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残奥会的金色梦想(2)

残奥运动是爱心的事业,融合的事业,勇敢的事业,希望的事业。50岁的吕争鸣虽然无缘参加残奥会,可他全力以赴帮助残疾运动员,呼唤、凝聚、传播爱的语言。1984年,女运动员平亚丽为中国夺得了第一枚残奥会跳远金牌。她是低视力盲人,原来在福利企业工作,残奥会归来面临下岗。了解到平亚丽的苦衷后,吕争鸣和同事们一道去看望平亚丽,鼓励她不要吃老本要立新功,给她支招儿开办盲人按摩点。在众人的帮助下,平亚丽争取到200万元的创业基金,目前已到位50万元,她用这笔钱创办了盲人按摩中心。

2003年,一些“非典”致残的病人情绪沮丧,他们有的患肺纤维化,有的是股骨头坏死,大家待在医院不走,整天唉声叹气。北京市卫生局的邓晓红副局长邀请吕争鸣来做报告,对非典后遗症患者进行励志教育,吕争鸣拽上平亚丽和杨佳一道奔赴小汤山医院做报告。吕争鸣从一个小儿麻痹患者成长为劳动模范,平亚丽身为一个低视力盲人为祖国夺得了第一枚残奥会金牌,杨佳是中国科学院的盲人教授,虽然失明却桃李满天下。他们三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鼓励非典后遗症病人自强不息。吕争鸣含着眼泪说:“非典是病毒感染,我的小儿麻痹也是病毒感染。但我没有倒下去。咱们残哥们儿不能总泡疗养院,弱弱在一起只能更加愁眉苦脸。咱们要合理分解,回归社会。”

他发自肺腑的话深深地感染着非典后遗症患者,也打动了平亚丽的心。我在采访备战残奥会期间遇上了平亚丽,她穿着一件白色的羽绒服,绿色的毛衣,彬彬有礼,笑容可掬,精神面貌特别振奋。她告诉我自己不要低保要创业,创办了金牌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一些一蹶不振的非典后遗症患者,听了吕争鸣的报告后,也扬起了生命的风帆。

齐凯利原来是北京某大学的学生,上体育课时不慎被杠铃压成高位截瘫。她的父母来北京市残联上访,问自己的女儿今后该怎么办?吕争鸣接待了齐凯利的父母,看到如花似玉的齐凯利成了残疾人,吕争鸣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他安慰齐凯利的父母,并给他们出主意说:“齐凯利有运动天赋,我建议她在医生的指导下搞体育运动。”

齐凯利采纳了吕争鸣的建议,刻苦训练,荣获远南运动会轮椅击剑冠军,多次为中国争得荣誉。她本来长得就漂亮,再当上冠军心情爽快,人越发显得精神。一个小伙子爱上了她,他们结婚后,齐凯利幸福地当上了妈妈。后来,吕争鸣率领北京市残疾人代表团到韩国访问,一个女工作人员在出行上下车时总要背齐凯利,累得满头大汗。吕争鸣说:“齐凯利,你上下车不要总让人背,要学会自己使劲儿。你是后天致残的,身体底子好。自己活动有利于康复。”

齐凯利对吕争鸣言听计从,自己扶着把手锻炼上下汽车,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雅典奥运会上,她成为光荣的火炬传递手。

吕争鸣像一块磁石,把残疾人这些磁铁紧紧吸附到自己身旁。他和残疾人交朋友,发现各类残疾人有不同的需求。聋人需要信息交流无障碍,由于听力障碍,某些聋人性格不开朗,容易起急。在聋人家里,孩子看电视看得兴高采烈,可有的电视节目既没有字幕,也没有手语,聋人看不明白内容,气愤地关掉电视以解心头之恨。所以,在公共场所建筑的大厅和会议室里,应该有大字显示屏,为聋人和弱视者提供方便。

肢体残疾人需要有代步工具和交通设施无障碍,需要有坡道、无障碍电梯和轮椅升降机。可肢残人在路上行走往往遭遇鄙夷的目光,更可恨的是有人竟然偷盗肢体残疾人的双拐、轮椅和摩托车等代步工具;

盲人看不见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最大的困惑是出行难、过马路难。他们出行需要有四通八达的盲道和扶手,过马路时需要有红外语音提示系统和导盲犬,来弥补盲人及弱视者的不足。

智障人容易患孤独症,他们特别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爱。特奥会就为他们发挥体育才能搭建一个平台。

精神残疾人很可怜,他们在犯病时有时会暴力致伤人,可不犯病时就跟好人一样。有的人犯病时失去自治能力,还有的女精神病人遭到坏人强奸都不知道罪犯是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