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忍耐”与“突发”

生活在南方沿海城市的人,一定知道台风的厉害。那是何等的狂暴肆虐,摧枯拉朽,一片天翻地覆的景象!然而,在台风来到之前,或者过后,往往是出奇的平静,平静得仿佛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如果一个民族的性格就像台风,你会作何感想?

碰巧的是,一个名叫和辻哲郎的日本著名学者在他的《风土》一书里,就将日本人的性格比喻为台风。按照他的看法,日本人的性格结构中包含了忍耐和突发两种倾向,这是由东瀛岛国特有的地理风土条件造成的:日本地处寒热带交界处,有强烈的日光照射和丰沛的雨水,但不像南亚一带一年四季处在热带阳光雨林的淫威之下,单调而无变化;它有北国凛冽的寒风和冰雪,但又不像北欧那样一年到头同样的寒冷,使人感觉迟钝。正是这种地理条件,培养了日本人特有的热寒带二重性格,犹如冰雪中挺立的竹子,具有柔韧的弹性和应变性,既热烈又沉静,既忍从又反抗,热烈中包含着沉静,忍从中包含着反抗,它“既不是单纯地感情横溢,也不是单纯地感情持久,而是丰富地流出,变化中有静静的持久。”

这位学者还指出:日本人的性格中还有季节性和突变性,它不固执,犹如樱花的开与谢,在反复发生的忍从的各个瞬间中,包含着突发的反抗,但在反抗中由于自身的变化又会自暴自弃;所以又可以将它称作“急性的、决断的忍从”。

这些听起来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说法,至少在现象上,很到位地把握了日本人性格微妙的脉搏,不愧为一位一流日本学者对本民族的灵魂血液设身处地的体察和表达,外国的“日本通”无论怎样高明,很难达到这种境界。

无疑,和辻哲郎完全是从积极的意义上评价这种性格的,他写这本书时,正是日本自我膨胀、自大自恋发展到极点的上世纪40年代。此公只看到了台风性格美妙的一面,对其可怕的另一面则视而不见,这一点不奇怪,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然而,通过一位日本一流学者的这种自画自赞,人们可以更加确认:日本是一个情绪型的民族,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精神结构中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缺陷;当年,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认定日本人在精神年龄上“只是个十二岁的小孩”,恐怕与这种台风性格不无关系。

台风性格的最基本特征,正如和辻哲郎所言,就是“忍耐”与“突发”,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因具体的条件而发生转换。忍耐,意味着能量的积蓄,积蓄达到一定程度,自然要求释放;然而,由于日本社会强大的节控机制,这种要求一再受到压抑,惟其如此,一旦发作起来,就格外的厉害。日本社会很多不寻常的事件,如剖腹、情死、讨仇之类,日本军队在对外侵略战争中匪夷所思的残忍行为,都可以从这种压抑机制中找到答案。

这种台风性格,可以在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印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