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每个人的生命,都一定经历过艰难的时期。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造成的,事情的发展常常都不会如自己的意。甚至我们可以说不如意的时期远多于凡事顺利的时期。当然我自己也不例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大部分人的苦恼都与金钱有关。家庭不和、离婚、子女问题、生病的费用支出等等烦恼的出现,追根究底,往往是因为金钱方面出了问题。我自己在生活中,也常常碰到金钱方面的困难。在最辛苦的那段日子里,我总是爬上首尔近郊的冠岳山,发誓不要再让金钱问题妨碍自己的生活。当然并不是下定决心就可以获得经济自由,或者成为有钱人。但是至少那一段辛苦岁月最终成了我人生的转折点,也使我的金钱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写这本书的时候,一位好朋友的父亲罹患癌症。这位朋友对我说:"你也很清楚,我父亲是那种个性非常刚直的人。但是这样的人也会得癌症,我想有时候人也要表现出软弱的一面才好。"他随后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

  准备自己后事的人,即使外表看起来很坚强,其实也是很脆弱的。这位伯父对我好友说的话,曾经让我深有同感。他说:"虽然隔了这么久才告诉你,但是当初我之所以反对你们的婚事,是因为你们两个都是体育界的人。等时候到了你们就会知道,养孩子这件事情,并不是什么理念问题。养小孩最重要的就是钱。如果没有钱买房子买衣服,怎么能好好把孩子养大呢?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东西满足之后,才能谈什么理念。我就是因为这样才反对你们结婚,希望你们别误会了。"这位伯父并不是信奉金钱至上主义的人。有谁在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一生,会说钱是唯一重要的事?所以我相信并接受这位伯父所说的话,是在资本主义体系当中的基本生活原理。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自由,最基本的就是经济自由。

  但是很多人在梦想获得经济自由的同时,却没有把经济自由这件事排进生活的优先序位。只要搭上早晨上班时间的地下铁,就可以很清楚这件事了。车上没什么人在读财经报纸,反而是看体育影视版的人最多。

  这说法虽然有点粗略,但我认为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分成"必须"与"兴趣"这两种。"必须"类的知识与吃饭穿衣问题直接相关,但"兴趣"类的知识则像是演艺圈八卦,人们都想知道,却跟生活没有直接关系。哪个明星又出轨了,到底跟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然而财经方面的消息,能够帮助解决自己生活的需求。体育演艺新闻只能满足自己一时的好奇。有时候为了跟别人交谈时有共同话题,所以有必要知道一些这类的消息,但知道一些也就够了。

  我在这本书中要谈的,就是人要对"必须"的知识有所研究。就像那位伯父所说,在探讨理念问题之前,应该要努力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要累积必须的知识,就要多接触财经消息,阅读财经书籍。

  我从当菜鸟理财记者的时候起,就对一件事感到很好奇:赚到大钱、理财做得好的到底都是哪些人?我当了8年理财记者,最后获得的结论就是,经济上成功的人几乎都是爱书人。世界财富排名第二的柏克夏·哈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老板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阅读各种资料与书籍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Bill Gates)小时候的绰号就是书虫。有些人虽然没成功到这个地步,但是在自己从业的领域中也颇有建树,你可以到那些人的家里看看。他们家中的藏书量一定远超过一般人。

  当然我不是说读书就等于成功,问题在于方法。"必须"知识的出发点,就在于深入了解资本主义体系的运作机制。这就是为什么并不是所有爱读书的人都能成功的原因。将自己的人生寄托于运气,就像是航海没有罗盘一样。当然有的人运气好到没有罗盘,还是一样能够成功。但这种人毕竟极为少数,像我一样没有走这种大运的大多数人,都还是应该去了解资本主义的原理,从中学习生存的方法才行。因为理财也是维持生存的重要一环。

  如果要了解理财成功的方法,最快的捷径是什么?就是从旁观察伟大投资家的想法。我认为伟大的投资家,同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这些人既不是暴发户,也没有牺牲别人来累积自己的财富。他们只是选择走上与众不同的道路,即使受到批评也不辩解,还是自己默默走着。这些人也都做了很多了不起的慈善事业。要学习他们的想法,所必须的投资就只有时间,以及三四百块的买书钱。学什么东西会有这么便宜的学费呢?

  这本书并不是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写成的。如果市面上没有许多整理伟大投资家思想的书籍,只靠我自己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写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对这些人的思想有所误解。我之前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在书里面加上这句其他书籍序言中常常看到的话,也就是"书中若有任何错误,责任全在于作者本人"。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一样,真理总在于陈词滥调之中。

  我算是个很爱钱的人,但也从没想过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只是众所周知,有了钱不一定能幸福,但是没钱肯定会招来不幸。我们在想尽办法获取幸福的同时,也应该努力避免不幸。在这里祝福本书所有的读者都能够生活在幸福中,这就是我的小小愿望。

  李相健2005年4月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