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一本心理学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张有趣的照片,一位老爷爷身后跟着一群排着队的小鸭子。
照片中这位老爷爷是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茨(Lorentz),他主要研究鸟类的"母亲印刻期"这一现象。他发现鸟类在刚出生时的经历会对它后来的成长留下深刻的烙印。实验室里孵化出来的小鸭子总是跟着他走,他走到哪儿,小鸭子就跟到哪儿,母鸭子孵出的小鸭子却不跟着他走。小鸭子刚孵化出来时,眼睛首先看到的移动物体会给它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个发现洛伦茨又做了一系列的实验。首先他用木头雕刻了一只公鸭子,小鸭子孵化出来后他就用木头公鸭围着小鸭转来转去,还用扩音器反复播放公鸭子的声音。过了一段时间,他把小鸭子放养到池塘边,这些从实验室里孵化出来的小鸭子就乖乖地跟着一只公鸭子走了。
后来,有个叫赫斯(Hess)的人让他的女学生孵化小鸭子,让孵化出来的小鸭子只看到她,接着又孵化了一只鹌鹑,这次让鹌鹑只看到小鸭子。结果,校园里出现了一道特殊的风景:女学生走在前面,小鸭子跟在后面,而小鸭子后面又跟着鹌鹑。在决定性的时刻,小鸭子是把女学生当成母亲来接受,同样,鹌鹑又把小鸭子当成了母亲。
有些学者认为:人虽然不像小鸟或小狗那样单纯,但也有决定性的时期。人生的早期经验同样会深刻地印刻在脑海里,对整个成长过程都会产生影响。哈佛大学的怀特(White)博士和专门研究新生儿的专家鲍尔(Bower)认为人在婴幼儿时期学到的东西最多,而且这个时期印刻在脑海里的早期经验会影响到他今后的人生。
一天闭着眼睛睡20个小时的婴儿能理解什么?一直以来我们都被这种想法支配着,认为只有不闹的孩子才是最乖的,但现在研究婴儿发育过程的学者们却改变了看法。以前人们认为婴儿在出生后的18个月里是毫无能力的,现在却发现这个时期的婴儿其实有不少能力,虽然他们没有像成人一样的综合分析能力,但有着比我们想象中多得多的能力,并且会利用这些能力来领会生存的方法。
怀特博士认为决策者和社会成员们现在正浪费着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这里他所说的资源指的婴儿。怀特博士认为,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政府对教育投入了巨额资金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如果政府和社会把现在投入到教育里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资金投入到6岁以下婴幼儿的教育里,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每个人都有形成能力基础的决定性时期,而这个决定性时期就是人从出生到上学之前的这段时间。
怀特博士从事了近20年的婴幼儿研究。他曾经把6岁、3岁和2岁的孩子分为聪明部分和普通部分,然后把6岁的聪明孩子和3岁的聪明孩子相比较,发现他们的聪明程度是一致的,再把3岁的聪明孩子和2岁的聪明孩子相比较,发现他们的聪明程度也是一致的。怀特博士对这种研究结果感到非常惊奇,于是开始留心观察新生婴儿的成长过程,发现婴儿在出生10个月以后其聪明程度开始出现个体差异,18个月以后婴儿聪明程度的变化也就结束了。也就是说,情绪的稳定和有能力与否是有决定性时期的。
也许你会认为与刚出生就能行走、寻找食物的动物幼崽相比,人类的婴儿是无能的,其实这只是大人没能仔细地观察婴儿才会产生的想法。因为没能看到宝宝的能力而无法成为宝宝的游戏伙伴,更不会和宝宝对话。
如果我们能看到婴儿的能力就能更好地开发婴儿的智力,就像在春天里帮苗木扎根土壤中一样帮助孩子成长。在孩子最需要父母影响和帮助的时期去关怀他是引导他好好成长的基础,婴儿也会学习,也许在婴儿时期能够学到的是最多的。
在婴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其仁爱之心、稳定的情绪、直面人生的态度和基本的道德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有些父母一心想好好培养孩子,却根本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正处于什么样的发育阶段,过分勉强孩子,这样只能适得其反。跟大人一样,孩子在感到吃力时就会放弃学习。
宝宝会学习,但只有在内心感到安定的情况下才会有自信心,并且在自己想学的时候才会学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