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米塔尔的投资方法(一)

  拉贾斯坦是印度最具风采的一个邦,与巴基斯坦接壤。那里有个面积不大的地方叫马尔瓦尔。马尔瓦尔人被许多人认为是“低风险高收益”投资模式的最佳实践者。他们对这种模式的成功实践,在很多情况下让帕特尔人都望尘莫及。

  2005年,在福布斯杂志评选的全球最富有的人物中,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一如既往地位居前二位。但是紧随其后的第三位却是马尔瓦尔人——企业家拉克希米·米塔尔。米塔尔30年前从身无分文开始创业,如今净资产已经超过了200亿美元。他的“低风险高收益”的创业经历与比尔·盖茨的发家是在同一时期开始的。我们知道,比尔·盖茨将他的能量投入了一个投资资本回报率最高的产业。他聚集了一些工程师的智慧,研制出了MS—DOS和Word软件,并成功销售了几亿份。

  让我们算一算成功背后惊人的经济账。比如一份微软办公软件卖到戴尔公司,装载在其生产的电脑中。戴尔公司每次将软件下载到新电脑中,都要支付几百美元给位于华盛顿州雷德蒙德的微软总部。全球范围内购买了几亿份这样的软件,每年支付给微软公司几十亿美元。投资资本回报很高,纯收益率几乎是100%。

  拉克希米·米塔尔在追求“低风险高收益”中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是将全部的精力和少量的资本投入了一个并不容易赚钱的产业——钢铁制造。和微软公司不同,钢铁厂无法控制成品的销售价格,无法控制原材料成本。钢铁厂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钢铁工人容易纠集工会。上述这些不利因素都足以使钢铁厂成为一杯苦酒。过去30年里,钢铁业一直是资本投资最不愿意进入的领域。难怪全球的钢铁企业都经历了巨大的阵痛,其中很多以破产告终。

  米塔尔于1976年开始创业,在印度尼西亚开办了一个毫无特色的小型钢铁厂。尽管面临许多不利条件,他却创造了一个全球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钢铁企业。对他来说更重要的是,他的资产净值超过200亿美元,而且还在继续增长。他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用一个词来解释,就是“低风险高收益”。

  以米塔尔收购哈萨克斯坦钢铁巨头卡尔梅特钢铁厂为例。当时由于没有资金,那个工厂已经停止给员工发薪了并处于倒闭的边缘,前苏联时期的管理者们被迫以钢铁换食品发给工人们。哈萨克斯坦政府愿意将工厂分文不收地拱手交给米塔尔,而他不仅保留了所有员工经营工厂,而且还支付高工资。五年之内,工厂扭亏为盈,兴旺起来。工人和当地人民都十分敬仰米塔尔,因为他拯救了那个几乎要崩溃的地方。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位于罗马尼亚的Sidek钢铁厂。1992年,墨西哥政府将该厂以2 2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米塔尔,但当年墨西哥人建厂时花了20多亿美元。1美元用10美分或更少的钱来换,是低风险高投入模式的精髓。米塔尔通常是用远低于1美元的价格购买价值1美元的资产。然后他再运用管理秘诀让那些大型钢铁厂非常高效地运转。

  谷歌、甲骨文、思科和英特尔这些公司的始创者们都智慧超群,但同时他们也是一路顺风,才使资产净值直冲云霄。他们专注于十分划算、投资资本回报高的领域。但令人折服的是,米塔尔面对巨大阻力,却收获了更多的资产净值。“低风险高收益”的模式让他在福布斯杂志评选的全美最富的400人中仅落后于两个人,几乎是傲视群雄。然而,我们发现排在他前面的那两位富翁也是这种“低风险高收益”艺术的忠实实践者和行家。无论你是西雅图人、奥马哈人还是马尔瓦尔人,“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模式都会助你超越巅峰。

  最后再说一说马尔瓦尔人和他们骨子里追求“低风险高收益”的秉性。最近,我曾与一个马尔瓦尔人共进晚餐,他是我的好朋友。我问他马尔瓦尔人传统的资本投资方法是怎样的?他非常自然地回答道,即使是只有五年级文化水平的马尔瓦尔商人都想让自己所有的投资资本在三年之内以红利的形式得到回报。拿回了自己的钱,他们还想让本金至少能保持着投入时的价值。他们希望自己投资的风险系数都超级低。所以我觉得这都是非常好的经验,在哈佛商学院里是学不到的。如果你采用马尔瓦尔人的方法进行投资,下面两种情况肯定会发生在你身上:

  (1)大部分投资建议都会被你迅速拒绝。

  (2)你会从少量资本投资开始,几十年后变得非常富有。

  不需要我再多说什么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