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通胀战争》 谨防中国全面通胀(6)

    再者,以石油和有色金属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可能还将攀升。虽然前6个月原材料、燃料等的价格只上涨了3.8%,与去年同期相比略微下降,但是一旦商品期货市场重新开始单边上扬,那么以原材料、燃料等为代表的商品价格也势必将开始上涨,并随之带动空调、电视等电器以及交通通信类产品价格的上涨。

    国内企业此时加紧做好应对生产成本上升的准备就显得尤为必要。而对于工业企业来说,要想锁定生产的成本,未雨绸缪选择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就成为其唯一的选择。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国内企业并不具备在期货市场锁定成本的能力,既缺意识更缺人才。因此,防止CPI中这些价格发生“质变”式的上涨,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给企业提供相应的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帮助企业锁定成本就成为极为迫切的任务。只有这样,纵使商品市场有“风吹草动”,也不会出现物价的大幅度上涨。

    最后,遏制通胀的相关政策必须有前瞻性的考虑。目前,国内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通过加息遏制通胀,但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断裂的,本外币利率倒挂以及投资回报偏高等因素,都实实在在地在左右加息的效果。货币政策对“中国式的通胀”的影响力度有限,必须依赖财政政策以及行政手段来防止物价上涨转化为全面通胀。比如,财政方面,应该增加对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补贴,将农产品价格稳定在大多数人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但政府必须保证农民的收益不会太低。同时,政府要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猪肉价格的上涨除了供求关系的因素以外,和少数不法商贩的投机行为也不无关系。政策的前瞻性,对于防止物价上涨转化为全面通胀至关重要。

    当前,中国经济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在运行,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以及巨额顺差等指标都预示着经济有“过热”的趋势。此时CPI突然开始迅速上涨,让中国经济开始有了“温度”。“没有温度的高烧”已成为过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住CPI,人民币升值以及日益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经济,将会更为艰难。因此,我们必须多管齐下,将全面通胀扼杀在摇篮之中。

    中国:多管齐下反通胀

    肇始于2006年底的本轮通货膨胀,在2008年2月达到8.7%的峰值后现在已经回落到5%以下。一年多来,中国面对通胀压力采取了强硬的反击措施来应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农业政策以及价格控制,多管齐下。目前看来,中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住了恶性通胀的蔓延。

    从2007年3月18日开始到2007年12月21日,中国央行已经连续6次加息,将存款基准利率从2.79%拉升至4.14%,贷款基准利率从6.39%拉升至7.47%,加息总幅度和速率都是前几轮通胀时期所未见的。的确,加息是任何国家治理通胀的重要武器,尤其是在需求高涨、经济过热的时候。但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加息的有效性一直备受质疑,在“加息难遏制‘中国式通胀’”的小节里,我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近两年经常使用的另外一项政策工具。从2007年1月5日到2008年6月7日连续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9%提高至17.5%的历史最高。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连续使用无疑会对市场产生紧缩效应,然而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一方面,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创下新低,由此可能引发的流动性风险需要加以防范;另一方面,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正在不断缩减。根据央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08年3月末时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率为2%,其中四大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是低于2%,仅为1.5%和1.3%。所以,当此形势之下,央行在2008年9月15日开始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就在所难免。

    直接收紧信贷是中国央行控制货币的另外一个政策。从控制信贷投放派生货币、降低货币乘数的角度来看,紧信贷有利于减少货币供应,在经济过热时,全面紧缩信贷无疑是有效的。2007年12月份,坊间开始传言央行要求各商业银行按季度上报新增贷款目标,对信贷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按季度调控,以便有效地针对具体情况出台调控措施,避免每年下半年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控制贷款增速。而且现实的情况是,从2008年1月份开始,事实上已经在按月度调控的方式对信贷投放进行控制。可见,在从紧货币政策基调之下,央行控制信贷的决心十分坚决。央行通常在每年初确定年度新增贷款目标,比如2007年的信贷目标是2.5万亿,但最终实现了3.63万亿。

    但实际上,上面的这些宏观紧缩政策并没有外界宣传的这么严格,从紧的货币政策效果却是“不紧”。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08年前7个月份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已经增长了3.1万亿人民币,而整个2007年的增量为2.9万亿,广义货币供给也一直维持在16%以上的高位。这在“中国流动性的泛滥”一节将有详细的论证。

    人民币升值是中国货币当局打压通胀的另一政策工具。本币升值在理论上可以起到紧缩的效果,也可以抑制通胀。自2005年汇改至今,人民币升值幅度已经超过了20%,但是就在这三年,人民币越升值,通胀越严重。2007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达5.13%,但是名义有效汇率仅升值1.63%。二者差距巨大是通货膨胀带来的,也就是国内物价上涨带来实际汇率自然上升。因此,升值对抑制通胀效果并不理想。

    目前中国依然在实行直接价格限制的措施。2008年1月,政府宣布“对部分重要商品及服务实行临时价格干预措施”。1月底,全国31省市全部实施了临时价格干预。目前看来,虽然价格管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种短期有效、长期扭曲价格机制的做法的后遗症却是极大的。比如,2007年以来的情况是电煤的价格大幅上升。比如浙江绍兴的电煤要820元/吨,广州更高达1000元/吨。在这种情况下维持电价不变,发电就没有积极性,政府把发电作为政治任务来部署,问题是可以坚持多久?煤与电的矛盾早就存在,本来也要解决,无奈通胀一来,为了抑制物价上涨,政府更不敢同意提电价,这势必使电的供不应求更加严重。

    整体来看,2008年,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自然灾害接踵而至,国际经济环境风云变幻,这些冲击使通胀水平不断攀升,又使经济放缓迹象明显。我相信,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通胀高企和增长放缓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基调,宏观调控可能被赋予更多的“灵活性”。a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