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身影重新出现在非洲大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和非洲的蜜月期。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以及其建国之后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很多支持。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经历了外交政策的调整,更加强调大国外交和睦邻关系。到了最近10年,中国重新发现了非洲。这是因为中国和非洲都发生了变化。中国从一个封闭和内向的国家变成了在国际舞台上日益活跃的大国,而非洲经济也在最近10年持续增长,进入了一个难得的“黄金时期”。非洲大陆资源丰富、土地广阔、人口年轻、具有高度的成长性。现在是非洲复兴的前夕。中国之所以到非洲,是为了帮助非洲实现经济起飞和可持续的增长。非洲的可持续增长对中国来说收益最大,非洲对于中国不仅仅意味着资源和矿产,也不仅仅意味着潜在的市场,非洲将是中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全面而平等的合作伙伴。
中国要到非洲去做什么?重商主义不应该是中国非洲政策的导向。中国的非洲战略越来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这种务实的风格受到了非洲国家的欢迎,但也在国际社会中遇到了很多质疑。尤其是西方言论指责中国帮助非洲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并不关心非洲人民的福利。所以中国应该在其非洲政策上高擎“道德旗”。中国到非洲,就是为了把“和谐世界”和“共同发展”的理念带到非洲。如果非洲国家欢迎中国,中国就一定能够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支持;只有让非洲的人民得到实惠,非洲国家才可能诚心地欢迎和接纳中国。
因此,中国对非洲的援助首先应强调民生问题。尤其是在粮食生产、工业化、就业和疾病防治等方面中国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非洲大多数国家尽管有广阔而肥沃的土地,但是却一直被饥荒困扰。只有解决非洲的粮食问题,才能给非洲带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中国在粮食生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中国的粮食亩产能够达到1 500斤,而非洲的亩产量只有100~200斤。妨碍非洲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往往是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尽管包括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在内的国际援助帮助非洲进行了不少基础设施投资,但是西方援助项目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都太高,道路渐渐失修,农田渐渐荒芜。中国之所以能够实现非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低、效率高。如果中国在对非洲的官方援助上能够加强对农村的农田水利、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投资,农业企业便可以后续跟进。以非洲的自然条件,加上中国的技术和资金,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非洲的温饱问题。据说,尼日利亚总统在访问中国的时候曾经感慨,只要中国的一个县到了非洲,就能够解决整个尼日利亚的粮食问题。在解决非洲国家自身的粮食问题之后,增加的粮食产量可以向中国出口。对于非洲国家来说,这样就会增加出口种类,改善贸易条件,能够带来更多的外汇收入,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目前从非洲进口多种农产品,比如中国是尼日利亚最大的木薯进口国。中国向非洲国家开发农产品市场,与欧美国家实行高度的贸易保护政策、拒绝对非洲开放国内农产品市场形成鲜明对比。对于中国来说,由于土地和水资源稀缺,进口农产品可以帮助中国节省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