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荆轲以后,皇帝的保卫系统愈加森严,要想靠近皇帝几乎不可能,荆轲被杀,宣告刺客时代的终结,但更贴近我们想象的另外一群侠义人士开始出现,那就是游侠,四海为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盛世汉朝,到处是萍踪侠影,刘邦的许多部下都曾经就是游侠,郭解就是盛世游侠的典型代表。
游侠的道德准则是:道之所存,虽千万人吾往以;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
这是老百姓所称快的,却是统治者所憎恶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游侠所追求的自由与朝廷所倡导的秩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终于水火不容,以郭解为代表的游侠,在劫难逃,注定要被朝廷一网打尽。
游侠世家
游侠并不是一种职业,但郭解却出身于游侠世家,这对郭解日后的成名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这就好比明星的儿子终究会是明星。
游侠具有明星的光芒,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游侠,你必须有高超的武艺,同时具备勇猛、仗义、豁达的性格。武艺人人都可以练,性格却很少能够练出来。所以,游侠也是一种的稀缺的资源,老百姓看游侠的目光羡慕中夹杂着神秘。
郭解是幸运的,他的性格天生就适合做游侠,更幸运的是,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名噪一时的游侠。天赋加上环境的熏染,郭解想不成为游侠也难。
唯一让郭解无法释怀的是,他的祖父、父亲都没有好下场,都喋血街头。祖父死于一场声势浩大的劫杀。祖父和他的弟兄们见无米下锅了,于是商量一起去抢劫当地最富有的财主,财主当然是人人喊打的那种,祖父是这样想的,既可以为兄弟们解决肚子问题,又可以为老百姓出一口气。不料,当中的一个弟兄出卖了他们。行动那天,祖父当场被官兵用利箭射死。
郭解的父亲倒没有被兄弟们出卖,但下场更为悲惨。郭解的父亲是汉文帝时期的大侠,父亲的侠名早已远播,一些无法用正常手段解决的事情往往就通过郭解的父亲用非常手段来解决。但到了郭解父亲这一代,义气的局限大打折扣,也就是说郭解的父亲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职业杀手,只为花钱雇他的人卖命。当地米商的儿子因偷税而入狱,米商花重金请郭解的父亲救出自己的儿子。郭解的父亲权衡利弊,最终达成了这场交易。最后,米商的儿子倒是救了出来,但郭解的父亲却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所以,朝廷没有理由不恨游侠,游侠也没有理由不恨朝廷。
郭解也料定,自己的下场不会比祖父、父亲好多少,但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路,他就没有回头的打算,尽管这是一条血光之路,他也要一直走下去。
郭解父亲在世的时候亲自传授郭解武功,倒不是希望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他内心里希望儿子走向一条正常的道路,比如考取功名什么的,他知道做一个游侠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他之所以教郭解武功,是希望当仇家杀来的时候,郭解能够自卫。
而郭解却对武功很痴迷,对读书认字毫无兴趣,他喜欢动,不喜欢静。郭解对武功的领悟能力远远超出父亲的想象,很快父亲就无法教他了。父亲无奈的叹气,也许正是天意。于是不再强迫郭解念书,任他而去。
父亲死后,郭解开始了他的游侠生涯。
由于祖父、父亲相继被朝廷杀死,郭解对朝廷的恨到了极点。
青年时期的郭解不是以"侠"出名,而是以"盗"出名。郭解和他的党羽常常抢劫官府的钱粮,甚至盗窃达官贵人的坟墓,不抢劫的时候,就在家里私铸铜钱。官府三番五次的捉拿他,可是郭解行踪诡异,官兵们也拿他无可奈何。
所以,在司马迁的眼里,青年时期的郭解名声并不是非常好,司马迁说郭解小时候有一个极端的性格缺陷,那就是睚眦必报,对看不顺眼的人往往采取报复措施,谁要是稍微违背他的意愿,他都要让这个人付出流血的代价。
这与我们心目中的大侠相去甚远。侠士怎么会这样小肚鸡肠呢?大侠应该宰相肚里能撑船,应该事事、时时宽容才对。但司马迁谅解了他,依然给他大侠的称号。也许年轻时候的郭解太过于意气用事,也许他心中积压的仇怨太多了,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郭解睚眦必报的人往往是那些自以为是、趾高气扬、作威作福的官老爷。郭解有自己的原则,不欺负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不欺负女人。
所以,仰慕郭解的壮士越来越多,这些壮士往往是一些走投无路的人。郭解来者不拒,统统把他们收归门下,教导他们武功,以备日后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