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孩子的草样年华(4)

笔者对同一镇六个村留守儿童(共1190人)的问卷调查显示,近60%的留守孩子存在心理问题,有66%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管家长说心里话,有30%的留守儿童谈起父母,神情显得十分冷漠。调查还显示,父母外出时间越长,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越大,程度也越严重,如敏感、自卑、逆反等。年龄越小、与父母关系越密切、越是喜欢与父母交流的孩子越是明显。且女生比男生严重,小学生比中学生严重。包括很多在学校被广为推介的优秀孩子典型,一旦父母离开的时间过长,他们积极乐观的天性也会遭受戕害,像小君,终究还是成为了父母和学校不放心的孩子。

另一女孩小洁,同样是因生计所迫,父母将她送到以前很少来往的一亲戚家之后,便一同外出打工。突然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小洁极不适应亲戚家那种吵吵闹闹的气氛,与亲戚家的孩子也玩不到一块儿。想到爸妈说的仅是一年的期限,小洁也就捺着性子忍着。可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了,在亲戚家一天都不想多呆的小洁在给父亲打电话时得知,父亲春节加班,过年不回家了。苦苦哀求之后,小洁听到的还是那句“绝情”话:“不能回去。”放下电话,她便陷入异常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小洁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整整两个多月时间,她不叠被子,不写作业,不收拾房间,亲戚、同学、老师喊她,她也爱理不理。可没人时,她却自言自语,反复嘟囔着这样两句话:“妈妈不管我了!”“爸爸不要我了!”到了后来,她把自己整天关在屋子里,时而目光呆滞地望着窗外,时而蒙着被子沉沉地睡……小洁的异常表现,终于引起了亲戚的注意,这才想到打电话叫回小洁的父母。父母回来领她到医院检查,可怜的小洁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余秀华在《成人病向孩子进攻》一文中列出的十种“最爱找孩子麻烦”的病,其中就有抑郁症。我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发生于幼儿时期的抑郁症,多发于留守幼儿或亲人突然亡故的人群中。临床表现为焦虑不安、抑郁、恐惧、不爱活动等,伴有自闭、攻击性强、胆小、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异常行为。其实心理疾病的形成往往有一个缓慢的过程,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找出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就不会发展到需要药物治疗。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代理行使监护权的人,或能力有限(如老人),或不够尽责,于是留守儿童就成了抑郁症的重灾区。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相信所有的父母外出打工,最基本的一个出发点,都是想为孩子挣回一个好的未来。然而事实往往与意愿背道而驰。一边是父母为了儿女心甘情愿在外面吃苦受累,而另一边是留守孩子在冷清的家里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委屈与痛苦。有的孩子在长年望不到父母关爱的情况下,感觉自己“被遗弃了”,对父母常年在外表示“恨他们”,有的孩子甚至选择自杀,来报复父母。

在一个山区调查走访时,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2003年4月,一初二男生母亲早丧,在父亲外出打工后,寄居在奶奶家。因两次向奶奶讨要交给学校的生活费不果,几次打电话给父亲又都无人接听,男孩便来到母亲坟前痛哭。最后回到自己破败的家,用砖块把门锁砸开,喝农药而亡。事发三天后,已多日不见孙儿的奶奶才想起去寻找。第四天,奶奶推开她已一年没开过的儿媳的门,才在孙儿原先睡过的床下找到孙儿的尸体。当时尸体横卧在一床破棉絮上,面部表情狰狞,双目圆睁,整个头脸、手、脚正被无数苍蝇叮咬,其景惨不忍睹。远在他乡的孩子父亲接到噩耗,当场昏死过去……

2005年11月,在另一个山村,也发生了一件相类似的事情。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孩,于母亲再次离家外出打工的第二天早晨,喝农药自杀。孩子的死令当地舆论一片哗然,一个众人眼里懂事的乖乖女,为什么会走上自杀的道路?通过走访周边邻居,了解到,女孩母亲外出打工,家里就父亲一个人种着十亩薄田。家里没有主妇照料,父亲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与沉重的精神压力双重压迫下,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尽管懂事的女儿每天要做很多的家务活,学习成绩也非常好,但稍有不顺,父亲还是要打她骂她。母亲出门的当晚,女孩因一点小事,又被父亲骂了一顿。看到别人家女孩十几岁还是母亲怀里的娇娇女,自己小小年纪既要失去母爱,又要像个苦力一样从事繁重劳动,还要遭受父亲的责骂,女孩伤心欲绝,整整一个晚上未眠,天快亮时,一气喝下了放在家里的半瓶农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