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开时百花杀6(2)

在向萨克森国王求赐“宫廷作曲”头衔的信中,通常谦虚的巴赫自承“这两部作品在我的作品中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美国著名指挥家斯托考夫斯基说:“巴赫这部作品确实是音乐领域中最崇高的作品……《b小调弥撒》建立于非常广泛的音域之上,音乐结构异常复杂,其技术集中反映巴赫那舒缓却深不可测的灵感。巴赫扩充了传统弥撒的段落,《b小调弥撒》包含了全宇宙所有的情感和意识。”在《信经》Incarnatus(道成肉身)一段中,一组赋格反复演奏,在如恍如惚之中悄悄遁形,柔如吹气的喃喃细语渐行渐远,在愈来愈弱的三度音程中慢慢沉寂,随之而来的收束、停顿和切分音以及效果奇特的颤动半音起伏向我们暗示“道成肉身”那一瞬间的全部神秘。巴赫在音乐中“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上帝的权能与荣耀。因此,这部弥撒也被称为《b小调崇高弥撒》。

音乐史上,只有贝多芬的《庄严弥撒》和亨德尔的《弥赛亚》敢跟《b小调弥撒》递葛。乐坛公认,贝多芬音乐思想主轴“透破黑暗迈向光明”即来自《b小调弥撒》。

巴赫在1733年就完成了这部作品的第一部分,但它直到巴赫去世后九十五年(1845)才出版!巴赫本人从未亲历过自己的这部伟大作品。1934年,《b小调弥撒》才由柏林歌苑首演,此时它已被世人遗忘一百八十四年。

有些花儿,死后一百八十四年才会怒放。

诚如荀和德(Schonberg)所言:“人人可得《基督永眠黄泉》或《b小调弥撒》所欲传达的讯息,但唯有那些认同巴哈当时的信仰和精神生活的人,才能真正欣赏其代表的精神讯息,以及真正宗教礼拜之精巧细致。”至今,圣诞节期间欧洲大街小巷中像水蒸汽一般温暖弥漫的教堂乐曲,大部来自巴赫。英国BBC更固定在圣诞期间连续十天二十四小时放送巴赫的全部作品。

很多乐评家称《b小调弥撒》为“唯一最伟大的乐曲”,但巴赫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并不伟大:这是他讨封“萨克森选帝侯宫廷作曲”头衔的献礼。新王登基伊始他就开始写信请求赐封这个头衔,那些极尽哀恳的信读来长使英雄泪满襟。但新王始终没回信。四年后,国王亲临莱比锡,巴赫再度写信求封。1737年11月21日,从国王宫殿所在地普利森堡终于寄来王国总理签署的“萨克森选帝侯宫廷作曲”委任状。

看官休要小看这张烂纸。“宫廷作曲”是宫廷命官,直接受到国王本人的庇护。感激涕零的巴赫在德累斯顿圣母教堂上演盛大管风琴音乐会答谢。

巴赫终于可以堂而皇之地署名“萨克森选帝侯、波兰国王宫廷作曲”。这就像我在名片上的“教授”屁股后头加个“(正处级待遇)”一样伟大。虽然永无补实之日,它却代表巴赫身份进入“候补道”,已经不是庶民了。

这是巴赫一生当过的最大的官儿。议会从此对巴赫客气多了。

好景不长。上任不到四年,校长葛若思跟市议会闹翻了。他想比照前任兼莱比锡大学教授。议会不干!葛若思准备辞去校长专当教授,可大学校长又出来作梗:“他跟议会关系太密切。”两头受气的葛若思愤而调去哥亭根大学当教授。

继任的是副校长艾若德。这个土生土长的莱比锡人十分节俭、十分上进、十分冷静,十分不喜欢巴赫,上任伊始便宣布:选巴赫课的学生,都不能选他的课。

他显然无法领导巴赫共建和谐社会。1736年7月初,在一次婚礼演奏时,巴赫委任的学生会长教训了一个插嘴的学生。该学生的矿主家长告黑状,艾校长立刻判会长公开道歉并当着全校师生接受杖击。十八世纪德国学校体罚很普遍,但这样夸张的惩罚让会长无颜呆在学校:他当天夜里逃跑了。艾校长立刻给巴赫指派了一个懒而无能、对合唱毫无兴趣的新会长。

巴赫严肃通知新会长,任命学生会长是他的权力,并将原副会长扶正。新会长立刻向校长和教区牧师告状。巴赫的任命被取消,唱诗班陷入瘫痪:巴赫不让新会长指挥合唱,而其他学生也不敢当学生会长。巴赫多次致信议会,但议会置若罔闻。一气之下,巴赫给自己的孩子请了个家教,放弃监督学校音乐课程。1737年5月,莱比锡专业报纸《音乐批评》发表匿名文章攻击巴赫的音乐风格,巴赫立刻停止在“音乐学社”的一切活动,彻底回家陪老婆孩子去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