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张充和的《曲人鸿爪》(1)

在充和的沙发上坐定,我一边拿出笔记本、录音机等,一边迫不及待地问道:“您当时才二十四岁,一个年轻人怎么会想到要把各种曲人的书画收藏在这么精美雅致的册子里?而且后来经过战乱,又移民美国,您仍能积年累月,从第一集发展到第二集,最后又有第三集(包括上下两集),是什么原因使您这样不断地收藏下去?……”

一听到这个问题,充和显得很兴奋。她微笑着说:“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十六岁从合肥回到苏州,就开始在我父亲所办的中学选昆曲课。那虽说是一门课外活动,却使我对昆曲这个旧时的演唱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再加上家里请来昆曲老师特别指导,我的兴趣更被导向专业的品位。我的第一个昆曲老师是沈传芷先生,他是着名昆曲家沈月泉先生的儿子,不论是小生戏或是正旦戏,他样样都会,所以我很幸运有这样一位昆曲老师。当然还有张传芳先生教我唱《思凡》,也帮我演出时准备服装,等等。另外也有别的老师教我其他方面的昆曲,但沈先生是我主要的老师。此外,我也有几位教笛子的老师,他们都是‘小堂名’班出身,在穷苦人家长大,但技艺十分精到。例如,李荣忻先生就以吹笛着名,有‘江南笛王’之称。他除了教我拍曲外,还教我吹笛。当时我们家人经常一起去看戏,所以我也就更加爱好昆曲了。其实你在从前的一篇文章里也提到,那个年头我经常在苏州拙政园的兰舟上唱戏。”

“您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台演出的呢?”

“现在记不清是哪一年了,只记得第一次演出的地点是上海兰心大戏院。那次我们演《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寻梦》三折戏。我唱杜丽娘,我的朋友李云梅演春香,我的大姐元和扮演柳梦梅……”充和一边说,一边微笑着。

“啊,您开始收藏《曲人鸿爪》的书画册时,就是那个时候吗?”我好奇地问道。

“大约在那以后不久,我就开始收藏曲人书画了,那大概是1937年的春天吧。那时抗日战争还没爆发。苏州的昆曲文化一直很盛,到处都有曲社。喜欢昆曲的人可以经常聚在一起,在各人的私邸定期演唱昆曲。当时苏州最有名的曲社,名叫幔亭曲社(那是曲学大师吴梅先生所题的社名)。我和我的大姐元和、二姐允和都是该曲社的成员。曲会经常在我们家里开。每次开曲会,别的曲社的人也会来参加,大家同聚一堂,又唱曲,又吹笛,好不热闹。其实,早在北大读书时,我就跟弟弟宗和定期参加俞平伯先生创办的谷音曲会,那个曲社的活动都在清华大学举行。后来,我也去青岛参加过曲会两次,因为我的老师沈传芷当时在青岛教曲。总之,我特别喜欢和志同道合的曲友们在曲会里唱曲同聚。到后来,我认识的曲人渐渐多了,发现有些曲人不但精通昆曲,还擅长书画。因为我从小就喜欢书画,所以就很自然地请那些曲人在我的册子里留下他们的书法或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