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培养四两拨千斤的思维

  在解决问题时,不要用“蛮力”,而要用“巧劲”。

  用巧劲就会事半功倍,就会四两拨千斤,就会用“小球”转动“大球”。

  最有效的方法,往往是最简单的方法。所以,要善于将复杂的问题变简单,而不要将简单的问题弄复杂。

  善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就能以最合适的付出创造最大的影响力。

  要事半功倍,不要事倍功半我们经常在职场中看到这样两种人:一种人,勤勤恳恳,每一件事都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但收效却甚微。这是事倍功半的人。一种人,不管是难活儿还是难题,到了他手里,都能举重若轻,花的时间不多,精力耗费得也少,但完成的工作无论是效率还是质量,都是一流的。这就是事半功倍的人。

  毫无疑问,谁都希望自己是第二种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培养四两拨千斤的思维必不可少。

  “四两”到底如何才能拨动“千斤”?我们先来看一个名人的故事。

  我国前外交部长李肇星一向以“言辞犀利”而著称。2005年,在和网友的一次交流中,一位网友带着明显刁难的口吻说道:“您确实非常优秀,但您的长相我不敢恭维。”如果换了一般人,面对这样的问题,可能会感觉左右为难:

  不理会吧,大家都看着呢;为自己辩解吧,又太多余;说他几句,又显得很没风度;……

  

  而李部长只用了简单幽默的一句话,就轻轻松松将所有问题都解决了:“我的母亲可不这样认为……”这一句话,也成了当年网络上流传的经典,无数网友都记住了这个充满智慧的回答。

  还有一次,李肇星到美国俄亥俄州大学演讲。一位美国老太太义愤填膺地说:“你们为什么要‘侵略’西藏?”面对老太太的质问,李肇星并没有直接反驳。当他了解到老太太是得克萨斯州人后,心平气和地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们得克萨斯州1845年才加入美国,而早在13世纪中叶,西藏已纳入中国版图。您瞧,您的胳膊本来就是您身体的一部分,您能说您的身体侵略了您的胳膊吗?”老太太一听,忍不住笑了,接着她热烈地拥抱了李肇星,连声说:“谢谢您,谢谢您让我明白了历史的真相。”如果是换成我们,面对老太太的质问又会怎样回答?或许会花上一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滔滔不绝地从西藏的历史讲起。

  这样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老太太却未必能听懂,到最后,她可能还是固执地认为“中国‘侵略’了西藏。”而李肇星的回答,却是“四两拨千斤”,用最简单的回答,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我们来分析一下李肇星运用这一思维模式的要点:

  (1)先找一个和老太太很贴近、有亲身感受的解决问题的“契合点”,也就是西藏和得克萨斯州的相似之处。这样一来,不仅会拉近彼此的距离,更会引起老太太的兴趣,为之后解决问题做铺垫。

  (2)用老太太最能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进行阐述。

  要知道,李肇星面对的不是一个政治家,也不是历史学家,而是一个最普通的美国老太太。对象不一样,表述的方式也不一样,如果对她大谈西藏的历史,效果怎样可想而知。倒不如用一个简单、生动的比喻,反而更能让她轻易地接受。

  再回到我们的工作中来。

  很多人之所以每天忙忙碌碌,辛苦得不得了,但效果却并不理想,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不看对象,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无效的沟通中,最后连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都没有搞懂。所有的工作都离不开沟通,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把握三点核心:

  (1)找到对方的兴趣点;(2)了解对方的目的;(3)针对对方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和语言。

  越简单,往往越有效有时候,工作之所以无效,不是因为工作本身难度太大、太复杂,而是我们将简单的工作复杂化了。

  曾经在一本书上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日本最大的一家化妆品公司接到了一份投诉,说他们的一些肥皂盒里是空的,里面并没有肥皂。

  为了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发生,公司领导委派一名工程师来解决出产“空盒子”的问题。很快,这个工程师设计了一个配备高分辨率监视器的X光设备,它需要两个人来监控通过生产线的肥皂盒,以保证其中没有空盒。

  空盒查出了不少,但还是无法保证没有遗漏,而且费时费力。

  与此同时,一家小型化妆品公司也碰到了同样的难题。可是,这家公司一名普通雇员却轻轻松松地解决了问题:他让公司买了一个大功率的工业风扇摆在生产线旁,让装肥皂的盒子逐一在风扇前通过,如果盒子是空的,就会被风吹倒。空盒子就这样被查出来了,而且无一遗漏。

  显然第一家公司的工程师对工作相当卖力,可是不但耗费了买高科技产品的财力,增加了人员,而且问题也没彻底解决。相反,那位普通的员工并不知道什么“X”光,但他却用最简单的办法把问题很好地解决了,而且毫不费力。

  很多时候,当我们遇到看似很复杂的难题时,不妨问问自己:

  (1)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是谁?

  (2)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3)有没有更简单有效的方法?

  当这些都清楚了之后,或许你就会发现,直捣核心反而能将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

  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最有效,懂得删繁就简,就能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资源做最有效率的工作!

  永远要记住:愚蠢的人,总会将简单的问题弄复杂;智慧的人,总能使复杂的问题变简单!

  找准最有影响的“用力点”谁都希望自己能够快快乐乐上班,轻轻松松下班,但是绝大多数人上班时候愁,下班时候累。这就是因为这些人没有找到最有影响的用力点,从而导致有苦劳无功劳。

  “四两”之所以能够“拨千斤”,最主要的就是找准“用力点”,而且这是最有影响的点。找准这个点后,再发力时,就能起到“拨千斤”的效果。

  1949年11月1日,西南战役开始。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一、四野战军各一部,在地方武装配合下,解放西南四省的战役。

  整个西南战役,真正的要害是:阻止胡宗南、宋希濂兵团进军滇西,并逃向国外。

  为了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周总理使用了“攻心大法”——公开隐藏在胡宗南身边做了十三年副官的熊向晖的身份,离间蒋介石和胡宗南的关系。但是,如何把熊向晖的真实身份捅给蒋介石,又不至于引起蒋介石的疑心呢?

  如果利用秘密渠道,军统既然能替胡宗南向蒋介石隐瞒熊向晖的真实身份,自然也能利用职权,阻止让蒋介石知道熊向晖的身份。可是公开宣扬就会打草惊蛇,引起蒋介石的怀疑。

  1949年11月5日,张治中作为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团长,到北平同共产党代表进行和平谈判。周总理恰恰利用了这个机会,因为张治中虽然已经“投共”,但通过他们在国民党的故交旧友,向蒋介石递送一封信,仍然轻而易举。

  就这样,在周总理安排的酒宴上,张治中见到了熊向晖。一番介绍之后,张治中大吃了一惊,因为他刚刚知道熊向晖原来是共产党。

  果然不出周总理所料,张治中立即写信给蒋介石说了此事。而此时,胡宗南和蒋介石因为战略问题发生了矛盾,蒋介石看到这封信,直接动摇了他对胡宗南的信任,以致四次拒绝胡宗南弃川的计划。

  当他猛然意识到自己铸成大错时,立即批准了胡宗南第五次弃川的请求,可是胡宗南集团大势已去。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恩来主要找准了这两个最有影响的“用力点”:绝佳的时间,绝对有影响的人物。结果,周总理不费一兵一卒就轻易地摧毁了蒋介石对胡宗南的信任,以致胡宗南的军队遭受了致命性的重创。

  那么,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怎么才能找到最有影响的“用力点”呢?

  (1)眼光要独到,善于发现有利的关键时机周总理在西南战役刚刚打响几天这个关键时刻,公开熊向晖的真实身份,就是为了挑起蒋介石和胡宗南的矛盾。

  (2)要统筹全局,善于抓住问题关键像周总理安排熊向晖“亮相”,就是要让蒋介石产生一个印象:给胡宗南当了13年副官的熊向晖,竟然是共产党的人。不管是胡宗南缺乏察觉还是隐瞒不报,这都是足以让蒋介石对胡宗南失去信任的事。所以,当胡宗南要弃川南逃时,蒋介石怎么能不怀疑他的动机,从而阻止他这样做呢?

  只有统揽全局,才能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把住关键点,才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所以,一般人要把工作做好,想轻轻松松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效,不妨留意一下最有影响的“用力点”。智慧型员工也绝不会蛮干,他们总是能找到这个“用力点”,然后发力。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有员工总是疑惑:为什么精心做出来的计划,最终却没有通过?为什么做了很多工作,产品的销售却还是不尽如人意?是计划不够好或者产品还不令人满意吗?原因到底在哪里?

  原因可能很多,但是其中一个可能就是你不善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提起可口可乐,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你知不知道可口可乐也曾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二战期间,美国也卷入了世界大战的漩涡。紧张的战事,使可口可乐的经营陷入困境:国内销售情况不佳,国外销路更是一筹莫展。可口可乐之父伍德鲁夫为此忧心忡忡,为可口可乐的未来感到非常担忧。

  此时,他的一个下属找到他说:“战争在别人眼里是助力,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战争,让它成为我们公司发展的助力呢?”伍德鲁夫恍然大悟,于是他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向国防部的领导提出建议:为了体现对士兵们的爱,将可口可乐成为军需品,让士兵在全世界都可以喝到他们喜欢的可口可乐。

  国防部听取了他的建议。这一来,可口可乐的生产和销售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它还被带到世界各地。不仅如此,可口可乐公司还因此发展了与军界一些重要将军的关系,并能充分利用他们帮助可口可乐提升影响力。

  艾森豪威尔将军是盟军统帅,在凯旋回国后,有关部门为他开了庆功宴。等到他演讲时,他说:“在讲话之前,我有个请求。”大会主持人赶紧问什么要求。他的回答是:“请给我一杯可口可乐。”结果引起一阵哄堂大笑。有人给他递上了一杯,但是他喝完后又说:“对不起,我还有一个要求。”大家接着再问他有什么要求。没想到他的回答竟然还是:“请再给我一杯可口可乐。”这次,一下子引起了轰动效应。到了第二天,当地媒体纷纷对这件事做了报道,可口可乐顿时家喻户晓。与此同时还产生了“名人效应”:“我们的常胜将军都喝可口可乐,我们也喝。”而这种所谓的“名人效应”,其实就是去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继而让他(她)影响更多的人。

  循规蹈矩不如“讨巧”,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也完全可以去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

  假如你是一位卖除草机的推销员,工作了好几个月,一台机器也没推销出去,领导不得不给你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你一个月后还是卖不掉一台,你可以回家了。”你会怎么做呢?放弃还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机器推销出去。

  有一个人是这样做的:一天,转了半天的他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一边啃着干面包,一边读着报纸。

  突然,他眼前一亮。原来报纸上报道了总统的小花园的消息,他灵机一动,“腾”地站了起来。他回到家后,就立即写了这样一封信:

  “亲爱的总统先生:

  您的公园真是不错,但是草都已经长高了。我知道您工作实在太忙了,没时间打理,而您的妻子需要照顾孩子。我想,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有义务代表所有公民为你做件事:一部除草机可以帮您减轻您和您妻子的负担……”结果,总统看了这封信后,被他的话感动,于是就买下了一部。

  这件事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人们都知道了总统用的什么牌子的除草机。于是,这款牌子的机器一时间供不应求。结果可想而知,他留在了公司。

  在以后的工作中,他找到了这个窍门,而且每次都会见效,他的业绩也迅速提升。

  这位推销员的智慧之处就是,他让总统购买自己的机器,从有影响力的人物开始打开销路。

  很多人都像这位普通的员工一样在为了出工作成效,到处奔波或者忙忙碌碌,结果每天不是加班,就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假如,你也是一名推销员,向某个公司推销产品,你就不要一进门只要一见到人就滔滔不绝地推销,这样会收效甚微,而且还累死累活不出成绩。不妨这样:首先了解这个公司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有哪些,然后看看他们是否需要你所推销的东西。

  接着,你就开始想出最好的,他(她)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完成推销。只要这些有影响力的人被你“攻克”了,他们就会帮你“攻克”更多的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