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开时百花杀1(1)

1708年7月14日,距今299年,二十三岁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前往魏玛,带着身怀六甲的妻子巴魅花和前小姨子巴菲娜。

五年前,高中毕业生巴赫第一次就业便在魏玛宫廷乐队。这次巴赫来自弥豪森(Muehlhausen),这个出版了处女作的城市。弥城每年议会改选仪式与教堂礼拜合并举行。时任弥城圣柏莱兹教堂管风琴师的巴赫专为仪式写康塔塔《主即吾王》(BWV 71)。议员们十分满意,一致同意动用公款出版。然而,统治弥城的极端虔信派要求礼拜时禁用管风琴。等于端了巴赫的饭碗。而且弥城工资超低,虽然巴魅花持家有方,但巴赫依然悲叹:“我们生活极其节俭,却仍常常连房租都交不起,并时时困于意外支出。生活何等艰难!”

巴赫只好跳槽。这个德国音乐跳槽王一生都在为薪水跳槽,或准备跳槽。

到弥豪森一年后,巴赫为魏玛侯爵翁威廉验收管风琴,他趁机在侯爵面前弹奏一曲。侯爵大悦,立聘巴赫顶替自己退休的管风琴师。面对顶头上司,弥城议会只好接受巴赫的辞职。

列位看官,当时德意志有三百五十二个公侯小国,绝大多数面积和居民等于中国的乡镇,宫廷乐队象征领导的品位。翁威廉和弟弟翁若恩侯爵共治魏玛,各有自己的宫廷、仆役和乐队。巴赫职位是“萨克森侯爵宫廷管风琴师兼宫廷乐师”,位列宫廷乐正(Hofkapellmeister)杜雷色及其子、副乐正杜悦威之后,坐魏玛音乐第三把交椅。

不久,翁若恩去世,其子翁奥德继位。叔侄向来不是理想的执政团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临死立其子朱允炆为建文帝,他亲叔叔燕王朱棣不久即举兵“清君侧”,四年后推翻侄子,自己坐了皇位,建文帝不知所终。翁家叔侄虽未闹到兵戎相见,但擅长小提琴与长号的十九岁翁奥德思想开明,也经常与叔叔冲突,俩人的音乐品位当然也大相径庭。翁奥德组织宫廷管风琴音乐会,力推意大利音乐。叔叔则主管教堂音乐,崇尚法国音乐。魏玛宫廷教堂有当时全德少见的十八人大型唱诗班,且教堂建筑风格独特,管风琴和乐队位于二楼,奏唱时声浪直冲穹顶,然后加倍下扑,回响轰鸣连绵不绝,似乎直接来自天堂,效果全德独一无二。在这里,巴赫生平第一次指挥职业乐队和唱诗班。

不过,从社会地位上讲,来魏玛算是降格以求,因为巴赫放弃了自由人身份。

看官须知,世界史上,音乐地位崇高,但音乐人却属“匠人”,地位跟卖煎饼馃子的相仿。在西方,此局面直到亨德尔、贝多芬和莫扎特才算略有改善。巴赫来魏玛虽涨了工资,却与马夫厨娘并列仆人名册。教堂还专为巴赫设一小屋,侯爵礼拜时屋门开启,以便能听见琴声;侯爵祈祷时屋门关闭,巴赫等闲与侯爵根本不照面儿。因此,巴赫想让涨点儿薪水,得费大量的脑浆子。

巴赫这个苦孩子超级爱钱。他爹是爱深鹤市(Eisenach)乐队号手。六千居民的爱深鹤,城门上凛然刻着“音乐长照本城”。巴赫是八个孩子中的老么,九岁丧母,十岁丧父,被继母发去五十公里外的俄德鲁夫(Ohrdruf)投靠大他十三岁的大哥。巴赫在俄城入读新教虔信派拉丁学校,成绩优秀,歌唱才能突出。儿子巴佳爱在悼词中说巴赫有“出色的、透彻嘹亮的声音,音域宽广,唱腔极好。”

1700年复活节,十五岁巴赫高中毕业,成绩上大学有余。可已有四子的大嫂再次怀孕,家中娃满为患,饭菜就着哥嫂脸色根本无法下咽。恰逢岚堡米歇利斯修道院唱诗班(Lueneburger Michaeliskloster)招生。大哥托人推荐巴赫。身无分文旅费,被大哥像瘟牲一样推出门去的巴赫与同学艾格格带着干粮,在阴晴不定的四月天徒步走到岚堡。三百公里!

唱诗班每年录取十二个“高音出色的穷孩子”。巴赫与艾格格双双中榜,巴赫获最高奖学金,免费住读,发零用钱,冬天有免费木柴。可巴赫仍然勤工助学——为贵族学生擦鞋、收拾屋子和去城里买东西——来赚钱。

巴赫在岚堡,相当于海涅在巴黎。岚堡图书馆藏有欧洲一百七十五位作曲家的一千一百册手稿。他大抄其谱,广泛接触意、荷、德新教音乐和毕迪西作品。新教学校要求无条件服从、勤奋、谦逊和虔诚,课程包括拉丁文、希腊文、神学、逻辑学、雄辩术、哲学和诗艺。巴赫还在附近的骑士学苑学习路易十三的宫廷社交礼仪和宫廷舞,甚至包括“写作优美的信件”,以便日后供职宫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