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与玄奘法师

  刘志清

  (471900,河南省偃师市政协)

  武则天是一位崇信佛教的皇帝,一生中与玄奘法师关系密切,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武则天与唐玄奘的因缘

  在武则天的青少年时代,影响她至为重大的人物首先是和她相依为命的母亲杨氏。杨氏笃信佛教,武则天也信佛,她自己就说"幼崇释教、夙慕皈依","爰自幼龄,归心彼岸"。这一时期的信佛,和她自幼丧父有关,母女相信佛法救世,在苦海中祈求天国赐福。对她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二个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14岁时,被这位40岁的君王纳为才人。由于天象和迷信的原因,太宗先是宠幸有加,后又戒心无名,不让其奉侍枕席,却爱其聪明留在身边。武则天侍奉太宗12载,耳闻目睹领会到唐太宗的统治思想及佛教作用。她虽未给太宗生育子女,却接受了这位杰出帝王的熏陶。这期间,她有幸见识了伟大的佛学家玄奘,了解了佛学的奥秘,从而使佛教成为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玄奘俗姓陈,名祎,原籍河南陈留,生于洛州缑氏县东南的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陈村。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五年,玄奘10岁,父陈慧去世,仲兄长捷携往东都洛阳净土寺。公元612年,隋炀帝大业八年,玄奘13岁,隋炀帝敕在东都度僧,使臣大理寺卿郑善果不次录取,始得出家于净土寺,法名玄奘。公元618年,隋炀帝大业十四年,唐高祖武德元年,玄奘19岁时,因瓦岗农民起义军攻陷洛阳东的兴洛仓(河南巩县),与隋军展开了争夺洛阳的大战,玄奘向仲兄长捷建议,先投奔长安,继而又投奔成都空慧寺。武德三年,21岁的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后研读经论数年。公元623年,唐高祖武德六年,玄奘24岁,为遍读天下经书私与商人结侣,泛舟三峡,沿江而下,至荆州天皇寺。第二年,公元624年,25岁的玄奘自荆州沿江东下,经历扬州,后又北上至相州。后来前往印度取回真经,成为一代佛学大师。玄奘不是最早的僧人,也不是第一个译经和出国取经的人。他之所以名扬海内外,是因为他对佛教发展功绩最大。

  武则天第一次见到唐玄奘是什么心情?文献材料没有记载,但她受到巨大震动和无以复加的敬佩是可以想见的。史书上叙述玄奘与李世民会晤是"从卯到酉,不觉时延,迄于闭鼓"。长达十几个小时的接见,武则天都在现场。唐太宗结束对玄奘的会晤之后对侍臣说:"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这恐怕正是武则天早已深深刻印在心的突出感受。唐玄奘个人在宗教界的地位,武则天也是在聆听太宗的评价之后才加深理解的。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驾幸玉华宫,召见唐玄奘,再次动员玄奘还俗做官。玄奘"掬诚坚辞"。太宗看玄奘弘扬佛法志不可夺,允予支持。七月十三日,恩赐玄奘衲袈裟一领,价值百金。八月,唐太宗撰《大唐三藏圣教序》成,凡781字,御笔自写,敕贯众经之首。史载:"帝居庆福殿,百官侍卫,命法师坐,使弘文馆学士上官仪,以所制序对群僚宣读。"序文中有一段话:"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唐太宗面对百官,以九五之尊,肯定了唐玄奘佛教领袖的地位。武则天自幼信佛,听到太宗这篇"序",不仅是巨大的鼓舞,对深入研究佛教,也增进了巨大的精神活力。

  二、唐玄奘对武则天的影响

  武则天对佛教理论认识的深化,在于她的不幸遭遇,也在于玄奘法师的影响。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去世,26岁的武则天,正值青春活力最旺盛的时候,却按唐宫惯例,和后宫其他无子女的嫔妃一起被送入感业寺,剃度落发,当了尼姑。这样的寺庵,实际上是一所囚禁先帝嫔妃、以防内宫秘密外泄的文明监狱。虽然寺规是森严的,但武则天绝不甘心把青春埋葬在青灯黄卷之中。她方面被法服,学三阶,吃长斋,持戒,念佛,坐禅,修行,"穷贝叶之遗文,集蜂台之秘录",一方面情系皇室,思盼高宗李治早日驾临寺院。这位武才人受尽冷落后终至时来运转,再度进宫,以至攀上皇后宝座。当年只是以才人身份目睹唐玄奘,如今则以女性国主的身份动辄召见,主动利用佛教领袖为自己服务。唐玄奘取经回国频繁同政界接触,也深悟"弘扬佛法"必须"依赖国主",故而对武则天也就尽力接近,深知只要博得武则天高兴,自己的什么要求都会变成高宗李治的意向。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例,看出他们之间相互利用的微妙。

  一是永徽六年(655年)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第二年唐高宗就改元为显庆元年。武则天的长子李弘4岁时,初封代王,此时又更上层楼,把原太子忠降为梁王,李弘被立为皇太子。正月,唐高宗命唐玄奘在慈恩寺为皇太子设5000僧斋,朝臣都来行香。唐玄奘竭尽全力,主持这一巩固武则天母子地位的法事仪式。其后高宗李治亲自撰写大慈恩寺碑文,文中对玄奘褒奖再三。说他"若清风之肃长松,如绮霞之辉迥汉。"玄奘立即又上表"恐非天翰无以悬日月之文,"请求高宗亲笔书写,高宗也就答应,其碑作行书,又用飞白势作"显庆元年"4字,并穷神妙。碑刻好后,玄奘亲自迎立,为佛门赢得一大光彩。

  二是显庆元年(656年)武则天当皇后之后怀上第三个儿子。这年的十一月,儿子将要降生,武则天害怕难产,召见了玄奘,请求佛祖保佑。玄奘立即诵经、祈祷,然后对武则天说:"圣体必安和无苦,然所怀者是男,平安之后愿听出家。"武则天很高兴,赏赐他衲袈裟一领,并它物等数十件。十一月五日,玄奘在皇宫内看到一只赤雀飞进显庆殿的庭帷御帐,立即上表庆贺,说:"伏惟皇帝、皇后德通神明,恩加兆庶,礼和乐洽,仁深义远,故使羽族呈祥,神禽效质,显子孙之盛,彰八百之隆。"事有凑巧,玄奘的贺表刚进,就有高宗遣使臣报喜:"皇后分娩已讫,果生男,端正奇特,神光满院,自庭烛天。朕欢喜无己,内外舞跃,必不违所许。愿法师护念,号为佛光王。"佛光王生满3日,玄奘又上表祝贺:"岂直喜圣后之平安,实亦欣如来之有嗣。伏望不违前敕,即听出家。移人主之胤,为法王之子,披著法服,制立法名,授以三皈,列于僧数。"十二月五日,满月,高宗批准为佛光王剃度7人,并请玄奘为佛光王剃发。随后,玄奘大庆佛光王满月,进呈法服。这个佛光王就是武则天的三子李显,即后来的唐中宗。唐中宗掌权后也感激他师父的恩情,神龙元年(705年),命令在西安、洛阳各建一佛光寺,追谥玄奘为大遍觉法师。"其东都佛光寺,即法师故宅也。"当然就是指偃师缑山脚下玄奘家乡的寺院。

  其三是显庆二年(657年)闰正月十三日,唐高宗和武则天幸东都洛阳,要玄奘陪同。二月,车驾至洛阳宫。玄奘乘回洛阳之便,就近回乡与嫁给张门的姐姐相见。问访亲故,沧丧殆尽,问姊父母坟垅所在,躬自扫谒。因岁久荒颓,要求高宗帮助改葬父母。高宗允其所请,批示有关部门对玄奘改葬父母的一切费用,统由公家付给,其营送威仪,声势浩大,洛阳僧俗前往悼祭者一万余人。此事看似私情往来,实为佛门张目。朝廷垂青玄奘,佛教徒也因之扬眉吐气,名分大振。

  从以上三方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玄奘不仅是大旅行家、大翻译家、佛学理论家,还是精明的佛事活动家。他深知"不依国主,法事难行",先是紧紧依靠唐太宗李世民,后是紧密靠拢高宗和武则天,不失时机地晓之以佛理,动之以亲情,宗教与皇权,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玄奘圆寂后,"帝闻之哀恸伤感,为之罢朝"。数曰:"朕失国宝矣!"时文武百僚莫不悲哽流涕,帝言已呜咽悲不能胜。翌日,又谓群臣曰:"惜哉!朕国内失玄奘法师一人,可谓释众梁摧矣,四生无导矣。"

  三、武则天的崇佛措施

  初唐时太宗、高宗父子对佛教的真诚信奉,是有条件的恩宠。贞观二十三年夏四月,太宗李世民在翠微宫,太子李治、法师玄奘陪从。谈玄论道,问因果报应,以及西域先圣遗芳故迹,皆引经酬对。帝深信纳,数攘袂叹曰:"朕共师相逢晚,不得广兴佛事!"五月间太宗去世,深以供佛不力为憾。玄奘鞠躬尽瘁,虽赢得"法门领袖"殊荣,但大唐二帝都不改变唐高祖李渊"道先儒次而后释"的宗教国策,佛教的位置仍排在末尾,玄奘带着深深的遗憾升入天国,唯一可以安慰他的,是为雄心勃勃的武则天崇佛抑道创造了条件。后果不出大师所料,最终还是由这位圣神女皇把佛教推到了三教的前列。

  武则天对佛教的崇奉态度有3个阶段。自少女到当才人,是启蒙阶段,相信佛教救世;从感业寺到当皇后,是求佛祖慈航巧渡,稳坐妆台,恰逢高宗李治晚年不能视朝,武则天祈盼象龙门卢舍那大佛独居佛坛那样,准备有朝一日唯我独尊,君临天下。高宗驾崩,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进而称帝,但这是封建礼法所不容,李唐宗室以死相拼的事。武则天一方面动用军事力量加以镇压,一方面用佛教维护她的统治思想。佛教的经典中有女身可以称王的记载,《大云经》中有"即以女身,当王国土"的话,她就让亲信制造她是弥勒佛下世的神话,为她代唐称帝大造舆论。武则天称帝的尊号是"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这些尊号都来自佛经。儒家讲"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道教的《道德经》讲男尊女卑,武则天当然不感兴趣,唯佛教可以维护她的皇权,有利于治理国家。于是,天授二年女皇下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将佛教提高到国教地位。唐玄奘毕生奋斗没有实现的事,这时虽然实现,但女皇的帝位坐稳之后,又促使佛教和道教合作为她服务。圣历年间下令修《三教珠英》,全方位地致力于佛、道、儒三教融合,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为有唐一代的新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唯一女皇帝治世手段之高明,由此也可窥见一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