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对唐中宗的影响

  毛蕾 蔡榕津

  (361005,福建厦门市,厦门大学历史系)

  唐中宗李显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曾先后两次被立为皇太子,也两次即位为皇帝。他给人的印象是和其父皇一样懦弱,甚至更无能。对于中宗朝政局的混乱,很多论著都倾向于从中宗个人出发进行分析,认为中宗毫无政治抱负,庸劣昏愚,导致了在位期间出现韦后乱政。(杨友庭《后妃外戚专政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吴以宁、顾吉辰《中国后妃制度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徐连达《中国皇帝制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一书则指出,中宗朝的混乱局面应当与"他继位的希望一直似乎很渺茫,所以在此之前他既没有为此受到培养,也没有在当皇太子的短短三年中为他新的尊严地位作准备"等客观因素有关。([英国]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93页)这一观点也为其后两本关于唐中宗的专著所延续。(史晓云《唐中宗、唐睿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运娟《唐中宗秘史》,书海出版社,1999年)

  我们认为,导致中宗朝政局混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试图从武则天对唐中宗的影响这一角度,对此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武则天对唐中宗执政能力的影响

  正如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一书中所说,李显即位的希望一直很渺茫。但他却两度被立为太子,并最终登基,这不能不说出于武则天的影响和操控。

  高宗在位期间,先后四易太子,李显被确立为太子时,已经是永隆元年(680),其时高宗已经在位31年,而李显也已经25岁了。这期间武则天已逐渐控制了朝政大权,"天下大权,悉归中宫","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谓之二圣"。([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卷201高宗麟德元年条,中华书局,1956年,第6343页)随着政治上的成熟,武则天的权力欲望也不断膨胀。上元二年(675),在太子位20年的武后长子李弘突然死亡。李弘"仁孝谦谨","中外属心",与武后政见不一,"天后方逞其志,太子奏请,数迕旨,由是失爱于天后"。(《资治通鉴》卷201高宗上元二年四月条,第6377页)随后,武后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李贤曾借为《后汉书》作注,反对母后临朝听政,这引起了武则天的不满,"数作书以责让贤"。([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86《章怀太子贤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832页)此后借明崇俨事件,说服高宗将其废为庶人,幽于别所。这次的废太子事件明显地表明了幕后操纵者为武则天。李贤被废后,李显始被立为太子,这是一个实难预期的结局,是武后在控制政局并力图控制继承人的大方针下,几经调整的结果。

  高宗死后,根据遗诏,李显继位,是为中宗。然而武则天很快找到借口废中宗为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皇帝,是为睿宗。然而"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资治通鉴》卷203则天后光宅元年二月条,第6418页)天授元年(690)武则天改唐为周,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由于在继承人立子抑或立侄的问题上犹豫摇摆,经过8年的反复思考,直到圣历元年(698)才在各种因素的促成下,在吉顼、狄仁杰等大臣的努力下,"亦渐省悟,竟召还中宗,复为储贰"。(《旧唐书》卷89《狄仁杰传》,第2895页)由于李显是高宗朝指定的继承人,且比李旦年长,因而更具正统性。这也是吉顼所表达的"天下士庶未忘唐德,咸复思庐陵王","立庐陵王以系苍生之望"。(《资治通鉴》卷206则天后圣历元年二月条,第6527页)

  李显再次被确立为太子时,已经是43岁的中年人了。李显第一次册立为太子后,高宗武后为他组织了强大的太子班子,以左仆射刘仁轨兼太子太傅,侍中郝处俊为太子少保,中书令薛元超为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义琰为太子右庶子等。直到弘道元年(683)高宗驾崩,高宗四年间曾三次令其监国。第一次在开耀元年(681),"闰七月丁末,上以服饵,令皇太子监国"。第二次在永淳元年(682),"上以关中饥馑,米斗三百,幸东都,皇太子京师留守"。第三次在弘道元年,"诏皇太子监国,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东宫平章事"。(《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下,第108、109、111页。)但李显监国时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太子留守京师,颇事游畋"。(《资治通鉴》卷203高宗永淳元年七月条,第6411页)高宗永淳元年(682)幸东都前对留守京师长安的薛元超说:"吾子未闲庶务,关西之事,悉以委卿。所寄既深,不得默尔。"(《旧唐书》卷73《薛元超传》,第2590-2591页)这番话道出了高宗对太子执政能力的明显担心。

  当李显再次被确立为太子时,武氏家族在政治舞台上已是盘根错节。武则天也为中宗安排了一个太子班子,主要有:武三思为太子少保(后为太子宾客),韦安石为左庶子,唐休璟、崔玄暐、杨再思为右庶子,祝钦明为少詹事兼侍读(后迁为太子少保)等。太子也参与了一些礼仪性质的活动。如圣历元年(698)九月出讨突厥,以太子为河北道元帅,出征前太子赴外朝以慰人心。《通鉴考异》解释道:"盖睿宗为皇嗣时,止于宫中朝谒,不出外朝,今[王]及善始请太子(李显)与群臣俱于外庭朝谒耳。"长安三年(703)十一月,突厥遣使谢许婚,"宴于宿羽台,太子预焉"。(《资治通鉴》卷206则天后圣历元年条、卷207则天后长安三年条,第6535、6568页。)但是直到神龙元年(705)张柬之等五王政变后,武则天才被剥夺了对朝政的控制权,太子才可以独立地处理政务。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三日,制太子监国。二十四日,太后传位于太子。二十五日,中宗即位。从武则天下令太子监国到中宗即位,中间只隔了两天。

  很显然,虽然李显两次被立为太子,但从政实践方面显然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训练,这和武则天的强势以及对权力控制的欲望是密不可分的,对李显即位后的执政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武则天有意强化诸武势力,影响中宗朝始终

  陈寅恪先生的"李武韦杨婚姻集团"说和黄永年先生的"李武政权"说,指出武则天称帝后,采取一系列措施让李唐宗室与诸武外戚联姻、立誓共存,将李武两家联合成为一个牢固集团,"混合李武两家为一体","武、李两家融为一体"。唐全华在其《试论唐中宗时期的诸武势力》一文中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辨析,指出武则天虽有融合李武两家为一体的政治意图,但牢固的政治集团或"李武政权"的说法则似不能成立。(见陈寅恪《论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历史研究》1954年第一期;黄永年《说李武政权》,《人文杂志》1982年第2期;唐华全《试论唐中宗时期的诸武势力》,《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3期)

  不论李唐宗室和诸武外戚两姓之间是否融为一体,有一个基本事实是,武则天在称帝以后,为了抬高武氏家族的威望和地位,广封诸武为王,并不断赋予其政治权力,使得诸武势力迅速成长,很快成为与李唐宗室相抗衡的政治势力。

  正如学者研究所指出的,武则天当政期间,也对李、武采取融合的政策,意图使李武融为一体,但事实上李姓皇族和诸武势力之间,仍矛盾重重。诸武势力在武周政权结束后的中宗朝依然强大,影响甚至左右着中宗朝政局,其势力直至李隆基政变后才最终完结。

  三、武则天对中宗性格的影响

  李显从嗣圣元年(684)被废黜外放,至武周圣历元年(698)召回立为太子,15年间都是在流放、迁徙中度过的。(中宗于高宗显庆元年即公元656年出生,见《旧唐书》卷7《中宗本纪》,第135页)流放的经历对李显的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李显原先的性格如何,史无详文。但张柬之曾评价道:"主上(李显)畴昔为英王时,素称勇烈。"(《旧唐书》卷91《敬晖传》,第2933页)尽管不乏夸张的成分,但仍可以约略知道中宗为太子之前当不至于那么懦弱。

  李显根据高宗遗诏即位,不满两个月,即于嗣圣元年(684)二月被废为庐陵王,迁均州。次年,又迁房州。与此同时,其兄李贤已被赐死于巴州。再加上此前两位皇太子李忠、李弘都不得善终,李显终日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之中。在房陵时,"中宗惧不自安,每闻制使至,惶恐欲自杀"。(《旧唐书》卷51《韦庶人传》,第2171页)尽管武则天终究没杀他,但他处境十分艰难:"中宗以庐陵王安置房州,制约甚急"(《旧唐书》卷185下《良吏传下》,第4809页);"官吏多无礼度"。(《旧唐书》卷111《崔光远传》,第3317页)15年的时间内,李显一直处境险恶,怀着对武则天的恐惧,对归京遥遥无期感到绝望,这些都必然会对他的性格以及心理产生影响,变得犹疑和怯懦。当他再次被册立为皇太子,再次面对武则天,他的犹豫不决在五王政变的关键时刻表露无遗。政变由策划人桓彦范、敬晖等"密陈其策,太子许之"。在政变千钧一发之时,五王率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至玄武门迎接他在政变中亮相。驸马都尉王同皎劝谏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今天下诱其衷,北门、南牙,同心协力,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愿殿下暂至玄武门以副众望。"他的反应却是:"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得无惊怛!诸公更为后图。"(《资治通鉴》卷207中宗神龙元年正月条,第6579-6580页)李显畏手畏脚的反应所透露出的,正是对武则天以及武则天势力的恐惧,生怕一旦政变失利会遭到更加严厉的报复。在李湛等"诸将相不顾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纳之鼎镬乎"(《资治通鉴》卷207中宗神龙元年正月条,第6580页)的激励下,政变乃始成功。中宗即位后,由于局势复杂,对于削弱武氏宗族势力的要求,也未能显现出大刀阔斧的魄力和动作。对此,《新唐书》认为:"帝柔昏不断,又素畏太后,且欲悦安之,更言[诸武]攸暨、三思皆与去二张功,以折晖等,才降封一级。"([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206《外戚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5838页)可见对中宗而言,武则天的声名直至其去世后仍余威犹存,影响着他的决策和判断。

  总之,李显怯懦性格的养成,与他被废、被贬的生活经历,与武则天的强势专权,有密切的关系。这不仅影响到他的性格,也影响到中宗朝的决策和政治稳定。

  四、中宗朝宫廷女性纷纷效仿武则天参与政治,加剧政局混乱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多位宫廷女性同时在政治舞台上一显身手,恐怕只出现在唐中宗统治时期。中宗一朝,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等宫廷女性粉墨登场,纷纷仿效武则天,积极参与政治,对于加剧中宗朝政局的混乱有推波助澜之效。

  韦皇后与中宗一同流放,颠沛流离,患难与共。流放房州时,中宗对她许下诺言:"一朝见天日,誓不相禁忌。"(《旧唐书》卷51《韦庶人传》,第2172页)在中宗再次即位后,韦后"干预朝政,如武后在高宗之世"(《资治通鉴》卷208中宗神龙元年条,第6585页),"优宠亲属,内外封拜,遍列清要",并且还模仿武则天,推行一些意在提高女性地位的措施,如"请天下士庶为出母服丧三年"(《旧唐书》卷51《韦庶人传》,第2172页),"内外五品已上母妻各加邑号一等,无妻者听授女;天下妇人八十已上,版授乡、县、郡等君"(《旧唐书》卷7《中宗睿宗本纪》,第146页),等等。

  安乐公主是中宗和韦后的女儿,"恃宠骄恣,卖官鬻狱,势倾朝野。或自为制敕,掩其文,令上(中宗)署之;上笑而从之,竟不视也"。(《资治通鉴》卷208中宗神龙二年条,第6608页)甚至还前无古人地请为皇太女,当招致大臣反对时,她竟然说道:"阿武子(武则天)尚为天子,天子女有不可乎?"(《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第3654页)由此可见武则天的影响。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中宗的妹妹。"公主方额广颐,多权略,太后以为类己,宠爱特厚,常与密议天下事。"(《资治通鉴》卷204则天天授元年,第6466页)耳濡目染之下,太平公主政治能力极强,在武则天统治时期便参预了一些政治决策。"主侍武后久,善策人主微指,先事逢合,无不中。"(《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第3651页)中宗执政时期,太平公主也是影响政局的重要人物之一,不仅有谋略而且还善于拉拢朝中大臣,身边聚集了一批人,政治影响力不容小视。"主亦自以轧而可胜,故益横。于是推进天下士,谓儒者多窭狭,厚持金帛谢之,以动大议,远近翕然向之。"(《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第3650页)

  上官婉儿坐祖父上官仪事件,"随母配入掖庭",因"有文词,明习吏事",而受到武则天的喜爱,"自圣历(690)已后,百司表奏,多令参决"。(《旧唐书》卷51《上官昭容传》,第2175页)正是由于武则天的器重,让其跟随左右,加上其自身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很好的政治能力的锻炼。中宗即位后,"又使专掌制命,益委任之,拜为婕妤,用事于中"。上官婉儿与"[武]三思通焉,故党于武氏,又荐三思于韦后,引入禁中,上遂与三思图议政事"。(《资治通鉴》卷208中宗神龙元年条,第6587页)韦皇后、上官婉儿、安乐公主与武三思内外勾结,上官婉儿甚至经常怂恿韦皇后"行则天故事"(《旧唐书》卷51《韦庶人传》,第2172页),效仿武则天称女皇。

  由此可见,这几位宫廷女性在政治上叱咤风云的表现,都或多或少可以看到武则天的痕迹,她们受到武则天的影响是很深的。这不一定是武则天有意为之,但武则天改朝换代当皇帝的创举,在客观上无疑影响甚至是鼓舞了她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热情,由此使得中宗朝政局呈现出更加纷繁复杂的局面。

  五、小结

  武则天的影响在中宗朝持续显现着,这不仅表现在对中宗的执政能力、性格、心理等层面的影响,也包括武则天改唐为周时期一些有意强化诸武势力的措施,使其在武周政权结束后的中宗朝依然强大,影响甚至左右着中宗朝政局。武则天改唐为周的创举,也在客观上大大鼓舞和刺激诸多宫廷女性的政治意识和热情,在中宗朝的政治决策中扮演了相当有影响力的角色。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