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孤高改革者的领袖课(2)

在“5·20”就职典礼前夕,矛盾进一步白热化,传出辅选有功的吴伯雄,被安排在偏远位置,备受冷落,令党内强烈反弹。马萧办公室随后才宣布,吴的座位已经重新安排,之前是依惯例采取“官前民后”的安排云云。

到2008年7月初,新领导提名的委员名单公布,由亲民党推荐的三人全落空,引发该党强烈不满,批评违背当初国亲合作时的承诺,国民党则苦于马团队坚持“党政分离”,不买国亲承诺的账而相当尴尬。而马从头到尾都没跟亲民党沟通过,令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觉得不受尊重,非常不满。当马提名前民进党“立委”沈富雄当副院长时,蓝营“立委”终于爆发,否决了这项任命。

这些都令我想起一位孤高的改革悲剧英雄——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失败故事。

面对臭名昭彰、无所不用其极,结果在国会弹劾下被迫辞职的尼克松所遗留下来的政治烂摊子,替民主党重夺政权的卡特,原先可谓形势大好,誓要为“华府”重新注入一股清新、廉洁、改革、进步的空气。但结果,一位雄心万丈的廉洁改革者,却成了创下战后美国痛苦指数(失业率与通胀率两者加起来)新记录的总统,任内他几乎一事无成,四年后被选民狠狠赶下台。是什么造成如此巨大的落差?

卡特任内通胀率达到10.1%,为战后美国之冠,同时其领导风格也颇受争议。

卡特虽然来自民主党,却与党部无甚渊源,当选总统后,他甚至刻意保持距离,矢志要当政坛独行侠。这也难怪,卡特以政治道德(甚至洁癖)作为号召,对“华府集团”(Washington Establishment),包括官僚、政客和利益集团等厌恶之情溢于言表,企图以传教士式的道德情操,大刀阔斧改造“华府”。但是,凡事一意孤行、自命清高的结果,却不是政通人和,而是四面楚歌。

总统来自民主党,国会也以民主党议员占多数,本可实现难能可贵的“府院共治”,或者马英九“大选”时说的“完全执政”。但此一国会优势却因卡特不屑与国会打交道平白被糟蹋,甚至令他的改革在国会寸步难移。

卡特政府的作风有时几乎不近人情,在一次盛会上,其幕僚曾将国会议长安排在偏远的座位。其核心团队习惯不响应国会议员及助理的电话,使得尽管府院来自同一个政党,但关系却越来越紧张。一次,时值冬天,卡特身穿毛衣在电视直播中大谈白宫分时段停用暖气,以身作则,鼓励国民节约能源。国会议长看后大为感动,一番好心打电话给他,声称可代为游说其他国会议员支持有关节约能源的立法。不料,“热脸孔却换来冷屁股”,卡特拒绝说,自己任佐治亚州州长时推动立法,从未事前游说议员,进行各种政治交易。

结果,一直为卡特轻慢的同党议员,反而乐见他的政策法案在国会内为共和党所阻挠。在党众叛亲离之情况下,卡特任内一事无成,已是大家都能想象得到的结果。

清廉俭朴、不同流合污当然是好事,但走到极端,就只会落得刚愎自用的下场。毕竟,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 本文有关卡特的故事,取材自彭滂沱所著,《打造美国总统:从罗斯福到克林顿的决策领导》,时报出版,2007。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