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宇宙漂移论上

第十一章 宇宙漂移论

仙界一日内,人间千岁穷。观棋未偏局,万物皆为空。

樵客返归路,斧柯烂从风。唯余石桥在,忧自凌丹虹。

——孟郊

一、光速悖论

时间相对曾经被认为是神话,结果科学的发展证实了古人的观念。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基本假设:光速是个常数,光速与光源运动无关,即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在各个方向都是相同的,与光源的运动无关。

根据这个假设,推论光子的静止质量是零,运动质量为m=hν/c2。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时间变的越来越慢,并且推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运动速度不能超过光速,因为超过光速就会出现时间倒流。根据质能公式,任何有质量的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无穷大,进一步加速需要的能量也趋于无穷大,所以没有办法增加其速度。

相对论已经取得系列证实,但这理论仍是公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光速为什么是宇宙中最大的速度?为什么正好是30万公里/秒,而不是60万公里/秒?宇宙为什么要将最大的速度给光子而不是给人呢?是谁制订了这个规则?

光子静止质量为零是理论的推论,谁见过静止的光子,不但是光子,宇宙中有哪个物体是绝对静止的呢?

根据量子理论测不准原理,不能同时确定两个量:如果光子是静止的,那么说明空间就确定了,就不可能再确定质量,更不可能质量为零;如果光子的质量为零,那么就不可能再确定空间是静止的,所以光速静止质量为零是违反量子理论的基础,又如何成为量子理论一部分呢?

如果解释光速悖论?

二、狭义相对

1.绝对时空

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概念源于古希腊思想,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牛顿等许多人构想过一种参考框架,一种绝对静止的状态,它类似于一个巨大的、延伸到整个宇宙的网络。

相对于这个框架或状态,一切物体的运动就可以在实验上和理论上与它比较。例如一个在火车上走动的乘客,如果以火车为参照系,他的速度可能每小时几公里,如果以静止的铁轨为参照系,他的速度可能每小时200公里。那么研究物体的速度应该依据什么参照系为最基准的呢?

牛顿认为宇宙中存在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绝对时间是存在于物质之外均匀流逝,与空间没有任何关系。具体的时间计量单位,如秒、分等只是相对的时间。绝对空间也是与物质无关,是均匀、恒定不动,且能容纳物体及其运动的大容器。具体的空间计量,如长度或容积的米、公里、光年、秒差距等或其立方则是相对空间。

牛顿认为绝对空间应与太阳系的中心重合,后来有人进一步认为应该用所谓固定恒星的参照系,作为绝对空间的框架。

从逻辑上讲,牛顿力学存在问题。

首先宇宙中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在运动,那么绝对空间的中心就是在不断地运动,既然是运动的中心那么就不是牛顿希望出现的那个不变的空间中心。用所谓恒星系来代替太阳系的中心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恒星之间也在变动,只是因为它们距离我们很远,不容易观察而已。

其次牛顿定律的运动都是相对的,即两列火车对面开来,速度都是100公里/小时,在匀速运动时,大家都感到自己没有动,是对方的火车处于200公里/小时运动,这与我们处于静止状态,看到一列火车以200公里/小时运动是一样的。那么如果存在绝对空间,我们对这两种情况感觉不一样才对,可现在是一样的,说明并没有绝对空间,至少证明绝对空间与意识感觉到的运动性质是有区别的。

因为宇宙中没有特殊的网格,也没有一个像图表中的原点那样,可以被唯一地指出来,所以在所有的参照系中,牛顿定律描绘的是相同的物理现象。在数学上,可以通过伽利略变换的方法来解决相对运动的转换。

绝对空间尽管逻辑上站不住脚,但绝对空间的观念对于19世纪的物理学家是太根深蒂固了,于是他们设想,宇宙中存在以太,以太是宇宙的属性,就像地图上的经纬一样。任何距离的测量,都可以相对于以太作出。以太弥漫于整个绝对空间中,电磁波就是在这云雾状的以太中的扰动。

1887年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没有检测到“以太风”的存在,各种弥补以太假说开始出现:牵引假说、完全带动说、附面层牵引说、发射假说等,结果,一个个的假说都被证明不能成立。

与此同时,洛伦兹假定,原子间的作用力主要是电磁力,原子就分布在其他原子对它的电磁作用的平衡位置上面,根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可以计算出粒子周围的电磁场,洛伦兹电子理论推论到一系列的惊人的结论:

长度缩短:当粒子以速度u相对于以太运动时,计算发现力场不再是球对称的,等势面变为一个旋转椭球,垂直于运动方向上的直径不变,而在运动方向却以比率 缩短。一条相对于以太静止时长L0的测量杆,当它以速度u沿着长度方向相对于以太运动时,将具有长度L= L0 。但是,如果杆垂直于运动方向,它的长度不会改变。

质量变大:电磁质量是粒子相对于以太的速度u的函数,在用阴极射线(即电子束)测量荷质比(e/m)的研究中,发现整个质量随着u的增大而以比率1/ 增大,即m=m0/ 。其中m0是粒子在静止以太中的有效质量,因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一些带电部分组成的,一般质点的质量,包括谐振子的质量,也遵从上面这个关系。

时率变慢:由于倔强系数也源于分子间的电磁力,它也应该是u的函数。

通过计算,洛伦兹得出T=T0/ ,T0是钟相对以太静止时的周期,即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慢!

洛伦兹理论的出发点是:在电磁现象中存在一个绝对静止的“以太”参考系,因而相对性原理不适用于电磁现象,可它本身又导致“以太漂移”无法测知,光速在所有惯性系中都相同这样一个逻辑结论。洛伦兹理论中存在着“绝对时间”和“绝对长度”,它体现在对“以太”静止的钟和尺的测量结果中,但因为“以太漂移”无法测定,我们又无法修正我们的时空测量结果去得出这些绝对量。

结论:洛伦兹推论已经走到科学的前沿,他根本的问题是被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思维给困死了,没有进一步提升理论。

2.相对原理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题目为“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

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个基本原理:物理定律对所有惯性参考系都具有相同的形式。也就是说,在实验室进行任何物理实验都无法确定实验室是绝对静止的,还是绝对处于均匀直线运动状态。

狭义相对论的第二个基本原理:光速与光源运动无关。可以表述为: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在各个方向都是相同的,与光源的运动无关。

狭义相对论得出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我们认为速度从一个参照系转换到另一个参照系的“常识相对论”和爱因斯坦的“光在所有惯性系中速度相同”的假设相抵触。只有在两种情况下爱因斯坦的假设才是正确的:要么距离相对于两个惯性系不同,要么时间相对于两个惯性系不同。实际上,两者都对:第一种效果被称作“长度收缩”,第二种效果被称作“时间膨胀”。

狭义相对论的价值在于否定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爱因斯坦实际上是将洛伦兹理论的前提换一下,即不承认以太,而假定光速不变,理论的结果则引用了洛伦兹推论。

结论:首先做出惊人推论是洛伦兹,爱因斯坦后来提出光速不变这个假设,否认了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思维的束缚,另外将洛伦兹推论从电子理论提升到整个物理学的高度。

3.长度收缩

狭义相对论第一推论:长度收缩。

长度收缩有时被称作洛伦兹收缩。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伦兹就已经求出了用来描述长度收缩的数学公式。爱因斯坦意识到了它的重大意义并将其植入到相对论中。这个原理是:参照系中运动物体的长度比其静止时的长度要短。

图一: 长度收缩图

上图的尺子在参照系中处于静止状态。一个静止物体在其参照系中的长度被称作它的“正确长度”,一个码尺的正确长度是一码。下图的尺子在运动,用更准确的话来讲:我们相对于某参照系,发现尺子在运动。长度收缩原理指出在此参照系中运动的尺子要短一些,这种收缩并非幻觉。

当尺子从我们身边经过时,任何精确的试验都表明其长度比静止时要短。尺子并非看上去短了,它的确短了!然而,它只在其运动方向上收缩。

结论:图一下图的尺子是水平运动的,它在水平方向变短。两图中垂直方向的长度是一样的。当速度接近光速时,尺子长度缩成一个点。长度收缩公式为L= L0 。

4.时间膨胀

狭义相对论第二推论:时间膨胀。

所谓的时间膨胀效应与长度收缩很相似,它是这样进行的:某一参照系中的两个事件,它们发生在不同地点时的时间间隔,总比同样两个事件发生在相同地点的时间间隔长。

图二:时间膨胀图

图中两个闹钟都可以用于测量第一个闹钟从A点运动到B点所花费的时间,然而两个闹钟给出的结果并不相同。

假使两个事件分别是“闹钟离开A点”和“闹钟到达B点”。在我们的参照系中,这两个事件在不同的地点发生(A和B)。然而,让我们以上半图中闹钟自身的参照系观察这件事情。从这个角度看,上半图中的闹钟是静止的(所有物体相对于其自身都是静止的),而刻有A和B点的线条从右向左移动。因此“离开A点”和“到达B点”这两件事情都发生在同一地点!(上半图中闹钟所测量的时间称为“正确时间”)按照前面提到的观点,下半图中闹钟所记录的时间将比上半图中闹钟从A到B所记录的时间更长。

相对论导出了不同惯性系之间时间进度的关系,发现运动的惯性系时间进度慢,这就是所谓的钟慢效应。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慢,而且,运动速度越快,钟走的越慢,接近光速时,钟就几乎停止了。

时间膨胀并非是个疯狂的想法,它已经被很多实验证实。

例如基本粒子中有一种叫做μ子,它是一种不稳定的粒子,在静止时平均经过2 10-6s就衰变为电子和中微子。μ子在地面参考系中运动速度可以极高,达到0.998C。假使不考虑时钟延缓,那么这样速度的μ子从产生到衰变平均通过的距离就只有600m,而考虑时钟变慢效应后,距离应该为9500m,理论的预言和实验的结果完全相符。

结论:运动的钟比静止的钟走得慢,时间膨胀公式为:T=T0/ ,或

(T是钟的运动周期,表示速度越大,钟的运动周期越长,当u接近c的时候,钟的运动周期接近无穷,即钟停止了。)

5. 质量膨胀

狭义相对论第三推论:质量膨胀。

狭义相对论中,物体的质量不再是绝对量,而与物体的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经典力学中的“绝对质量”称为静止质量,用m0表示。

当测量相对于观测者有高速运动的物体时,得到的质量称为相对论质量,用m表示。质速关系式:m=m0/ 。

结论:物体质量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当物体的速度趋向光速时,质量趋于无穷大。

6.视觉旋转

狭义相对论第四推论:视觉旋转。

根据狭义相对论长度收缩原理,一个运动物体在它的运动方向上要发生洛伦兹收缩,那么,人们是否能看到一个高速移动的球体呈现出“被压扁”的形状,即变成椭球状呢?

以一个高速运动的立方体视觉形象为例。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物体的视觉形象是由来自物体的不同部分但同时达到观察者的视网膜(或照相底片)的光构成的,这就意味着这些光一般不是同时发出的。离观察者较远的点在较早时发出的光,与较近的点在较晚时发出的光同时显现在观察者眼中。

如果物体在运动,观察者看到的是物体各部分在不同时刻的位置所构成的形象:从这个原理来说,即使按照非相对论的观点,物体的形象也是会发生畸变的(只不过对于通常的低速移动的物体,这种效应难以觉察罢了)。

以立方体各棱与三个坐标轴平行为例,它的边长为L,并沿x轴正方向以速度u= c 运动[见图3(a)]。假定观察者或者照相机在垂直于运动方向上(例如在z轴上)并且远离运动物体,即物体所张的视角很小,它上面各点发出并射至观察者的光线可以认为是互相平行的。

当立方体运动时,由于立方体中的e和f发出的光要比a和d早L/c秒,那时e和f的位置在置在e´和f´,比e和f落后一段距离 。对于adef面上

其他各点可以做类似的考虑,可以推出,adef面看起来将是一个高为L 、宽为 的矩形。

与此同时,abcd面由于ab和dc的洛伦兹收缩,看起来也是一个高为L,但宽为L 的矩形[见图3(b)]。另一方面,如果上述立方体相对于观察者静止,但沿逆时针方向转过一个θ=sin-1( )的角度[见图3(c)]。

则同一观察者(或照相机)也将看到(或拍摄到)adef面的投影是高为L、宽为Lsinθ=( )L的矩形,而abcd的投影是高为L、宽为Lcosθ=L 的矩形[见图3(d)]。

由此可见,高速运动物体的视觉形象与它静止时转过一个θ=sin-1(u/c)角度的透视图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到(或拍摄到)的高速运动物体的形象,不是沿运动方向被“压扁”了,而是相当于物体转过一个与运动速度有关角度的形象。

图三:视觉旋转图

7.孪生佯谬

相对论诞生后,曾经有一个令人极感兴趣的疑难问题:孪生佯谬。

假定地球上有一对孪生兄弟甲和乙。乙在地球上,甲乘宇宙飞船做星际旅行,宇宙飞船的速度为0.8c,目标是离地球8光年的某天体,到达后马上掉头以同样的速度返回地球。

如果将地球近似地看作一个惯性系的话,那么在整个过程中,就地球系而言,飞船的钟都变慢了一个因子( =0.6)。对地球来说,飞船往返经过了:

2 8光年/ 0.8c=20年

但与此相应,飞船上的钟只走了:20年 0.6=12年。

当甲旅行回来时,孪生兄弟乙比他老了8岁!

理由很明显,飞船往返必须要经历一段变速过程。如果将地球看作是惯性系,那么飞船在整个过程中就不是一个惯性系——尽管在其中大部分时间里,当它匀速飞行时,它是惯性系。因而,地球系同飞船系是不“平等的”。从本质上说,旅行之所以使得甲变得年青一些,是因为他的运动状态(非惯性运动)同乙有所不同。

进一步论证:

对于留在地球上的孪生兄弟来说,飞船上的钟变慢了:从地球到某天体,其间甲只长了6岁,归程又长了6岁,因此到重逢时,甲共长了12岁,这是地球参照系钟描述飞船上时间的流逝情况。

对于飞船来说,总的不是一个参照系。如果我们把“去”和“来”的飞船分别看作两个不同的参照系,而认为在调头前后,飞船上的观察者对事物的描述应该从一个惯性系的观点急遽地过渡到另一个惯性系的观点。那么狭义相对论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地球—天体这个参照系定义为S,调头前飞船所在的惯性系为S´,调头后相应的参照系为S´´。S系的原点置于地球上,x轴由地球指向某天体。

S´参照系中,由于时间膨胀,即地球上的钟落后了6.4年。对S´´系来说,地球上的钟比天体上的钟超前6.4年。可见,在调头过程中,飞船观察者认为地球上的时间过去了6.4年+6.4年=12.8年。

在“去”和“来”两个匀速运动过程中,飞船上分别度过了6年。对飞船来说,地球的钟是运动的钟,时率只有飞船钟的60%。故在这两个过程中,地球上分别度过了两个6 0.6=3.6年的历程.

图四形象地示出了整个过程(出发—到达天体—离开天体—回到地球)。各钟的读数都是按飞船所在参照系的观点标出的。

图四:地球天体图

在极短暂的调头过程中,飞船观察者认为地球上的时间过去了12.8年。那么如果甲有足够好的眼力,是不是能看到乙一瞬间长了十几岁呢?

不是,实际上甲对乙的观察仍然需要某种讯号(无线电讯、光线等)去察知人间的光阴流逝。

假定飞船是在2100年元旦起飞的,此后,地球上每年过元旦时,乙都向甲拍去一封贺电。那么:甲在飞船上每隔多久收到一封贺电呢?整个航行途中又总共收到多少封新年贺电呢?

起初,飞船离地球而去时,收报的周期拉得很长。这一方面是因为对飞船来说,地球的钟是缓慢的;而另一方面,是由于讯号源(地球)离飞船越来越远,以致减低了收报的“频率”,类似于多普勒效应。

在飞船系中,相继两封贺电的“发出”在时间上相隔 t´=1/ = 年,在空间上后电发报地点比前电远离了u t´=0.8光年/年 年= 光年。

综合起来,后电和前电相隔( t´+ )=( + )=3年。

按照这个周期,甲在经过了6年的旅行直到抵达某天体的整个过程中,仅收到2101年和2102年元旦的2封贺电。

飞船归程之后,情况就不同,虽然地球的钟还是慢的,但另一方面,地球现在迎面“飞驰”而来,提高了收报的“频率”。两个因素相抵消的结果,使收报周期缩短到( - )= 年。

这样在6年的过程钟,甲应该陆续收到从2103年元旦到2120年元旦的总共18封贺电。整个旅行过程,他恰好收到20封贺电。

如果乙不是定期发贺电,而是用电磁波播发出自己的形象,情况应该是完全类似的。甲在飞船上的电视屏幕中看到:乙先是老得比自己慢,6年才长2岁;然后加速衰老,在后6年中长了18岁。

孪生子的矛盾现象曾引起过对相对论的很多讽刺与争论。反对最强烈的是一位物理教授名叫丁格尔,他在1956年到1968年之间发表了至少15篇文章反对相对论。

丁格尔认为,根据相对论的基本论点,所有速度都是相对的(就因为如此才叫相对论),宇宙间没有一个绝对不动的地方可用来做参考点。在相同情形之下,任何点都可作为参考点。当地球作为参考点或观察点时,甲远航回来,因在旅程中时间变慢,他的生理年龄会比乙年轻。但是如果以太空船作为参考点,这样太空船可认为是不动的,甲可先看到地球快速离开,然后又返回到太空船来。

这样在甲看来,地球及乙是以速度u在远航旅行,那么按照相对论的时间公式,旅行的乙应比甲年轻。根据相对论,他们应该彼此互相比对方年轻。这就导致了明显的悖论,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丁格尔直爽地写道 :“当甲远航回到地球上时,他的生理年龄必须与乙完全一样,或者相对论应该被否定并放弃”。

这一推理极大的威胁了相对论的合理性,多年来,维护相对论的科学家们找出了各种理由来解释这一悖论。迄今为止,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当以太空船作为参考点时,尽管船上的甲看到地球加速离去,但是地球上的人并不觉得任何力量在推动他们,这与以地球作参考点是不同的。当太空船离去时,地球上的人们并不觉得有任何不同,也没有感到任何推力,他们的生活照常。但甲会感到有很大的推力产生加速度,使他的速度越来越快,推力乘以距离等于能量,动能就越来越大了。

相对论指出能量与质量是相当的,能量增加时质量也增加。在太空船上的质量大时,人们的行动,生活及新陈代谢都会迟钝,时间也就缓慢了。

实际上这种解释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时间公式。在爱因斯坦的时间公式里我们可以看出,时间的变化仅仅和物体的相对速度u有关,而与物体的加速度(或者推力)无关。这里所引入的能量增加和推力与爱因斯坦的时间公式并无关联。因而,如果加速度或者能量增加是使时间变慢的因素,爱因斯坦的时间公式就必须加以修改,将这些因素引入公式。另外还有以引力波和其他因素来解释这一悖论的观点。

关键在于爱因斯坦的时间公式除了相对速度之外,与其他一切因素都无关联。任何以速度之外的因素来解释这一公式的企图,都给人以强词夺理的印象。

尽管孪生佯谬在爱因斯坦生前就已经争论了很久,但爱因斯坦一直没有修改这一公式,可见他本人并不认可引用附加因素所作的种种解释。由于在实验室里得到了很多支持相对论的实验数据,相对论日益得到科学界的接受,孪生佯谬渐渐被人冷落,但它一直是相对论的一个死结。此结一日不解,相对论一日不能成为世人普遍接受的科学真理。

孪生佯谬还有另一种更复杂的形式,使相对论更加陷入无法解释的悖论。

假设双胞胎两人都是宇航员,同时被派往太空的A、B两星球执行太空任务。两星球分别位于地球相对的东西两侧,在距离地球10光年的位置上。两兄弟乘坐的飞船速度为0.5c(光速的一半),飞抵各自的目的星球后,随即返回地球(在各自目的星球仅作极短暂的停留,例如一天,可以忽略不及)。当以地球为参照系时,双胞胎兄弟在太空的飞行时间均为40年(单程20年),而飞船上的时间均为34.64年(从爱因斯坦时间公式求出0.5c的速度时,地球上的每年变为飞船上的0.866年)。因而两兄弟的年龄应该没有分别,都为出发时的年龄加上34.64年。

如果以哥哥的飞船作为参照系,则弟弟的速度在飞行前半段等于以光速离开,而后半段等于以光速接近。如果将此速度值代入爱因斯坦公式,则弟弟的飞船时间等于零,也就是说弟弟飞船上的时间停止了。当大家返回地球时,哥哥老了34.64岁,而弟弟则还是出发时的年纪!

如果以弟弟的飞船作为参照系,则弟弟老了34.64岁!按照相对论理论,参照系的变换是不应该影响计算结果的。如果只能允许一个不变的绝对参照系(地球参照系),那么相对论就不是相对论了,干脆叫“绝对论”得了。

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把哥哥和弟弟的飞船加速到0.6c,则会出现双胞胎飞船之间的相对速度超过光速达到1.2c的现象!在理论上这是可能的,对于地球来说他们并没有违反最高速度以光速为限的相对论。然而他们之间的相对速度却超出了相对论所能允许的限制条件。如此一来,在爱因斯坦的时间公式里就会出现负数开根号的不合理现象。

因此相对论并不像主流学派所认可的那样无懈可击,只是攻击相对论的人一直没有办法解释这个问题,相对论为什么能解释很多现象呢?

结论:宇宙漂移论赞同丁格尔提出的悖论,因为这确实是狭义相对论的死穴,可丁格尔只是反对,没有能解释为什么错误的理论也能得到实验证实呢?

打垮一个理论不仅要说它错了,更重要的是要说明它有时候也能解释一些现象,后者的论证比前者的单纯说错更重要。

三、狭义漏洞

1.漏洞分析

真理总会有露出笑容的时候

其实不需要研究狭义相对论的具体内容,直接依据宇宙相对论,光速也是一个相,既然是相,它就逃避不了宇宙相对论的天网,即光速肯定是可以变的。

简单分析狭义相对论明显有三个漏洞:

第一违反量子测不准原理,静止的光子质量为零,首先是静止就意味空间是确定的,质量为零就意味质量也是确定的。而测不准原理规定不能同时准确测量物质的两个量,显然这两个理论之间有冲突。

根据狭义相对论,有静止质量的物体以光速运动时质量为无穷大,那么根据相对速度原理,我们若处于光速参照系,那么我们对光处于静止时,与我们相对的物体是以光速运动,那么物体的质量究竟是多少呢?

如果我们根据光子静止质量为零的推论,任何有质量的物体是没有质量物体的无穷倍,那么存在很多问题,是否光速参照系观察物体只有一遍混浊,分不清物体差别。因为都是无穷大,质量、体积大小如何区分,也就是地球与太阳对于光来说是一样大,而且无法区分大小,因为均是一点。

第二违反自身的相对原理,狭义相对论的基础是相对性,即时间在不同的参照系中有不同的速率,那么速度相对是最基本的原理。

在孪生佯谬中,狭义相对论认为地球是个惯性参照系,飞船因为变速和改变方向,不是惯性参照系,所以到达地球时,甲比乙年轻。

实际这是个美丽的谎言,因为地球被认定是惯性参照系这包含了另一个隐含的假设。万有引力是物体之间的万有力,这意味着地球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都是相对的,真实的运动极为复杂,凭什么认为它是个惯性参照系呢?

这和以前地心说的原理没有任何区别。因此如果承认地球是个惯性参照系,那么就必须承认飞船无论怎样运动也同样是个惯性参照系,那么孪生佯谬的结论就肯定错误。

第三违反宇宙的运动规律,任何物体如果有定数,那么就肯定是处于变化中。比如你今年60岁,那是因为你一直在变,所以一旦取一个参照标准和具体的时刻对应你,就肯定能有一个数值,那么你活了60年只是基于现在时间的,你会不断地变老的,这符合宇宙运动规律。

但如果你说你永远是60岁,不管什么时间你都是60岁,永恒不变,那么你的年龄依据是什么呢?是假设,所以狭义相对论是在假设的基础上产生的,那么请参照宇宙相对论,相对本元是个天网,打垮一切理论基础。

结论:狭义相对论肯定错了,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证据能证明它对呢?宇宙漂移论将彻底解开狭义相对论的所有困惑。

2.光速可变

我们现在科技测量的真空中光速是接近30万公里/秒,而且根据狭义相对论,物体速度合成无法超过光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光速成为速度瓶颈,光速是否永恒不变?

设想宇宙在膨胀初期其空间很小,那么其边缘空间光速是否与我们现在的光速一样?

认真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就会推断光速本身存在决定其大小因素,即光速是可变的,它同样取决参照系在宇宙中的位置。

根据哈勃定律,星系对我们退离速度与它对地球的距离有关,即u=HL,我们根据此定律推论宇宙的半径为100多亿光年左右,最遥远的星系以接近光速远离我们,这本身违反相对论质量速度公式。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究竟宇宙的半径大小就是100多亿光年,还是因为我们采用的观察工具光速有限,导致远离速度超过光速的星系我们无法观察,从而判断宇宙的半径大小为100多亿光年呢?

网络上有报道称英国《卫报》消息,剑桥大学天文学院的迈克尔•墨菲教授说:“我们将在这里宣布一些惊人的发现。这些发现暗示出宇宙间存在一种关于光和物质相互作用更基本的理论,而狭义相对论作为它的基础实际上是错误的。”

墨菲认为光的速度不是恒定不变的,他说:“事实证明,狭义相对论可能非常接近真理,但是它错过了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可能就是通向一个全新的宇宙和一套新的基本原理的门把手。”

在研究过程中,墨菲的科研小组并没有直接测定出光速的改变,而是分析了来自遥远恒星的光。这些光到达地球需要经过数十亿年的时间,因此科学家们可以观测到光传播的早期,宇宙的基本原理是怎样起作用的。

天文学家们通过夏威夷的凯克望远镜观测发现在光传播到地球的过程中,某一波段的光被吸收的情况发生了改变。这就说明度量电磁力的精细结构恒量从大爆炸以来已经改变了大约0.001%,而光的速度与精细结构恒量有关。如果精细结构恒量随着时间发生变化,那么光速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爱因斯坦得出的结论需要纠正。

目前,墨菲领导的科研小组仍在分析来自143颗恒星的光的观测结果。如果证实光在宇宙早期的传播速度确实比现在要快,那么科学家将不得不推翻爱因斯坦的许多基本理论,而不仅是狭义相对论。

云寒外语不好,没有办法与外国科学家直接联系,但一直认为这是个简单的真理,只要承认单元宇宙从奇点诞生,那么奇点的膨胀速度怎么可能固定呢?光速又怎么可能不变呢?

结论:光速是可以变化的,而且一直是变化的。

3.铁笼原理

为了研究以上问题,我们讨论一下铁笼原理:

在一个浩瀚的大海中,有一个很大的铁笼,它是有很多的圆洞紧密联合组成,圆洞的直径几乎一样大小,最大的圆洞直径为30m。在这个铁笼中生活一群小虾,它们是身体很小、寿命很短的生物,圆洞对于小虾来说已经足够大,铁笼就更是巨大的物体,它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铁笼中,无法溜出了,因为铁笼的距离让它们感到太遥远。

随着虾类的科技发展,小虾们发现大海中有很多生物,它们是巨大的,到处游来游去,虾类开始运用科技手段测量生物的直径大小,它们发现一个比一个大,最大的生物是命名为光鱼的生物,它的直径最大为30m。

一个著名的虾博士宣布一条公理:大海中生物的直径是有限的,最大的是光鱼,光鱼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类别颜色直径不同,其中颜色为真空色的成年光鱼直径为30m,它是恒定的也是最大的,大海中任何生物的直径都不能超过真空光鱼直径。

虾类展开科技实验研究,无数实验证明光鱼确实是大海中直径最大的生物,而且真空光鱼直径确实是30m。

有一条叫云寒的小笨虾,一次玩的时候无意中被海浪卷起,突然触到铁笼的铁丝上,云寒意识到原来大海中有铁丝网分割,云寒费了好大的劲测量圆洞的直径,发现圆洞的直径恰好为30m。

云寒小虾思考:大海会不会也存在直径大于光鱼的生物,仅仅因为铁丝的缘故而无法进入小虾的世界,会不会真空光鱼也有可能直径大于30m呢?只是因为它无法通过圆洞,进入不了小虾的世界。

云寒小虾因为大小无法走出铁笼,它无法预测大海的世界,仅做出以下推论:

A.大海中存在直径大于光鱼的生物,生物的直径大小与大海的直径有关,大海的直径决定生物的大小,最大的生物直径不能超过大海直径。如果大海是无限的,那么海中生物的直径也是无限的。

B.小虾世界的光鱼直径确实是最大的,因为铁笼圆洞的直径决定了大于光鱼的生物无法达到铁笼内,决定虾类世界生物直径的是圆洞直径,而不是光鱼本身的因素。

C.能否在虾类世界观察光鱼的直径变化取决于众多因素:

光鱼本身是否存在生长呢?

如果光鱼在虾类世界存在很长时间,它自身会增长,能否观察光鱼直径的增长或者减少现象,主要取决于光鱼的变化速度、小虾的测量技术及小虾的寿命。

如果光鱼直径确实变化,但是对于小虾测量技术精度不够者小虾根本活不到能观察变化测量程度所需要的时间,那么测量光鱼变化需要很多代小虾的努力及小虾未来科技进步的程度。

铁笼圆洞直径是否变化呢?

如果铁笼圆洞直径变化,那么虾类世界生物直径会有所变动,特别是当圆洞直径变大时,更大的光鱼必然会出现在虾类世界,问题在于圆洞变化造成的微小变动虾类能否测量,同样取决于小虾的测量技术及小虾的寿命。

虾类测量技术本身是否变动呢?如果虾类的长度依据是依靠命名为原子鱼的生物大小,那么原子鱼本身存在变化那么怎样测量?

虾类自身的身体是否变化呢?如果虾类世界的变动对一个不断身体变化的虾类,它的结果又会是怎样?

海水是否会对生物直径有影响,如果海流出现不利于变动因素是否观察结果不一样……

众多变动因素包括变动的速度、加速度及环境因素,云寒小虾无法做出明确的结论,云寒小虾只是想探索更大直径生物的存在。

结论:光速最大的原因是否因为存在类似铁笼的东西而导致的结果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