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缘起于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到不了的都叫远方,回不去的都叫回忆。”
这话到底想说什么,我其实不太明白,好像有点形式大于内容,觉得这么个调调说话有意思、显得机灵吧。也确实像情窦初开的“维特”用粉红信笺写情书,抖机灵。
回不去的都叫回忆,我猜实际想说的是:过去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古人说得如此简洁透彻,到今天,就绕得这么模糊别扭。人心曲直变化,从中可以管窥。
写作一道在今天,因为发表途径便捷,造成大多数人写起来不过脑子,随便写完,鼠标一点撒出去,流于报刊或者网络。这样的写作又分两种,一种是“宣泄式写作”--纯为情绪找出口;一种是“打工式写作”--像在饭馆洗盘子,完成任务而已。二者都对写作缺乏敬畏心。
也有精心伺弄文字的,也分两种,一种如前所述抖机灵,追求腔调重于追求内容,追求“逗”重于追求意义。还有一种,仍将写作当正经事,孜孜以求,追求文字之美、之力量、之我手写我心。
“打工式写作”、“宣泄式写作”,出于种种因缘我也都曾尝试,写完无不愧悔莫及。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少这样的孟浪,随时提醒自己,文章千古事,风雨十年人,写作不是个小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接下来的问题是:写什么?
才疏学浅,学术著作写不了。井底之蛙,宏篇大论更写不了。关键是也没什么好写的。平日读时髦书,看到不少人兴致勃勃地学术,慨而康之地宏篇大论,以为自己很有创造力。可我读完,常替他们脸红--那些论点论据,甚至作论方式,早几千年前都有过。
所以我只老老实实写点回忆。真人真事,都是自己经历的,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过影响的。于自己,有三省乎己的企图;于他人,许是个借鉴。就心存这信念,默默写到今天。
对于真花工夫琢磨文字的人来说,的确冷暖自知。个人的体会是,从完全不会写,到写得有模有样不太难,但越往前行,越是难上加难。打个比方就是,从零分到九十五分不太难,后面那五分,每前进一步都需脱层皮,重新做人。
曾有友人来探讨,究竟怎样的文章才算好文章。我按自己体会回答:不做作。又追问:什么样的不做作?答:一切不做作。这个,就是后边那五分的内容,全是心上的动作,太难了。
为编这本文集,检阅这两年写下的文字,对自己仍然很不满意,原因就在处处仍可嗅到做作气息。这现实令人绝望。但这又是没办法的事,做作是我们平常人的心的常态,想要彻底消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能做到的也许只是少点,再少点,哪怕少到小数点之后十位数、百位数,还有小尾巴藏着。总之前边的路还长,好在我对写作仍有热爱,我会努力。
最后要说的是:回忆于我,是回得去的,回去的途径就是文字。“回得去”念着不顺耳,所以改成“过得去”。其实,这还是借个方便说话,哪有什么“过去”,还可以“回”!所谓过去,都是现在心里的过去,无不都是现在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而每写完一个笔画,它又成了所谓的“过去”。如此,当然也就没什么所谓的回得去、过得去。
2009年岁末,北京,西坝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