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户时代的惊人进步

旋转舞台确实是日本发明的,但发明者是何许人也?若从文献史料来推测,据说是正德三年(1713)左右相当活跃的江户狂言作家中村传七。至今为止,一般公认是大阪的狂言作家并木正三,不过最近开始有人对此说提出质疑。重新检视当时的文献记录,可以确定的是,改良原先设计的旋转舞台在宝历八年(1758)上演的戏剧中得到热烈 回响。

旋转舞台的设计构想究竟是出自江户还是源于大阪,这点曾有许多争论,不过由此可见当时交流之频繁超乎现今想象。

欧洲则是接近19世纪末才出现旋转舞台,出乎意料的晚,而且听说还是模仿日本。不过,欧洲的旋转机关不采人力,改为电动,日后又成了日本的模仿对象……

回溯旋转舞台出现之前,不论东方或西方,剧场发展初期都没有考虑到场景变换的问题,舞台布景非常单纯。看看描绘演出莎剧的古代绘画就可得知,不论剧目为何,都是在伸出式舞台(balcony stage)上演出。

日本也是同样的情形。

歌舞伎舞台最初是模仿能剧舞台而成,刚开始当然没办法变换场景,不仅使用的道具极少,甚至只是用暗示的手法来交代场景。

宽文四年(1664)的文献中则特别出现了“使用拉幕”的字眼,据闻是因为从那时候开始上演“多幕狂言”。换句话说,在那之前,舞台和观众席之间并没有布幕隔开,随着布幕出现,舞台装置就能依照场景的不同来做变化,不过即使可将布幕拉上,还是不能在里面花太长时间变换舞台装置。此外也不能在观众面前拆解组装,所以布景都非常简单,只有表示出入口的门户、篱笆、树木等。虽然如此,“能够连续变化场景的狂言”在当时还是颇能博得观众欢心。到18世纪,随着近松门左卫门《国姓爷合战》和《心中天网岛》等新作品陆续推出,舞台便进入了新时代。

比起元禄时期的歌舞伎,18世纪时的脚本和演员的演技等都变得较为复杂,观众也对舞台场景的变化有了更多期待。为满足人们的要求,从那时候起,舞台机关的发展也跟着大步前进,或许是因为各种加乘效果,使得戏剧的发展也更加欣欣向荣。

1746年的《菅原传授手习鉴》,两三年后也和《假名手本忠臣蔵》一样变成多幕剧,在大阪和江户都有演出。舞台装置也不再是小型的简单形式,场面有了相当大的转变,不够具体的话便无法讨观众的欢心。

我读了记录发现,为了让舞台更具趣味性,不论大阪还是江户都下了不少工夫,并且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当时号称“江户三座”(译注:江户三大剧团)的“市村座”、“中村座”和“森田座”,实力可说是不相上下。在宽延二年(1749),三个剧团还曾竞相演出《假名手本忠臣蔵》。听说江户最初制作旋转舞台的是中村座,但那样的竞争背景也着实让舞台机关的发展迈进一大步。不单是旋转舞台,让演员在演出中从舞台底下登场退场的“升降平台”也是在当时想出来的。之后,不仅舞台机关,快速转换布景的技巧也有了让人眼睛一亮的设计。例如将大型道具往左右拉开的“分割”设计、将表里不同图案的画板瞬间反转来变换场景的“田乐”技术……

舞台表现手法的改革同时也带动了剧本、演员演技以及演出方法不断翻新。

现今剧院里的一些机关、布景更换方法等,其构造原理基本上和以前一样。只不过采用人力的部分改成电动,但其中有些利用机械带动的装置,似乎还是采用人力比较安全确实,所以有许多地方依然保有古老的做法。

这些技术,除了现在的歌舞伎还继续沿用并发扬光大以外,新戏剧、歌剧和音乐剧等也经常运用,由此不禁让人对于那个时代的优异舞台技术肃然起敬。

透过文献里的图片,大约可以想象当时的舞台光景,我倒是对于发展中的时代特别感兴趣。现在日本各地还残存少许的“农村舞台”,应该还嗅得到当时的氛围。真想亲眼看看那些古朴且已经超越古董价值的舞台机关。在当年那个争夺观众激烈的时代里,江户与大阪众多剧场充满朝气的舞台,不知是否流传下来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