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28日星期六上午10点20分
此刻,我心里正小心翼翼地高兴。
今天早上起来至此时,我基本上是健康、正常的。起床前没有以往剧烈的头痛、四肢乏力或胃痛腹胀,也没有胸闷气短、脉搏过缓,没有恶心晕眩、烧心咽痛,也没有眼痛、心烦、小便不畅。
真不容易遇到这样的好时辰,这就叫幸福时光。
过去,觉得幸福是个很虚的词,想像不出幸福是什么滋味。近一年,明白了,身体相对健康(哪怕只是短暂的),感觉正常(哪怕只有一时半会儿),这就是尘世间幸福的滋味。之所以小心翼翼,是因为知道这样的时刻少之又少,来去都不可预料。很享受,很感恩,知道是恩赐,珍惜得生怕一得意稍纵即逝。
这两天我特别注意不勉强自己看书、锻炼、写日记。
我已经发现自己有个大毛病,一旦看书,就开动脑筋。不懂得单纯地欣赏和享受,而把这过程变成了上课、灌输工作知识,强迫自己去记住其理论,并想像以后什么时候用得着。于是,我总处于紧张状态中。心情是疲惫的、压抑的,潜意识已经无法再承受。所以,我一看书,很快就会眼睛痛,头痛,恶心。学习的效果也不好,并没有真正看进去,更没有记住。锻炼的情况也相同。我总是强迫自己要加长时间,加大强度,于是非常难受,心情和体力都受到折磨。
前几天,中医告诉我,由于气虚、体力不支,我只能适当锻炼,适可而止。我本来买了跳绳的用具,但医生说,以我目前的身体,根本不能跳绳,越跳越糟。
根据以上两点,我反思前几天写日记一事,发现自己也在勉强自己。总希望对心理做较深入的分析,记录有关抑郁症的治疗理论和办法。这样还不是在给自己不必要的压力?怪不得我一想起要写日记就有些紧张、不愉快,觉得是件苦差事。
多年来,我已习惯时时、事事、处处给自己制造压力和紧张。这问题一定要正视,一定要修正,否则无法彻底摆脱抑郁症的纠缠。近两天,我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方法,不勉强自己看书、锻炼、写日记,尽量活得单纯些,自然些。
随笔
我面对电脑叹气。一会儿双手捂住脸,一会儿仰头闭目吐气。我往下要写2003年3月底至4月初的经历。可是我不愿意写,我的心情不好。
昨晚我又梦见课堂小测验。我没有笔写字,别人都在奋笔疾书,我却在用两根竹篾一条水红色的缝纫线缠裹一支笔芯,怎么都绑不紧,好不容易绑好了,写几个字就散掉,又得重新缠裹。急。一写字笔芯就缩进去。我想放弃测验。心里对自己说:着急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一定要参加测验呢?别缠了,别测了,现在就离开课室。我犹豫。这样离开似乎违反校规。我在座位上继续笨拙地用红线和竹篾缠笔芯,心里告诉自己,放松——别害怕,你没有笔测验,老师会原谅你的。你可以不测验,但你不要擅自离开考场。正在这时,老师突然宣布测验取消,大家出去集合。我喜出望外。
梦境持续着。学校要开联欢会,同班女生都在后台换上演出服。我找不到我那件演出服。老师和班长都在催我快点找,事关班级集体荣誉。她们叫我从大堆天鹅丝绒的舞台华服中随便挑,选出一件芭蕾王子紧身衣裤叫我穿,白裤腿太窄穿不进去,拿出一件低胸宫廷贵妇裙叫我穿,穿在身上松垮得不成样子。连着试,没有一件合我穿。老师生气了,喝令我仔细想想演出服放到哪里去了。我越使劲想越想不起来。舞台监督也过来催,说节目顺序一打乱就很麻烦。我觉得对不起所有人,我很想消失掉,想躲起来。但是为了对班级负责,我硬着头皮站在后台,接受舞台监督的训斥。班长叫我快去宿舍借合穿的衣服。我往宿舍楼跑,一层一层去敲别人的门,跑得喘不过气来。心里着急地想:没时间了,来不及了。我不想让老师同学失望,不想给大家添麻烦,我要争取立功赎罪。没等借到衣服,我醒了。
太不愿意回忆2003年3月底至4月的那些日子。找不到合适的叙述通道。潜意识拒绝言说。
大约是2003年4月1日的前一个星期,李兰妮几乎问遍了所有她熟悉的非精神卫生专业的医生:有个博士说我有抑郁症,你觉得有这个可能吗?她听到的回答都是干脆否定的。
李兰妮给朋友发了个手机短信,简述困扰,请她拯救一把。朋友立刻回电,她帮李兰妮联系了专家门诊。
那天是2003年的4月1日上午。那里的精神卫生科名气很大,那位专家是科主任。李兰妮其实不是想求医,只是想求权威说句话:你没有抑郁症。
那家医院是收治SARS病人的定点医院。李兰妮想,风声紧,香港电视上天天都有SARS的恐怖新闻,医院是风口浪尖,门诊部一定门可罗雀。没想到,广东人民的神经很皮实,医院门诊病人照样多,而戴口罩、走楼梯的人很少。精神卫生科候诊区每一个座位上都坐了人。主任慷慨地允许李兰妮加挂一个号,吩咐她耐心等候。
居然有这么多人看精神卫生科。SARS时期尚且如此,正常时期岂不“爆棚”?李兰妮她好奇地望着这些人的脸,看不出有什么地方不对劲。没有武疯子,也没有文疯子。多数人不急不躁边看电视边等叫号。有人闭目养神,脸色灰暗,广东人天生这气色,跟睡眠质量无关。等到中午12点10分,护士叫李兰妮到一间小屋里电脑前填空。九十多道问答题限在三分钟内答完。护士强调要不假思索按时完成。李兰妮想:填这样的问卷小菜一碟。
李兰妮飞快地填空答题,本能地绕开“陷阱”。不是有意欺骗,潜意识渴望否认抑郁症,她知道“应该”怎么答题才能避开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