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女儿早有婚约,就此嫁出去。
第二,儿子要继续上学,将家里微薄的积蓄加借贷,保障儿子成材。
张二公子的爹也是举人,还当过福建漳州那边的知县,她并没料到女儿会受气,无论如何总好过在娘家没饭吃啊。
女儿嫁入张家之后,头几年天天独自落泪,哭坏了一双明眸。当妈的爱莫能助。女婿到北京读书后,遇上了爱慕者,当张二公子不再给小桃写信,小桃做好了离婚的准备时,喜姑这个当母亲的无法给女儿任何援助。好在她天性木讷,懵然不懂敏感的女儿心理创伤有多深。她自己倒是对婚姻、家庭充满单纯的信赖,这是她的精神支柱。丈夫走得早,留下的记忆是鹣鲽情深、忠贞不渝。灾患来自外部,不至于颠覆喜姑对婚姻、家庭的美好情感。这是喜姑的福分。
在我所看过的精神病学著作中,专家说,患抑郁症的病人女性比男性多很多,但实施自杀、自杀身亡的男性远比女性多。
而我猜测:抑郁症患者男女比例大致相等,只是女人由于生理、心理、观念等缘故,容易受伤,抵御抑郁的能力稍弱。好比女人容易感冒,而男人几年不感冒,一旦感冒就是重感冒。女人感冒会自动求医,而男人感冒会硬撑,七撑八撑量变到质变,死亡率就这么撑上去了。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我国抑郁症患者的男女比例数据。我猜测,在我国的发达地区,至少10%的女性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世界发达国家的妇女所承受的精神负担,我国发达地区妇女也在承受着,而我们的求助渠道不通畅,我们的精神之痛更容易被忽略。
在城市的各大医院里,一眼望过去,看病的、住院的女人明显比男人多。
我认为,这些生病的女人多半病在心理、精神。
她们的心血管、血压、关节、肝胆肾、肠胃、经络、子宫乳腺、耳鼻喉眼及脑神经的病痛,都来自精神之痛、心理之痛、家庭之痛、人与人之间互动之痛。
多数女人没有意识到这些,她们躲在生病的背后得以喘息哭泣。少数女人模糊中有所意识,但是,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她们宁愿捂住眼睛、耳朵、嘴巴,宁愿茫然穿梭在化验室、彩超室、CT室、理疗室、心电图室之间。
但是,她们比当年的小桃幸福,她们有地方逃避,有地方看病。小桃孤身一人,无处逃避。小桃在婆家什么活儿都要做。她孤零零地忍耐着,无望地等待着,婚姻名存实亡,有家等于无家。多年后,外婆说起那段生活,不愿多说,只反复强调:那时坐月子,连鸡蛋都没吃过,一只鸡蛋都不给我吃啊!
不是婆家穷。所以更伤心。所以哭坏了眼睛。所以第一个孩子不到一岁就夭折。小桃很想死,但她惦记妈妈和弟弟。小桃这样的女人真苦。
有时候,女人的精神之痛是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不分时代、不分愚智、不分贫富、不分强弱的。这,也是命运之痛。
2006年5月23日
链接
《不要恐惧抑郁症》摘录
神经质的和有神经官能症的母亲,会把她的病症主要遗传给女儿。
这些母亲的共同特征是,在女儿需要全面呵护的时期,没有足够地把感情投入到关照中去……所有的作者都不愿意把这种关系结构归罪于母亲……值得注意的是,没有发展稳定自我的母亲,往往是在限制而不是促进女儿的独立。这不仅会影响女儿未来与一个男人共同生活期望温馨和安全的爱情关系,而且也会引发抑郁症的形成。
——[德]乌尔苏拉·努贝尔
补白
我有好几位朋友,在童年时期都与母亲关系紧张。
一个外资企业的女高管,能力、长相、品德都挺好,就是不善于处理家庭关系。离婚后跟儿子关系日渐疏远,屡交男朋友都难以长久。她私下里总说自己有女人味,男士们怎么怎么夸奖她,欣赏她。她说的都是实话。但往往夸完自己不一会儿,她又不自信了,要我实话告诉她:她是不是真的很有女人味?她是不是真的长得好?她的脾气会不会讨人嫌?令我哭笑不得。
后来,她说到童年时的抑郁。她母亲是个出色的女人。但好像总看她不顺眼。要么没空与她相处,要么在一起就挑剔她的长相或言行举止。她越想得到母亲的褒扬,越觉得母亲在贬她嘲笑她。她生气、赌气、争气都无济于事。
我猜想,由于从小母女关系有大裂痕,导致她成年后不懂正确扮演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她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好像有个规律,这是我从身边朋友的述说中联想到的。我那些童年与母亲关系紧张的朋友,她们的母亲往往都是新中国第一代职业妇女,长得都有几分姿色,有一个小头衔,政治上求进步,业务上拔尖,在家里能当丈夫的家,是家里的第一把手,有点洁癖,公私分明,对外人比对自己儿女关心、和蔼。
由此我想:这到底是母亲有毛病还是孩子有毛病?或是时代的毛病?中国有多少家庭存在这样的毛病?一代人两代人的精神基因为此有所改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