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武则天时代的政治传言

  薛瑞泽

  (471003,河南洛阳市,河南科技大学河洛文化研究所)

  唐高宗晚年及武则天执政时代,是唐代朝廷政治风云诡谲的时代。作为女性的武则天,在男权盛行的社会中,以其特殊的政治手腕,终于登上了封建时代的大宝,因而引起了正统的封建文人和社会舆论的关注,除了正面抨击武氏掌权外,一些政治传言也在里巷之间、朝堂之上流传开来,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舆论,对武氏政权形成了冲击。除此之外,武则天及其亲信也有可能利用政治传言的功能为其夺权制造舆论支持。

  正因为在唐代出现了武则天当政的历史事实,所以后世史学家对于有关女人当政的相关历史就很敏感。《旧唐书》卷六十九《薛万彻传附李君羡传》记载:"贞观初,太白频昼见,太史占曰:'女主昌。'又有谣言:'当有女武王者。'太宗恶之。时君羡为左武卫将军,在玄武门。太宗因武官内宴,作酒令,各言小名。君羡自称小名'五娘子',太宗愕然,因大笑曰:'何物女子,如此勇猛!'又以君羡封邑及属县皆有'武'字,深恶之。会御史奏君羡与妖人员道信潜相谋结,将为不轨,遂下诏诛之。天授二年,其家属诣阙称冤,则天乃追复其官爵,以礼改葬。"在贞观初年,唐太宗不可能预料到在唐代历史上会出现一个武姓女人篡权的历史必然,而表现出对"五娘子"和"武"字的敏感。这一记载之所以会出现在历史的记忆中,就是因为后来武则天篡夺了唐王朝的天下,史学家将历史的偶然与必然杂糅在一起思考才出现了这样的历史档案。(《新唐书》卷九十四《薛万均传附李君羡传》与此略异。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837页)

  与此同类的《旧唐书》卷七十九《李淳风传》也记载了在唐代历史上即将出现女人当政的历史预言。"初,太宗之世有《秘记》云:'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尝密召淳风以访其事,淳风曰:'臣据象推算,其兆已成。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宫内,从今不逾三十年,当有天下,诛杀唐氏子孙歼尽。'帝曰:'疑似者尽杀之,如何?'淳风曰:'天之所命,必无禳避之理。王者不死,多恐枉及无辜。且据上象,今已成,复在宫内,已是陛下眷属。更三十年,又当衰老,老则仁慈,虽受终易姓。其于陛下子孙,或不甚损。今若杀之,即当复生,少壮严毒,杀之立雠。若如此,即杀戮陛下子孙,必无遗类。'太宗善其言而止。"可以认为这条史料与上述《李君羡传》所记述的材料的来源都有后人加工的成分在内,是后人根据唐代历史发展附会加工而成的,而其加工的时代也当在武则天当政以后,这其中发挥作用的当是武则天的支持者。女性当政,在男权社会的历史中显属另类,所以唐王朝的支持者在正面攻击和武力反抗的同时,发挥政治传言的作用,对武则天进行了多方位的诋毁。

  从唐高宗时期,社会上就有许多关于武则天的政治传言,或对武氏当政加以预言,或对武氏当政的情况加以预测。而利用政治传言为自己登上皇后宝座及至称帝张目,可能是武则天最初的政治手段。《朝野佥载》卷一云:"永徽后,天下唱《武媚娘歌》,后立武氏为皇后。大帝崩,则天临朝,改号大周。二十馀年,武后强盛,武三王梁、魏、定等并开府,自馀郡王十馀人,几迁鼎矣。"《武媚娘歌》的具体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唐代以后的发展历史来看无疑是预测武氏即将当政的。迦叶志忠《进桑条歌表》中有"天后未受命时,天下歌《武媚娘》"的说法。《新唐书》卷三十五《五行志二》云:"永徽后,民歌《武媚娘曲》。"而从《武媚娘》之曲从隋朝开皇末年就已经存在的历史来看(《旧唐书》卷六十二《李纲传》云:"隋开皇末,为太子洗马。皇太子勇尝以岁首宴宫臣,左庶子唐令则自请奏琵琶,又歌《武媚娘》之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73页),武则天当政之后,为了神秘自己的政治地位,有可能对《武媚娘》进行加工而符合自己当政的需要。由此看来,《武媚娘歌》的流传与武则天本人有很大的关系。

  唐高宗死后,唐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改元圣嗣。二月,武则天废李显为庐陵王,幽禁起来。到了五月,又将李显迁往均州,不久又改迁房陵。对于此事,《朝野佥载》卷一云:"龙朔年已来,百姓饮酒作令云:'子母相去离,连台拗倒。'子母者,盏与盘也;连台者,连盘拗倒盏也。及天后永昌中,罗织事起,有宿卫十余人于清化坊饮,为此令。此席人进状告之,十人皆弃市。自后庐陵徙均州,则子母相去离也;连台拗倒者,则天被废,诸武迁放之兆。"当时的人们不仅对武则天当政后迁子有所预言,而且对武氏倒台有所预测。这件事在《旧唐书》卷三十七《五行志》云:"龙朔中,俗中饮酒令,曰'子母去离,连台龙抝倒'。俗谓杯盘为子母,又名盘为台,即中宗废于房州之应也。"这种政治传言的出现与李唐王朝的支持者对武则天专权的不满有关,虽然通过政治预言对李显即将被废不满,但同时又预言武氏政权也将覆亡。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这也表达了李唐王朝的支持者对李唐王朝即将最终复兴的心声。

  关于武则天时期与突厥的关系在民间歌谣中也有所预言(这种民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也是一种政治传言)。圣历元年七月,"令淮阳王武延秀往突厥,纳默啜女为妃。遣右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摄春官尚书,赴虏庭"。(《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纪》。第127页)到达突厥黑沙南庭后,默啜对阎知微等人曰:"我女拟嫁与李家天子儿,你今将武家儿来,我突厥积代以来,降附李家,闻李家天子种未总尽,唯有两儿在,我今将兵助立。"(《通典》卷一百九十八《边防十四·北狄五·突厥中》。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5436页)突厥默啜因武延秀不是唐宗室的王子,将其幽禁起来,并立阎知微为迁善可汗。八月,默啜挟持阎知微入侵妫、檀等州。虽然朝廷派遣数十万大军迎击突厥,突厥也放回了武延秀,但是在突厥这次入侵过程中,定州刺史孙彦高战死,赵州刺史高睿也遇害。所以,当这一年十二月,阎知微从突厥逃回后,武则天将其族诛。而在此前从唐高宗龙朔以来,就在黄河流域流传着一首民歌《突厥盐》,预测了阎知微终将因此被突厥立为可汗。《朝野佥载》卷一云:"龙朔以来,人唱歌名《突厥盐》。后周圣历年中,差阎知微和匈奴,授三品春官尚书,送武延秀娶成默啜女,送金银器物、锦彩衣裳以为礼聘,不可胜纪。突厥翻动,汉使并没,立知微为可汗,《突厥盐》之应。"(《旧唐书》卷三十七《五行志》云:"时里歌有《突厥盐》,及则天遣尚书阎知微送武延秀,立知微为可汗,挟之入寇。"第1376页。《新唐书》卷三十五《五行志二》云:"龙朔中,时人饮酒令曰;'子母相去离,连台拗倒。'俗谓杯盘为子母,又名盘为台。又里歌有《突厥盐》。"第919页)关于阎知微家族被灭族的历史,也有百姓将饮酒唱歌儿不尽被称作"族盐"之传言流传。同上书又记载:"麟德已来,百姓饮酒唱歌,曲终而不尽者号为'族盐'。后阎知微从突阙领贼破赵、定。后知微来,则天大怒,磔于西市。命百官射之,河内王武懿宗去七步,射三发,皆不中,其怯懦也如此。知微身上箭如猬毛,剉其骨肉,夷其九族,疏亲及不相识者皆斩之。小儿年七八岁,驱抱向西市,百姓哀之,掷饼果与者,相争夺以为戏笑。监刑御史不忍害,奏舍之。其'族盐'之言,于斯应也。"(《新唐书》卷三十五《五行志二》云:"武后时,民饮酒讴歌,曲终而不尽者,谓之'族盐'。"第921页)通过《突厥盐》和"族盐"的政治民谣的流传,可以折射出武则天时期因为朝廷内部的政治改变影响了民族关系,故而引起突厥族的进攻。阎知微不过是武则天失败的民族政策的替罪羊而已。

  对于武则天即将篡夺李唐政权、杀逐儿子的现象,在唐高宗时也有政治歌谣流传。《朝野佥载》卷一云:"咸亨以后,人皆云:'莫浪语,阿婆嗔,三叔闻时笑杀人。'后果则天即位,至孝和嗣之。阿婆者,则天也;三叔者,孝和为第三也。"大概是当时人们对武则天当政后唐高宗因无力过问政治,导致皇太子反复被废而做出的政治预测。我们知道,唐高宗即位后,永徽三年七月,立长子李忠为皇太子。永徽六年十月,王皇后(李忠之义母)被废为庶人,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到了次年正月即废李忠为梁王,立武则天所生的儿子李弘为太子。上元二年四月,李弘死后,六月,又立李贤为太子。李贤受到唐高宗的重视,并令他监国,"贤处事明审,为时论所称"。仪凤元年,唐高宗手敕褒奖。因为武则天的亲信明崇俨密称"英王状类太宗"。武则天"数作书以责让贤,贤逾不自安"。调露二年,明崇俨被人杀后,武则天认为是李贤所为,借故废李贤为庶人。于永淳二年,将李贤迁于巴州。文明元年,武则天临朝称制,令左金吾将军丘神绩往巴州逼李贤自杀。李贤被废后,武则天又立李显为皇太子。唐高宗死后,李显即位,并于次年正月改元嗣圣。二月,武则天即废李显为庐陵王,又立李旦为帝。载初元年九月九日,武则天称帝后,"降皇帝为皇嗣"。从武则天用尽心机递夺唐王朝的政权,反复废立太子来看,唐高宗咸亨年间以后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应当是人们对武则天夺权的最贴近实际的描写。

  唐高宗晚年,武则天实际上已经控制了唐王朝的政权,面对日益紧张的民族关系,武则天并不关心,而是欲通过封中岳嵩山的举动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这在民间也引来了颇多微词。《朝野佥载》卷一云:"调露中,大帝欲封中岳,属突厥叛而止。后又欲封,土番入寇,遂停。至永淳年,又驾幸嵩岳,谣曰:'嵩山凡几层,不畏登不得,只畏不得登。三度征兵马,傍道打腾腾。'岳下遘疾,不愈,回至宫而崩。"(《新唐书》卷三十五《五行志二》云:"高宗自调露中欲封嵩山,属突厥叛而止;后又欲封,以吐蕃入寇遂停。时童谣曰:'嵩山凡几层,不畏登不得,但恐不得登,三度征兵马,傍道打腾腾。'"第919页)《旧唐书》卷五《高宗纪下》记载,唐高宗调露元年正月到洛阳,七月初一,"诏以今年冬至有事嵩岳,礼官学士详定仪注"。九月开始,在讨伐西突厥反叛部落过程中,唐朝军队多次失败。唐政府不得不在恒州、绛州驻扎军队,在此情况下,唐高宗认为"前诏封嵩山,宜停"。虽然此次停止了封中岳,但仍然对中岳重视有加。调露二年二月,对嵩山周围的景观进行了游览。唐高宗"至少室山","幸嵩阳观及启母庙,并命立碑"。到了永淳元年四月,唐高宗到东都后,在武则天的鼓动下,准备再次封嵩山。"时天后自封岱之后,劝上封中岳。"次年十一月,"至是复行封中岳礼,上疾而止"。十二月,唐高宗病死,封中岳之事不了了之。在边境面临突厥的进攻下,唐高宗拖着病恹之躯封中岳,只能是武则天为了自己的政治愿望而进行的一次举动,其结果是边境危机,唐高宗病亡。民谣大概反映了民众对武则天为了自己的政治愿望不顾实际情况的不满和对唐高宗的怜悯。

  即使在武则天势头正盛的时期,民间流传唐朝将再度复兴的民谣也有不少。《新唐书》卷三十五《五行志二》云:"调露初,京城民谣有'侧堂堂,桡堂堂'之言。太常丞李嗣真曰:'侧者,不正;桡者,不安。自隋以来,乐府有《堂堂曲》,再言堂者,唐再受命之象。'"这一政治传言反映了民众的心声和民众对武则天的不满以及希望唐朝再盛的意愿。

  武则天称制及称帝后,有关民谣对武则天篡夺唐王朝的天下也有颇多反映。《朝野佥载》卷一云:"永淳之后,天下皆唱'杨柳,杨柳,漫头驼'。后徐敬业犯事,出柳州司马,遂作伪敕,自授扬州司马,杀长史陈敬之,据江淮反。使李孝逸讨之,斩业首,驿马驼入洛。'杨柳,杨柳,漫头驼',此其应也。"《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纪》记载,文明元年九月,改元为光宅。"柳州司马徐敬业伪称扬州司马,杀长史陈敬之,据扬州起兵,自称上将,以匡复为辞。"十一月,徐敬业被部下杀死。民间歌谣所流传的"杨柳,杨柳,漫头驼",不过是对武则天称帝后人们反抗的一种希冀。有关此次反抗武则天称帝的政治传言,还有明堂主簿骆宾王《帝京篇》曰:"倏忽搏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骆宾王后与徐敬业兴兵扬州反对武则天,结果大败,骆宾王投江而死,"此其谶也"。

  武则天失败的民族政策引来了少数民族的不断进攻,除了突厥外,新兴的契丹族也是唐王朝北部边境的一支重要骚扰力量。这在民间歌谣中也有反映。《旧唐书》卷三十七《五行志》云:"如意初,里歌云:'黄獐黄獐草里藏,弯弓射尔伤。'后契丹李万荣叛,陷营州,则天令总管曹仁师、王孝杰等将兵百万讨之,大败于黄獐谷,契丹乘胜至赵郡。垂拱已后,东都有《契苾儿歌》,皆淫艳之词。后张易之兄弟有内嬖,易之小字契苾。"(《新唐书》卷三十五《无行志二》云:"垂拱后,东都有《契苾儿歌》,皆淫艳之词。契苾,张易之小字也。如意初,里歌曰:'黄獐黄獐草里藏,弯弓射尔伤。'其后,王孝杰败于黄獐谷。"第919页)《朝野佥载》卷一亦云:"周如意年中以来,始唱《黄獐歌》,其词曰:'黄獐,黄獐,草里藏,弯弓射你伤。'俄而契丹反叛,杀都督赵文翙,营府陷没。差总管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王孝杰,前后百万众,被贼败于黄獐谷,诸军并没,罔有孑遗。《黄獐》之歌,斯为验矣。周垂拱已来,《苾拏儿歌》词皆是邪曲。后张易之小名苾拏。"关于从如意以来民间歌谣的应验问题,《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纪》记载,万岁通天元年五月,"营州城傍契丹首领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其妻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杀都督赵文翙,举兵反,攻陷营州。尽忠自号可汗。乙丑,命鹰扬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右武威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之。秋七月,命春官尚书、梁王三思为安抚大使,纳言姚璹为之副。制改李尽忠为尽灭,孙万荣为万斩。秋八月,张玄遇、曹仁师、麻仁节与李尽灭战于西硖石黄獐谷,官军败绩,玄遇、仁节并为贼所虏。九月,命右武卫大将军、建安王攸宜为大总管以讨契丹。并州长史王方庆为鸾台侍郎,与殿中监李道广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吐蕃寇凉州,都督许钦明为贼所执。庚申,王方庆为凤阁侍郎,仍依旧知政事。李尽灭死,其党孙万斩代领其众。",到了次年方才平定。

  当时也流传着对武则天时期利用酷吏罗织罪名的传言。《朝野佥载》卷一云:"魏仆射子名叔麟,谶者曰:'"叔麟",反语"身戮"也。'后果被罗织而诛。"这大概是对武则天时期利用来俊臣等酷吏等对付反对她掌权的唐朝大臣的影射。对于武氏家族阴谋继续执掌大权,也有谶言披露。同上书云:"梁王武三思,唐神龙初改封德靖王。谶者言:'德靖,"鼎贼"也。'果有窥鼎之志,被郑克等斩之。"就连武则天改字的举动,也被赋予了政治色彩。《朝野佥载》卷一云:"天授中,则天好改新字,又多忌讳。有幽州人寻如意上封云:'國字中"或",或乱天象,请□中安"武"以镇之。'则天大喜,下制即依。月馀有上封者云:'"武"退在□中,与囚字无异,不祥之甚。'则天愕然,遽追制,改令中为"八方"字。后孝和即位,果幽则天于上阳宫。"通过武则天几次对"国"字的更改分析,而其最终没有逃脱被以李显为代表的唐王朝势力所幽禁,在史学家的眼中似乎与改字也联系了在一起。

  综观武则天时期林林总总的政治传言,我们可以发现各种传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武则天及其追随者加工制作而成的,是为了武则天夺取皇后宝座并最终登上帝位而散布的,有的还有可能是史书编纂者根据历史的零星记载,并结合武则天时代的历史环境,加工而成的。其二,是唐朝的忠臣对武则天篡夺唐朝政权的不满,而借助人们对唐王朝的心理支持而加以制作散布的。而作为民间歌谣的散布应验与传统男权社会的舆论支持有关,人们对女性登上皇帝宝座的诧异和不满,也通过政治歌谣散布出来,这就是在武则天当政以及其后出现了借助"牝鸡司晨"的典故反复诋毁她的历史现象不绝如缕的重要原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