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2)

五代的贯休罗汉则传达了另外一种情操,本来佛的神情着重在慈悲二字,而罗汉则在清奇神异,贯休把这位尊者画在山岩洞穴之中,不但有深山苦修与世隔绝的暗示,面貌的表情,尤其是修长的眉毛和冥想沉思的眼睛都告诉我们,这位尊者道行非常,非但已了大道要旨,而且神通广大,不动声色之中有惊天动地奇迹。诗人云:动,在静之深处。此图有之。

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不少好的罗汉图,刘松年的三尊之外,我特别欣赏南宋李嵩的这一幅,因为画家不但注意到阿罗汉的清奇高古,进一步和贯休相似,更注意到周匝环境,李嵩氏匠心独运,石的磊落和树的突兀都运用支配得恰到好处,您可曾见枝柳生春绿意盎然的垂了下来,正好来做高僧说法的手中尘拂?入境俱奇,不食人间烟火,遂把一种升华的情操表达得一无欠缺。

挥笔至此,易州那一群三彩罗汉塑像便悠然出现,这真是一大丛旷世奇宝,赋泥巴以生命,拔俗情入高超,虽然到现在我们还无缘得知作者之姓名,但是这又有何妨,他是我们心目中最伟大的一位艺术家,足足可以比拟于西方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琪罗。他把人间所没有的一种崇高情操,用陶瓷国粹巧妙地表达了出来,使每一个瞻仰到它的人都倾仰皈依。

现在这一批三彩罗汉分散在世界各地,我在各国的博物馆中时常和它们不期而遇:如现藏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的这一尊老者像,写实的功夫真到家,面颊上的筋肉解剖各得其所,使人一见马上生出一种「熟悉」的亲切之感,似乎是在哪里见到过他,又像是慈祥的老人大都是这般模样……倏然使人想到关帝庙中父老对我顽童的告诫,是不是这位老头子不小心,他在偷伺塑罗汉像时被人窃走了容貌,移植在三彩陶瓷之中?

当然不是,因为仔细端详,这尊罗汉貌似平凡,但平凡中有伟大,在他的俯视微笑中有深湛的道行存在,艺术家在这里展示了他的超越,由日常的起居坐卧形态中塑造出一种神圣的光辉。

人类的精神都在企求向上的高举,这在费城大学博物馆的这尊罗汉像上可以体会得出。它端坐平视,表情深刻,显然是已洞见真理之核心,所以不动如山,法相端凝,使人一见即生敬仰之正念,充分传达出宗教上的庄严高超。

意境表现得最高的,大家一致推崇现藏在美国堪萨斯城的这一尊罗汉。它作中年人相,年轻人即能了道,自是生有宿根禀赋非常,但在法相端凝中所表现的这一个「静」字却是千古绝唱,您看它眼观鼻、鼻观心的一念不乱,真能冥契法要一坐三千小劫。苏东坡诗云:「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凝神」二字,于此罗汉像前得一具体实证。

加拿大多伦多博物馆中的一尊罗汉抱膝而坐和伦敦大英博物馆中另一尊者像可以在这里一并论列,都是要从平凡中现出圣洁光辉,人间原是平淡无奇,艺术家却要撷取其升华情操,由无生有,具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好使大家在境界上更上层楼。

易州罗汉群在传说中有十六尊,原来一点也不起眼地埋没在一所破庙宇里,一个骨董商人,姓卢,传说他就是卢芹斋,世界上有名的C.T.Lo是也,他有眼识英雄,一看这几尊罗汉的造诣惊人,于是便起了不良之心,想把它们搬运到国外去发一笔艺术横财。他苦其心智想出一计绝招,装作是一个寻山拜佛人的模样,看见这破庙的主持立刻就跪地大哭起来,连道:师父,我找得你好苦……因为我死去的父亲托梦与我,说他前身原是一座庙宇的主持,他要我把他的庙宇复修起来以求冥福……所以,一无条件,我要给您修庙,只求您的金口一诺。

这故事的下半段是可以推想出来的,庙宇一修,他就说,这几尊罗汉太旧太破了,我给您重整大殿再塑金身吧。这一来,一批艺术上的无价瑰宝就到了骨董商的手中。他把这批宝贝漂洋过海,果然发了一笔大财,可是可怜见的,这一群罗汉就此五零四散,再也不能团聚了。

我们正不必对这位骨董商人过分地苛刻责备,因为那于事无补。换上一个角度来看,他的眼光敏锐之处,却亦令我们佩服不置。我们对艺术、对人生,不是都应该如此的别具只眼目光如炬吗?

不论它易州罗汉也罢,陈用志的树下释迦也罢,龙门的毗卢遮那佛和昆沙门天王也好,云冈的昙曜五窟也好……凡是在这里可揭示出来的,都是一种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它们都是经过大艺术家的匠心独运,从平凡中汲撷圣洁,由意态赋予形象,启示我们心灵,也丰富我们的人生。

所以我们对王安石的「意态由来画不成」的美学意见,不表赞同,因为艺术家正是要传难表之意态,状难工之形象。陆放翁说:「欲与梅为友,常忧不胜渠,从今断火食,饮水读仙书。」── 这就是袪「俗」之法,入道之门。

苏东坡题文同竹有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人俗不可医。」一旦俗尘涤尽,圣洁光辉自然呈现,表现在艺术上就是云冈、龙门、易州罗汉,表现在人生方面的就是顾恺之、吴道子、文同、苏东坡。凡是不世出的非常人和非常事,多多少少内中都涵蕴着浓厚的宗教情操。常言道「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前者指高古一型,后者表慈悲一念。前者是罗汉一类的造型,后者有佛陀的众多刻石,都是从世俗中挹取圣洁,由意态而达形象,证明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给了我们人生一项最乐观的重要启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