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从2―3岁幼儿身心发展看独立性的表现:

一是要求“摆脱成人控制”。2―3岁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言语和动作的发展迅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他们喜欢到处看到处摸索,不要成人抱着,甚至不愿让人拉着手走路。他们已经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对成人要他干的事,往往回答“不”。对自己要干的事又说:“我会,我自己来。”

二是由于手脚动作还不十分协调,走或跑容易跌倒,用杯喝水会泼翻,用勺吃饭会撒在身上。这些现象通常被认为“不听话”、“犟”。

三是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交往是幼儿的一种发展性需要,2-3岁的独生子女尤其明显。他们特别喜欢与邻里的小孩子玩,甚至会说“没人陪我玩,没劲”等。而父母往往以不放心、不安全为由限制他的交往。

四是2-3岁的幼儿对自已有点会但还不熟练的事情最感兴趣,喜欢自己反复做,如反复摆弄某一类玩具,重复进行一种游戏等。

我承认我是一位典型的保姆式的“中国妈妈”,恨不得把女儿捧在手心,让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女儿跌倒了,第一个冲上去把她扶起来。原来我这些都错了,对女儿的过度珍爱,这就产生了过度保护和过多限制的问题。

已经错过了2-3岁培养独立性的关键期,我开始因势利导地培养女儿生活自理能力,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

“自己的事自己做”,这是女儿的口头禅,6岁的女儿会如成年人一样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天早上起床,她会自己穿衣、刷牙、洗脸、叠被子。到了幼儿园,连老师都惊叹她的独立能力,给同桌的小朋友添饭,搬椅子,削铅笔,抄写学习笔记。回家后,会像个小大人一样,帮我摘菜,洗碗筷,晾衣服。晚上自己洗澡,做作业,收拾书包。可以说,除了每天由父母早晚接送,几乎所有的活,女儿都能独立完成。

不要小看孩子,你能做到的,他(她)也能,只是你不放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