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司马迁”

    “人人都是司马迁”

    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委员会在2006年7月曾进行过一次以“新媒体的革命”为主题的商界名家午餐会。会上,我,还有田溯宁、王波明、方兴东、潘石屹、王中军、王伟嘉、许戈辉以及央视国际的负责人等都在一起交流。其中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的发言给人印象深刻。

    她说:“我们这一年一直关注博客。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年纪最小的博客主人只有8岁,最老的80岁。这些人每天记录自己的生活,用文字,像写日记一样;用图片,就是拍照片。一个社会有这么多的人将自己每天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长此以往,通过新媒体形式,我们能得到一个由许许多多不同行业、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记录下来的一个真实的社区,一个真实的城市,一个真实的国家发生的变化。”

    “有人担心是不是制造了太多的信息垃圾,也有人问博客今后到底何去何从。就我自己的体会,我看到的是每个人都变成了司马迁,每个人都在记录历史。设想一下,我们历史上哪朝哪代有这么多人记录生活、阐述观点、抒发情感、记录历史……并且,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司马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记录历史,从而被历史记录。今后随着网络和博客技术的普及,我想人人都可以成为司马迁。”

    在信息的接受上,网络的特点和优势一样明显,一样因为不受限制,而能够带来及时、自由、海量的信息。同时,随着相对于纸质和电视媒体等互联网新媒体的崛起,这种信息服务将更加完善。譬如,你看新闻再也不需要到楼下去花钱买份报纸,并且还必须要接受该报编辑的主观信息过滤、印刷发行等环节所带来的“非第一时间”的滞后性。只要在家“鼠标”一点,信息的提供免费、及时,并且从人民日报到其他报纸的新闻在网上样样免费可见,助你“广开眼路”“兼听则明”。

    当然,因为网络的没有限制,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良性约束的事物也会跳进人们的视野。譬如“芙蓉姐姐”等现象,再如他人发布的言论可能是恶毒的、恶意的、不正确的、没有公平立场的、侵犯隐私的,甚至可能干脆是散播病毒。但是,这些并不是网络的错,也不是网络开放共享的错,错的只是有意提供和传播这种信息的人。

    唯一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必须跟在现实生活中一样,要有自己独立判断和思考的智慧与能力,必须善用万维网。用一句年度最流行的网络语来说:就算信息“很黄很暴力”,关键在于自己不要“很傻很天真”。

    2.交八方友,打破圈子限制

    交八方友,打破圈子和经历对个人视野的限制,也是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

    交际是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使人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身心健康逐步提高,也为人的思想、思维、观念、视野的“新陈代谢”提供各种信息来源。就算从朋友那得来的大多是“道听途说”,显然也比自己“不闻天下事,两眼一抹黑”好。

    生命中不能没有朋友

    美国畅销书作家汤姆•拉思在其著作《死党朋友:你生命中不能没有的人》曾得出结论:大多数无家可归、婚姻失败或暴饮暴食者,都是因为他们缺少友情。汤姆•拉思的调查还总结说:如果一个人最好的朋友饮食习惯健康,那么他饮食习惯健康的可能性要大5倍;如果一个心脏病患者没有三四个关系亲密的人,死亡的可能性是其他心脏病患者的2倍。

    在我去年进行的开放型成功人士大量采访研究当中,就发现善于结交朋友是绝大多数成功者共同的成功要素。尤其是商业领域里的创业者,他们不同于传统东方家族企业的继承人,从父辈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因此,他们更多的是靠与伙伴的联合,组建一个互补的创业团队,共同筹备启动资金,或者通过朋友寻找风险投资,进而才能够获得人生成功。这也成为了一个新经济领域的显著特点:团队创业。譬如百度的李彦宏与徐勇,亚信的田溯宁和丁健、共同创建chinaren网和空中网的杨宁和周云帆,E龙的唐越和张黎刚,携程的季琦、梁建章、沈南鹏等等。

    “交八方友”对于生活范围局限于校园之内、却又面临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也一样重要。大学生需要注意打破校园圈子的限制,一方面通过父母和师长了解社会,一方面通过假期实习、打工结交一些身在职场的“社会上的朋友”,扩大视野和见识。当然,这种“社会上的朋友”肯定不是街头混混。这同样是形成完整人格的一部分,因为任何一个大学生最终也要成为“社会”中的一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