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外国专家眼里的创造型学生

    开放式学习:从观念和意识上解放创造力

    中国和外国专家眼里的创造型学生

    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俞国良在其著作《创造心理学》中,根据国内外研究,总结了创造型学生个性的主要特征:

    ①兴趣广泛,对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②目标专一,有毅力,对人生有自己的策划;③独立性强,喜欢独立行事,有强烈的独立性要求,敢于冒风险而标新立异;④自信心强,深信自己的作为是有价值的;⑤对创造充满热情,有高度的责任感,感情易冲动且精力旺盛;⑥一丝不苟,他们总是严峻地审视周围,孜孜不倦地探索未知世界。

    国外关于创造型学生行为特征的研究,比较著名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调查。他曾对87名教育家做了一次调查,要求每人列出5种创造型学生的行为特征,其中被提到的次数较多的行为特征是:

    ①好奇心,不断地提问;②思维和行动的独创性;③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很个人主义;④想象力丰富,喜欢虚构和叙述,富于幻想;⑤不随大流,不过分依赖集体的意志;⑥主意多,喜欢搞试验;⑦顽强、坚韧。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在“创造力”的这些特点上,中国和西方的认识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如何培养个人的创造力,是各国专家们呕心沥血共同研究的问题,但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中国和西方却区别很大。

    中国的教育,有个很显著的现象就是:喜欢用围墙、考试、守则、教学大纲、标准答案等去“指导和教育”学生从学习到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连语文考试都预设单一方向的回答。这种训练虽然方便了老师,却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因为可能性正是创造力的出发点。因此,“毕业生”总是一元化地被批量生产。这正是“封闭式教育”的弊端。

    开放式教育的体验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一直认为——“出国留学是我求学生涯和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是因为他在斯坦福大学接受了全新的教育——“斯坦福的授课方式是很开放的,很多课主要不是靠老师讲授,而是学生自己阅读大量的学术刊物,学习本领域的学科知识,上课时由一位学生做专门发言,老师不断提问,以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因此,闵维方觉得“在海外,我接受了系统的学术训练,开阔了眼界,增进了国际理解,了解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学校成绩一流、因为听话守规矩而被老师特别欣赏的人毕业后,成为“规则”的执行者和守护者;而许多学习成绩二流、性格主动、因为不怎么守规矩而不被老师喜欢的人毕业后,却经常更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往往更容易成为新“规矩”的制造者和开拓者,常常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也就有可能成为创造型人才。

    曾创建e龙公司并任首席执行官、现为爱康国宾集团董事长的张黎刚就认为:“这个社会已经在走向多元化,当我们的国家需要更多创造力的时候,我们怎么能指望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有足够的创造力呢?当天真烂漫的小朋友从小被要求手放得整整齐齐,我们能怎么指望他们将来会有很大的创造力呢?”

    戴尔国际英语学校董事长王中伟曾撰文形容中国的英语教育:“中国的英语教育很滑稽,中国的大街上很难找到一个没有学过英语的人,但同时又很难找到一个可以用英语沟通的人。这说明中国英语教育的普及性,同时也代表着中国英语应试教育的失败,特别是口语教育的失败。”

    “我还正要问你这个问题呢!”

    这是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1985年,张亚勤赴美留学,在以满分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后,张亚勤跑去向导师求教如何选择博士论文的题目。

    “老师,您看我的博士论文到底该做什么题目?”

    谁知道那位老师说:“我还正要问你这个问题呢!”

    张亚勤感到很意外。因为在国内,总是导师先给学生划定一个大致的论文范围。而在美国,总是学生自己找研究课题,导师只是最后帮助把握一下,提一些建议。张亚勤很快意识到这就是东西方教育的区别:“开放”与“计划”教育的关系。他认为这种开放的教育方式更能使人产生学习兴趣,也更有创造力:“自己选课题的时候总是最用心的时候。”

    许多人都意识到了传统“计划”教育束缚学生创造力的问题,认识到多元、自由、民主正是开放教育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但很少有人谈到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大家的结论就是千篇一律要改革教育体制。而我认为,个人能处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固然最好,如果没有办法改变这个“大现实”,个人也还是有途径可找——进行开放式学习(其实学校教育只是人学习的一部分),摆脱客观环境制约,解放自己的创造力。

    BP中国公司化工副总裁易珉认为:“应对日益复杂的企业和市场的挑战,我们唯一能够胜算的地方就是开放式的学习,打破常规传统的学习,打破地域的学习,打破语言和文化界线的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

    革新和创造正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推动力。如果人类没有创造力,我们今天就可能还在刀耕火种、钻木取火。如果整个社会都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继承世俗陋习、不迷信所谓的理论或权威,则这个社会人人都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并且在自己的道路上坚信自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