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第一桶金(1)

1951年,巴菲特求职未果,回到了奥马哈,在他父亲的金融公司巴菲特-福尔克公司担任证券经纪人,还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奥马哈分校兼职教授投资课程。那时的研究生在美国属于精英阶层,巴菲特本人也曾公开说过,他当时瞧不起没有读过书的人,很是为自己的研究生学历而骄傲。

后来,霍华德离开华盛顿之后,出资建立了巴菲特-巴菲特父子公司。当时父子公司、兄弟公司极多,较为有名的有所罗门兄弟公司。霍华德倾心培养巴菲特独立经营公司的能力。在父亲的供养下,他每日的工作就是阅读穆迪公司的各种手册,向周边的亲朋好友兜售股票。回过头看看今天平民出身的蚁族,有几个人可以无忧无虑地在长辈的庇护下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呢?

在这几年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巴菲特在宾州大学加入的阿尔法·西格玛·斐兄弟会(Alpha Sigma Phi Fraternity)帮了他大忙,通过这个同学会组织他建立了自己拥有的利益关系网。

1951~1954年,巴菲特无数次向格雷厄姆的公司申请职位,但都遭到拒绝。直到1954年,经过无数次挫折,格雷厄姆终于被他的诚意打动,让他进入格雷厄姆-纽曼公司担任初级职员。但格雷厄姆并未像巴菲特自己所吹嘘的那样看重他,从未给过巴菲特资金进行独立操作。几十年后,很多故人对巴菲特早年经历的吹捧未免让人觉得有故意拔高之嫌。

巴菲特是否在格雷厄姆的公司学到了价值投资呢?

事实是从来没有,他学会的是套利投机。1954年,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洛克伍德公司主要生产用作饼干原料的巧克力片,巧克力的原料是可可豆,他们库存了1300万磅可可豆。当时的可可豆价格是每磅5美分,可是1954年由于出现了供货短缺,价格涨到每磅50美分。如果在可可豆市场价格下跌前就抛出的话可以赚取丰厚的利润,但根据当时税法,要缴纳相当于销售收入33%的税款。幸好根据1954年刚出台的美国税收条例,如果公司是因为缩小经营范围的原因,把存货发放给股东的话,就不需要缴纳这笔税款。于是,洛克伍德公司找到了投资人普利茨克。普利茨克决定,用可可豆换其他股东手中的股票,用价值36美元的可可豆换成成交价为34美元的股票。格雷厄姆的套利方式是购买洛克伍德公司股票用来换取普利茨克手中的可可豆,然后卖掉可可豆每股就可以挣2美元。所谓套利,就是对一种商品用不同的价格交易,低价买进与高价卖出同时交易,几乎无风险地获取差价利润。为了规避可可豆价格下跌的风险,他还卖出了可可豆期货。期货就是买卖双方可以协商约定,在将来的某一天以现在双方确定的价格交割如黄金、石油、农产品等商品。格雷厄姆缴纳很少的保证金就可以在一个约定时间用协商好的价格出售可可豆,从而消除市场价格下跌的风险。巴菲特不仅在这一笔交易中赚到2万美元,还学会了套利投机的方法。

格雷厄姆是现代证券之父,他的《证券分析》被称为华尔街《圣经》,本人也被称为“华尔街教父”,在美国金融市场具有极高的权威和极强的影响力。精明的巴菲特之所以三番五次,死缠烂打甚至愿意为格雷厄姆无薪服务的原因,并非自愿拜倒于价值投资思想之下,更多的是通过格雷厄姆的地位在华尔街广交金融界的各种朋友,再加上他父亲曾服务于国会金融委员会的人脉,以及大学同学会的关系,来编织他庞大的个人关系网。这套关系网对他将来的投资生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从真正的投资方面来看,令人感到有疑问的是,据记载,巴菲特几年读书期间共赚取了10万美元资本,而从1951年至1956年的工作期间仅赚了区区4万美元的资本。由此看来,巴菲特1951~1956年依靠个人奋斗的投资成绩实在难看得拿不出手,更谈不上出类拔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