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历史(1)

  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上述文字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这大概是提及“敦煌”这个地名的最早文献记录之一。
  
  这段话的大意是,最初月氏这个民族居住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即河西地区。后来被匈奴打败,经过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费尔干纳),降服西面的大夏(位于阿富汗北部的部族)在妫水以北定都称王。其余没有逃出来的小部族,占领了祁连山羌族的土地,称为小月氏。
  
  那么,原本是敦煌主人的月氏,是什么时候被匈奴赶走的呢?
  
  关于战国时代的匈奴,《史记》中有如下记载:
  
  东胡强而月氏盛。
  
  不胜秦,北徙。
  
  这说明当时的匈奴并不怎么强大。秦朝灭亡时,中国内地大乱,秦朝的守军撤走,匈奴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
  
  从冒顿单于的时代起,匈奴才变得强盛起来。单于是匈奴王的称呼,冒顿是头曼单于的长子,也是太子。头曼单于宠爱爱妃所生之子,将冒顿送到月氏当人质。人质基本上是由较弱的一方向较强的一方送出,作为服从的证据。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时月氏比匈奴强大。
  
  头曼单于将冒顿送到月氏当人质,却又对月氏发动了攻击。这表明,即使对方将太子杀死也在所不惜--不,也许头曼其实是想借刀杀人。因为如果要把爱妃的儿子扶正,必须先将太子铲除。
  
  勇敢的冒顿偷了月氏的名马,逃了回来,然后弑父自立。冒顿单于首先向东出兵,击败东胡之后,又攻击西边的月氏,使其大败而逃。
  
  汉文帝四年(前176),冒顿单于送书至汉,开头之语句咄咄逼人:
  
  天所立匈奴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
  
  信中还叙述了匈奴的近况:
  
  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
  
  信中提到了败退月氏,既然是近况描述,大概是近几年的事情。
  
  就这样,在公元前176年前后,敦煌附近一带都成了匈奴的地盘。
  
  关于月氏被匈奴赶走、逃到今阿富汗境内的事,存在两种说法。一说是月氏败走以后,进入了他国领土;另一说则认为,月氏只是迁移到了本国领土的西部。根据后一种说法,月氏所占据的版图很大,包括了河西地区到丝绸之路全境。
  
  后一种说法的其中一个根据是,月氏既然强大到能将匈奴单于的太子作为人质,那么应该不只是占有敦煌及河西地区。也就是说,由于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地区是公认的“贫瘠之地”,只是占有这片土地的政权,不可能有多强大。
  
  敦煌原来也是这么不受重视的地方。
  
  于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后,这里便成了匈奴的领土。而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才将匈奴从这里赶跑。汉武帝的时代人才辈出,卫青、霍去病、李陵等名将在征讨匈奴的战场上大显身手。
  
  击退匈奴之后,汉朝设立了河西四郡,作为经略西域、对匈奴作战的基地。
  
  据《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狩二年(前121),匈奴的浑邪王降汉,汉朝在千里河西设置武威、酒泉两郡;元鼎六年(前111),在此基础上又分设张掖、敦煌二郡。而《汉书·地理志》中的记载略有不同,张掖、酒泉两郡为太初元年(前104)所设,武威郡为太初四年(前101)所设,敦煌则在后元元年(前88)从酒泉分离出来单独设郡。
  
  总之,从公元前1世纪左右起,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地区纳入了汉朝版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