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公元前20世纪,为了给日益膨胀的基础建设提供资金,奥古斯塔斯命令法国金矿昼夜开采。即便如此,黄金储备仍然跟不上印制货币的速度,由此导致通货膨胀。以后的帝王让这种趋势延续着,一直到公元64年,臭名昭著的暴君尼禄才下令减少流通银币的数量。可怜的货币政策,再加上政治精英们随心所欲地糟蹋,使得罗马帝国的消亡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
公元9世纪的中国一种新的发明——纸币,应运而生。人们把纸币称为“飞动的货币”,因为一阵微风就能吹走你手里的钞票。最初,由于缺少黄铜,纸币只是作为铜币的一种临时替代品,但是到后来,纸币制度却陷入了无法控制的局面。而唯一一件能轻而易举做到的事情,就是无休无止地印刷钞票,于是,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而马可·波罗却接受了这个再糟糕不过的想法,他把中国的纸币带回了欧洲,而一些人竟然对中国的纸币神话笃信不已。谈到中国人严肃对待纸币的时候,他写道:
所有纸币的发行都是在严格的审查和授权下进行的,如同这些纸币本身就是纯金或是纯银;而且在每一张纸币上,都需要主管官员签名盖章。在完成这些程序之后,再由皇帝亲手指定的官员用委托给他的皇帝印章,蘸上朱砂盖在纸币上,在每一张纸币上都留下皇帝的红色印章:于是,纸币也就拥有了皇帝授予的权威。任何因疏忽而未在纸币盖章的人将会受到死刑的处罚。[4]
但是到了几百年以后,这些皇帝们便准备用自己的信誉去印制纸币了。
15世纪的西班牙西班牙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他们在墨西哥发现的金矿。那时的西班牙是一个充满分歧和争端的国家,一方面是日益增长的财富;另一方面,声名狼藉的西班牙宗教审判所,使这一时期成为西班牙历史中最黑暗的一个时期。1481年,费迪南德(Ferdinand)和伊莎贝拉(Isabella)任命臭名远扬的宗教裁判托马斯·托奎曼达(TomásdeTorquemada)掌管国家经济。于是,唾手可得的财富便酿成了殖民主义的掠夺、社会的动荡、惨无人道的镇压和最终的巨额债务,乃至国家的崩溃。
里弗是当时的法国货币单位名称及银币。——译者注
18世纪的法国约翰·劳(JohnLaw)曾试图对货币及其使用方式进行改革。他说道:“我的秘诀就是用纸去做黄金。”[5]这也是西方国家最早对纸币制度进行的尝试,同时,也奠定了当今货币制度的基础。在经历了路易十四时期法庭暴政的摧残之后,法国的铸币几近一文不值。在其在位的最后14年统治中,这位国王的支出已经超过纳税收入20亿里弗。约翰·劳的想法就是以票据促进商业发展,从而解决法国面临的货币问题。到了1717年,他精心炮制了一套事无巨细的庞氏计划(Ponzischeme)。他的承诺是,任何人投资于自己的私人银行,都会盆钵满地,满载而归。政府还授予约翰·劳以独立的管辖权,负责控制货币,印制钞票,掌管海上贸易,管理烟草和盐类收入以及新殖民地——路易斯安那的巨额财产。然而,随着投机活动的加剧,到了1720年,庞氏计划几乎已经支离破碎。到最终放弃庞氏计划的时候,法国的纸币已经贬值90%。劳死于1729年,在他的墓志铭上,用法文写着这样一段话:“这里安葬了一个让后人永远不能遗忘的苏格兰人,一位出类拔萃的数学家,他用数学规律,把法国变成了一个贫民窟。”[6]
也就是所谓的庞氏骗局,现在常指采取欺骗手段,诱使人们向虚设的企业投资,用后来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支付给最初投资者。——译者注
18世纪的美国1764年,无数分文不值的票据让美国人感到焦头烂额。这些发行于法国人与印第安人战争期间的纸币,让美国陷入了一场全国性的经济大衰退。于是,英国人宣布,在新大陆不得再发行任何票据或是纸币。而到了南北战争期间,议会再次授权发行纸币。这种所谓的大陆币(continentalmoney)应该以金银为基础,各州必须保证以一定数量的金银储备作担保。但事实却大相径庭,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大陆货币的印制没有任何基础可言。而英国人又开始凭空发行自己的票据,更是让原本岌岌可危的局面雪上加霜。大陆币随后便一落千丈,到1780年几乎已经毫无价值,人们称其根本“不配用‘大陆’这个名字”。[7]直至1781年,大陆币被兑换成新发行的英镑纸币(Treasurynote)。新货币由新任法国总督罗伯特·莫里斯(RobertMorris)负责发行,并由此而得名“莫里斯纸币”。虽然这种纸币可以按票面上规定的日期兑换为硬通币,但由于缺乏任何真实储备的支持,这些纸币同样无法逃脱贬值的命运。[8]
难道又是一场新的谢斯起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