敌人,竟就是他的知己。
两天后巴赫下葬。托马斯学校全部学生参加葬礼。墓地下葬纪录是:“男性,六十七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先生,宫廷乐正和圣托马斯学校乐监,住址托马斯学校,有四个孩子。灵车免费”。
与康德一样,巴赫没有遗嘱。他的遗产只有千把塔勒和一些债券、股票和图书,除此之外就是乐器。乐谱被分给家人,旋即被廉价卖到四面八方,流散江湖,直到它们重出江湖,倚天屠龙。
巴亚蜜继承了三分之一的遗产。她像巴赫后母一样一贫如洗,但她拒绝把身边的三个女儿送给亲戚。议会大发善心决定给她监护权,条件却是不能再婚。她最后进了收容所,依靠施舍养活三个孩子,十年后去世。
巴赫的小女儿巴谐娜1809年去世,去世前曾接受《音乐汇报》的慈善捐助。贝多芬参加了这次捐助。他终于帮上了巴赫的忙,虽然他本人根本不知道。
因此,慈善捐助非常重要。为富而不仁,天厌之。
巴赫下葬于约翰教堂墓地南墙下。巴亚蜜没钱买墓碑,坟头半年即告失踪。一百三十五年后(1885),巴赫学会借巴赫诞辰二百周年拟重修巴赫陵墓,找不着坟头!此时已对巴赫五体投地的莱比锡市议会在南墙钉一铭牌,上刻: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1750年7月31日葬于此处。九年后约翰教堂扩建,借施工之机推倒南墙,找到一大堆棺材——1750年下葬于此的有一千四百多人!经研究下葬纪录,循巴赫的橡木棺材找到遗骨,殓入厚重石棺,置于约翰教堂地下室,上刻: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1685-1750。二战中约翰教堂被炸毁,1950年棺材再次迁葬托马斯教堂,埋在教堂合唱台之下。
死后两百年,巴赫终于回到他当年的工作岗位。
才子成功,不外乎两种:少年得志,如六岁轰动欧洲的莫扎特;大器晚成,如八十遇文王的姜子牙。他们都等到了成名的那一夜。不虚此生。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
可是,很多很多天才,一辈子都没等到成名的那一夜。比如曹雪芹。
比如巴赫。这个贫寒孤儿艰苦奋斗,四处跳槽追逐名利,却始终没能真正“爬上去”。巴赫生前从未得到过全国性肯定,遑论欧洲声誉。他在圈内只以管风琴师闻名。在莱比锡,他自费出版的《第三键盘练习曲》只卖四金古盾,销售纪录为零。他的作品无人喝彩,去世即被遗忘。与十三岁就开始写回忆录的尼采相反,巴赫未写自传,而写自传在当时颇为常见。
巴赫死在寻找伯乐的崎岖山路上。虽然大批传记对巴赫在王公贵族面前的演奏津津乐道,但实际上,就是演奏,也没有王侯真正欣赏他。遥想1747,巴赫满怀希望前往无忧宫为弗里德里希大帝演奏,之后更竭心尽力奉献《音乐贡品》,可连稿费都没捞到一文,更甭提重金聘请了。可他儿子巴佳爱却在大帝身边供职二十八年,史称“柏林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