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都女皇十五载

  赵文润

  (710062,陕西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武则天在独掌政权21年(684-705年)中的政绩,笔者已在多篇论文中论述过,在此不再赘述。(《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载《武则天与洛阳》,三秦出版社,1988年;《武则天评价的社会标准与道德标准》,载《武则天研究论文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年;《论武则天的功过》,载《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6期;《武则天的生平及其评价》,载赵文润、樊英峰著《武则天之魅力》,三秦出版社,2006年。)本文试就武则天以神都洛阳为京城,以女皇身份君临天下的15载(690-705年),有过哪些重大决策,有何功过,略作评述,以求教于专家、读者。

  一、女皇登基盛典

  《资治通鉴》记载:天授元年(690)九月丙子(三日),侍御史(从六品下)傅游艺"帅关中百姓九百馀人诣阙上表,请改国号曰周,赐皇帝(李旦)姓武氏。太后不许;擢游艺为给事中(正五品上)。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合六万馀人,俱上表如游艺所请,皇帝(李旦)亦上表请赐姓武氏。""庚辰(七日),太后可皇帝及群臣之请。壬午(九日),御则天楼(神都洛阳则天门楼),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改元天授)。乙酉(十四日),上尊号曰圣神皇帝,以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李重润)为皇孙。"(《资治通鉴》卷二○四,天授元年条,第6467页,中华书局,1956年)在中国古代,皇帝登基盛典如此隆重,上表劝进人数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

  女皇登基盛况空前,是武则天长期辅政、执政,特别是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以来,镇压叛乱,励精图治,提倡科举,以争取臣民,竭力为当女皇制造舆论的必然结果(详见拙作《武则天是怎样走向女皇宝座的》,载《隋唐史论--牛致功教授八十华诞祝寿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她通过科举选士及威慑手段,使百官信服、宗室屈服;她通过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经济,惠及远近百姓;她通过执行贞观遗策,"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维护大唐疆域,取信周边民族;她通过贯彻兼容儒道佛三教、促其发展的文化政策,使儒生、道士、沙门(和尚)共同受益,因而得到他们的拥戴(参见拙作《论武则天在文化史上的贡献》,原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传统文化与新世纪》,三秦出版社,2004年。后收入《武则天之魅力》一书)。

  时任右卫胄曹参军的陈子昂,参与请愿活动,并记录下当时的场面:"九月戊申朔八日乙卯,神都耆老、遐荒夷貊、缁衣黄冠等万有二千馀人,云趋诣阙,请曰:'臣等闻王者受命,必有锡氏。……臣等伏惟陛下受天之符,为人圣母;皇帝仁孝,肃恭神明。可以纂武承家,以克永代。陛下崇锡类,垂宪章,不易日月,天人交际,斯亦万代之一时。臣等固陋,不达大道,敢冒死上闻。'神皇穆然,方御珍图,谦而未许也。越翌日丙辰,文武百僚又与耆老夷貊道俗等五万馀人,守阙固请曰:'盖臣闻圣人则天以王,顺人以昌。今天命陛下以主,人以陛下为母。天之丕律,元命也;人之大猷,定姓也。陛下不应天,不顺人,独高谦让之道,无所宪法,臣等何所仰则?'"(《全唐文》卷二○九,陈子昂《大周受命颂》,第93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陈子昂所言与《资治通鉴》所载略同,只是请愿人数有出入,干支日期不合。这五六万人请愿,既不可能全部出于自愿,亦不可能都出于胁迫。就在这次请愿活动的前一个月,武太后"杀南安王颍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贤二子,唐之宗室于是殆尽矣,其幼弱存者亦流岭南,又诛其亲党数百家。惟千金长公主(高祖女)以巧媚得全,自请为太后女,仍改姓武氏;太后爱之,更号延安大长公主。"(《资治通鉴》卷二○四,天授元年条,第6467页)在这样的政治氛围里,不可能五六万人请愿全部出于自主的抉择,其中必然有一部分或出于保官、求官,或出于观风随大流。但无论如何,有五六万人请愿上表,请求武则天当女皇,这是旷古没有的奇观。

  二、抑制、清除酷吏政治

  武则天对待酷吏的态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光宅元年(684)至永昌元年(689),重用酷吏,打击政敌,以巩固独掌政权并走向女皇宝座的局面;从永昌元年(689)至天授二年(691),她一方面继续利用酷吏以走向和巩固皇位,同时又用正直法官徐有功、杜景俭等抑制酷吏;从天授二年(691)到神功元年(697),从杀丘神勣、周兴开始,逐渐清除酷吏政治。足见酷吏不过是武则天利用的工具而已,用完即除掉。

  在一、二阶段,武则天还同时加强法制建设。她命内史裴居道等10人重新删定永徽年间编成的《唐律疏议》。其中,对律、令修改不多,而对格、式则作了较大的变动,于垂拱年间(685-688年)编成《垂拱格》2卷、《垂拱留司格》6卷、《垂拱式》20卷。(《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第2010-2011页,中华书局,1975年)天授(690-691)中,好法官徐有功、杜景俭与酷吏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旧唐书》卷九○《杜景俭传》,第2911页)徐有功、杜景俭敢于抑制酷吏的暴行,一是有法律作依据,二是有女皇撑腰。

  从天授二年(691)开始,女皇对待酷吏便从抑制到逐渐清除。正月,她诛杀丘神勣。光宅元年(684)三月,丘神勣在巴州(今属四川)迫令故太子李贤自杀;垂拱四年(688)八月,琅邪王李冲据博州(今山东聊城东北)起兵,丘神勣为清平道行军大总管,"至博州,官吏素服出迎,神勣尽杀之,凡破千馀家"。(《资治通鉴》卷二○四,垂拱四年条,第6450页)因此,他的被杀,是罪有应得。同月,有人告周兴与丘神勣通谋,武则天命酷吏来俊臣查办。来俊臣问周兴:"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周兴回答说:"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命囚入中,何事不承!"于是来俊臣对周兴说:"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周兴惶恐叩头伏罪。但武则天以他打击政敌有功,命将死罪改判流刑。二月,周兴被流放岭南,在途中被仇家杀死。(《资治通鉴》卷二○四,天授二年条,第6472页)接着,武则天又杀了酷吏索元礼。"[周]兴与索元礼、来俊臣竞为暴刻,兴、元礼所杀各数千人,俊臣所破千馀家。元礼残酷尤甚,太后亦杀之以慰人望。"同年九月,武则天又杀死酷吏中爬得地位最高的傅游艺。史载,"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傅游艺梦登湛露殿,以语所亲,所亲告之"。傅游艺由此被捕入狱,遂自杀。(《资治通鉴》卷二○四,天授二年条,第6474页)

  女皇即位第二年便接连诛杀4个罪行昭著的酷吏,以平民愤,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她还认为自己的帝位还未完全巩固,留下来俊臣等个别酷吏,以威慑政敌,也是必需的。天授二年(691)以后,政局日趋稳定,缓刑除酷势在必行。长寿元年(692)八月,右补阙朱敬则上疏,认为"本任威刑以禁异议,今既革命,众心已定,宜省刑尚宽",主张"顿奸险之锋芒,窒罗织之源",武则天"善之"。侍御史周矩上疏说:"周用仁而昌,秦用刑而亡。愿陛下缓刑用仁。"武则天"颇采其言,制狱稍衰"。(《资治通鉴》卷二○五,长寿元年条,第6485-6486页)而来俊臣不仅不思悔改,反而变本加厉。长寿二年(693)一月,他甚至迫害到武则天第四子、皇嗣李旦头上,幸亏太常工人安金藏自剖其胸,替李旦喊冤,李旦才幸免一死。神功元年(697)六月,来俊臣欲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又欲诬皇嗣李旦及庐陵王李显与南北衙共同谋反,期望由此掌握大权,被卫遂忠告发。诸武及太平公主恐惧,共同揭发来俊臣之罪,使其下狱,有司判处极刑,三日后女皇批准执行,标志酷吏政治的结束。其后,她多次下令平反酷吏制造的冤假错案,并认为自己有罪,于久视元年(700)七月七日派道士胡超至嵩山峻极峰投放除罪金简一枚,"乞三官九府(道家称天、地、水为三官,九府谓各方的神仙洞府),除武曌罪名"。(参阅董理《武则天除罪金简考释》,载《武则天与嵩山》,中华书局,2003年)所以,不能因为武则天曾经利用酷吏以打击政敌,就说武则天的统治残暴、黑暗。

  三、擢拔狄仁杰为宰相

  狄仁杰仪凤元年(676)由地方官升任大理丞,首次入京师长安当官,"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旧唐书》卷八九《狄仁杰传》,第2886页)同年九月,高宗擢拔他为侍御史。天授二年(691)九月,女皇擢拔洛州司马狄仁杰为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遂为宰相。十月,太学生王循之上表,请假还乡,女皇允许。狄仁杰说:"臣闻君人者唯杀生之柄不假人,自馀皆归之有司。……彼学生求假,丞、簿事耳,若天子为之发敕,则天下之事几敕可尽乎!必欲不违其愿,请普为立制而已。"武则天称善。(《资治通鉴》卷二○四,天授二年条,第6476页)

  长寿元年(692)一月,来俊臣诬陷同平章事(宰相)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司礼卿崔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今山西长治)刺史李嗣真谋反。刚开始审讯,狄仁杰便承认:"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有司待报行刑,不再严加防备。仁杰乘机撕裂内衣,书写冤状置绵衣中,交付家人。仁杰子狄光远持书告变。武则天责问来俊臣,俊臣狡辩,并伪造仁杰等"谢死表"上奏。武则天问狄仁杰为何承认谋反,狄仁杰问答:"不承,则已死于拷掠矣。"武则天又问:"何为作谢死表?"回答:"无之。"武则天"出表示之,乃知其诈",于是免除这七人被诬陷"谋反"的灭族之罪。(《资治通鉴》卷二○五,长寿元年条,第6485-6486页)狄仁杰贬为彭泽令,武承嗣屡请诛杀,武则天不允许。万岁通天元年(696)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冀县),河北震动,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刺史,转幽州(今北京西南)都督。神功元年(697),狄仁杰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他复相后,备受武则天器重,成为武周时期宰相的楷模。这说明武周时期的政治较为清明。

  四、命群臣学习《臣轨》

  武则天崇佛、信道、尊儒,既有信仰的一面,亦有利用的一面。武则天尊儒,主要表现在她当女皇时期,以儒家学说治理天下,同时展现出以尊儒为主,兼容众家之长的政治风采。

  "长寿二年,太后自制《臣轨》两篇,令贡举习业,停《老子》。"(《通典》卷一五《选举三》,第83页,中华书局,1984年)《臣轨》是以"朕"的口气,"朕"的威严,"朕"的语言,训诫文武百官要绝对忠于君主。武则天自从光宅元年(684)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开始,便自称"朕",群臣称其为"陛下",其独掌大权实同女皇;但若认为"临朝称制"与其后的"女皇"已无大的差别,那就错了。正因为二者还有很大差别,武则天为了登皇位,披皇袍,又苦苦奋斗了6年多。在这6年多内,许多大臣、包括宰相们,还是把她当成掌权的皇太后看待的。在此时,她要群臣绝对忠于君主,就会显得口气不硬、底气不足;再加上此时她又忙于平定叛乱、打击政敌,为登基做准备,因此也就不急于亦无时间制成《臣轨》。到长寿元年至二年(692-693),武则天帝位日趋巩固,迫切需要强调臣事君以忠,迫切需要适应群臣以尊儒为主的现状,便自制《臣轨》,成为大周皇朝的政治思想纲领。

  武则天在《臣轨》自序中说:"朕以庸味,忝位坤元。""坤元"是与"乾元"相对应的。《易经》说"大哉乾元"。唐高宗谥号天皇大帝,葬于乾陵;武则天所说"忝位坤元",当指天后居女皇宝座。唐初筮者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女处尊位,履中居顺也。"(《旧唐书》卷五一《文德皇后传》,第2164页)武则天在序文中强调,群臣必须事君以忠,而该书为"事上之轨模,作臣下之绳准",并十分重视群臣在皇朝中的作用,"资栋梁而成大厦,凭舟楫而济巨川",君臣应"唱和相依,同功共体"。(《全唐文》卷九七《臣轨序》,第440页)

  《臣轨》共两卷,每卷五章。《同体章》强调君臣同体,"臣以君为心,君以臣为体,心安则体安,君泰则臣泰"。又说:"夫人臣之君也,犹四支之载元首,耳目之为心使也。相须而后成体,相得而后成用。故臣之事君犹子之事父,父子虽至亲,犹未若君臣之同体也。"至忠章认为臣之事君,仅有一般忠诚是不够的,必须绝对忠于君主,即"险易不革其心,安危不变其志"。在《守道章》中,武则天要求文武群臣既要遵守中国传统之道,历代帝王之道,更要遵守经她变革之道、武周之道。这就是她所谓"夫道者,覆天载地,高不可际,深不可测"的真谛。守道的目的在于"至忠"。《公正章》要求群臣奉公,"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武则天要求群臣做圣臣、贞臣、真臣,而不要做谀臣、谗臣、贼臣。《匡谏章》要求臣下敢于直言谏诤。"夫谏者,所以匡君于正也。""主暴不谏,非忠臣也;畏死不言,非勇士也。"《诚信章》强调"人无信不立。非诚信,无以取爱于其君;非诚信,无以取信于百姓。故君臣不信,则国政不安"。《慎密章》指出"修身正行,不可以不慎;谋虑机权,不可以不密。""大慎者闭心,次慎者闭口,下慎者闭门。"《廉洁章》则强调官吏必须恭廉守节、奉法利人,"理官莫如平,理财莫不廉"。《良将章》指出:"夫将者,君之所恃也;兵者,将之所恃也。"并认为将有五才四义:五才是知不可乱,明不可蔽,信不可欺,廉不可货,直不可曲;四义是受命之日忘家,出门之日忘亲,张军鼓宿忘主,授枪会战忘身。还强调指出,骄兵必败。《利人章》强调发展农业,轻徭薄赋以利于百姓,"臣之与主,共养黎元,必当省徭轻赋,以广人财"。(所引《臣轨》原文,皆据罗元贞点校《武则天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这是君主治理国家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石,武则天亦十分重视。

  《臣轨》征引儒家五经及《论语》、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管子》、杂家的《吕氏春秋》、兵家的《孙子》等书20余种,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兼采道、法、兵、杂等诸家学说,以臣下要绝对忠于君主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参阅卢华语《武则天〈臣轨〉剖析》,载《武则天与洛阳》,三秦出版社,1988年)本书要求臣下绝对忠于君主,就是要臣下绝对忠于武则天,这在武则天执政生涯中是一贯的,直到她晚年病重为止。武则天的政治实践与《臣轨》的理论是一致的。

  五、登嵩山封禅

  乾封元年(666)春正月,高宗、武后曾举行过盛况空前的泰山封禅大典。时隔30年,万岁通天元年(696)腊月,女皇为何又要登嵩山封禅呢?主要是:

  第一,完成唐高宗的遗愿。高宗登封泰山后,在武后的劝说下,想遍封五岳,首选是中岳嵩山,但由于病重等原因,未能实现愿望。因此,女皇要超越前代帝王,实现高宗登封嵩山的夙愿。

  第二,彰显武周盛世伟业。历来帝王封禅,都正值盛世。此时武周皇朝如何?先从神都洛阳说起。唐代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当时尚无外郭城。长寿二年(693),武则天令宰相李昭德增筑外郭城,"城内纵横各十街,凡坊一百十三,市三"(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卷五,第146页,中华书局,1985年。另据《唐会要》卷八六《城郭》,神都外郭城是长寿元年[692]九月开始修筑的),使神都更加宏伟、壮丽,成为武周时期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再往远处看,长寿元年(692)九月,西州都督唐休璟给武则天上疏,请求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武则天立即批准,擢拔王孝杰为元帅,率军于十月大破吐蕃,一举收复安西四镇。并在龟兹(今新疆库车)设置安西都护府,驻兵镇守。次年即擢拔王孝杰为宰相。武则天并非好战之人,对于附属国,只要入朝纳贡即可;对于外国,皆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如长寿二年(693)二月,新罗王金政明卒,武则天遣使立其子理洪为王。其后理洪死,又册封其弟崇基为王。(《唐会要》卷九五《新罗》,第202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天授三年(692)三月,"五天竺国并遣使朝贡"(《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第122页),则天女皇甚喜,慰而遣之。天册万岁元年(695)四月,巨大的天枢铸成,上刻百官及四夷尊名长,武则天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标志武周皇朝进入最强盛的时期。

  第三,宏扬崇佛信道尊儒的宗教文化政策。嵩山少林寺是佛教禅宗祖庭,中岳庙又是道教圣地。武则天在命群臣学习所撰《臣轨》,突出尊儒之后,并未放弃崇佛信道。同年九月她接受来自佛教信仰的尊号"金轮圣神皇帝"。长寿三年(694)五月,她又接受尊号"越古金轮皇帝"。天册万岁元年(695)九月,又加尊号"天册金轮大圣皇帝"。与此同时,证圣元年(695),她又号嵩山为神岳,尊嵩山神为天中山。就是在佛光仙影的笼罩下,则天女皇举行了登嵩山封禅的盛典。

  万岁通天元年(695)腊月,甲戌(一日),73岁的女皇从神都洛阳出发。甲申(十一日,公历696年1月20日),在群臣及四夷酋长的簇拥下,至嵩山亲行封禅之礼。封神岳,于太室山之颠祭天,改元万岁登封,改嵩阳县为登封县(即今登封市)。丁亥(十四日),禅于少室之山麓祭地。己丑(十六日),御朝觐坛受群臣朝贺。女皇自制《升中述志碑》,树于登封坛之丙地。癸已(二十日),返回神都洛阳宫;甲午(二十一日),拜谒太庙。这次封禅盛典,虽总共只有20天,即填补了古代皇帝封禅史的巨大空白。不仅是女皇封禅,而且封禅地点在中岳嵩山,这都是历史上唯一的创举。这极大地丰富了古代礼仪文化,促进了嵩山文化的形成,在盛唐文化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详见拙作《武则天与登封》,载《武则天与嵩山》,中华书局,2003年)。

  六、复立李显为皇太子

  神都女皇15载的一个重大转折,是复立李显为皇太子。李显是高宗第七子,武后第三子。永隆元年(680)八月,废太子李贤为庶人,立李显为太子。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四日晚,高宗病逝于东都洛阳,遵照遗诏,十日中宗李显即位。嗣圣元年(684)二月六日,武太后废皇帝李显为庐陵王。垂拱元年(685)三月,庐陵王李显携带韦妃及子女从均州郧乡县(今湖北郧县),又徙居房州(今湖北房县)。

  圣历元年(698),女皇已75岁,皇位继承问题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这年二月,武承嗣、武三思谋求当皇太子,多次派人去劝说女皇:"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女皇姓武,接班人当然也应当姓武。女皇听后犹豫不决。宰相狄仁杰的看法却截然相反。他每次都从容不迫地对女皇说:"文皇帝(唐太宗)栉凤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唐高宗)以二子(李显、李旦)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另两位宰相王方庆、王及善亦劝说女皇立子为皇太子。女皇遂开始倾向立子为嗣。又过了几天,女皇问狄仁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仁杰回答说:"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女皇于是当年三月把庐陵王自房州召回洛阳。八月,太子太保、魏宣王武承嗣恨不得为太子,抑郁发病死。武承嗣是武元爽之子,是武则天亲侄,是武氏家族中地位高、有一定才能的人。他的死,使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减少了阻力。这时,皇嗣李旦"数称疾不朝,请让位于中宗"。(《旧唐书》卷七《睿宗本纪》,第152页)九月壬申(十五日),立庐陵王为皇太子。两天后,女皇命太子李显为河北道元帅以讨后突厥,"先是,募人月馀不满千,及闻太子为元帅,应募者云集,未几,数盈五万"。(《资治通鉴》卷二○六,圣历元年条,第6534页)这说明广大民众渴望恢复唐皇朝的正统地位,拥护李显为皇太子;同时亦显示出武则天此举是顺应历史潮流,合乎民意的。

  七、悲中有喜的结局

  武则天以洛阳为神都,当了15年女皇,其中两年是在长安度过的。长安元年(701)十月,在太子李显、相王李旦等人的簇拥下,78岁的女皇从洛阳西返长安,至长安三年十月又返回神都洛阳。这次长安之行的目的:其一,是欲融洽她与李显、李旦的母子关系,稳固李显的太子地位,缓和李武两族的矛盾,为身后归唐做好政治上的准备。其二是表达身后祔庙、归葬乾陵的意愿。其三是关注西部军事斗争形势。女皇在长安的主要政绩有三点:其一,长安二年正月初设武举;其二,同年十二月决策"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资治通鉴》卷二○七,长安二年条,第6561页);其三,长安三年十月,在大明宫麟德殿设宴款待日本国朝臣真人粟田率领的第八次遣唐使,书写了中日友好关系史上崭新的一页。([日本]金子修一《日本第八次遣唐使与则天武后》,载《武则天与咸阳》,三秦出版社,2001年)

  女皇返回神都以后,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却以悲剧的形式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原因何在?

  第一,任贤心切,误用张柬之。女皇从长安返回神都后,与唐太宗晚年相比,她没有那么多猜忌;较前没有了铁血气概,异常和善纳谏,任贤心切。她让良臣猛将姚崇、朱敬则、韦嗣立、唐休璟进入宰相班底。长安三年十一月,西南始安"獠"族欧阳倩,"拥众数万,攻陷州县,朝廷思得良吏以镇之"。宰相朱敬则推荐司封郎中裴怀古有文武才,女皇立即命怀古为桂州(治今广西桂林)都督,并任招慰讨击使。怀古上任后,轻骑前往抚慰,当地族民大喜过望,全部归还所掠财产;"诸洞酋长素持两端者,皆来款附,岭外悉定"。(《资治通鉴》卷二○七,第6568-6569页,长安三年条)长安四年四月,女皇在洛城北邙山白司马阪造大佛像,糜费巨亿。宰相李峤、监察御史张廷珪上疏反对,女皇"为之罢役"。六月,以宰相姚崇行相王(李旦)府长史,不久又兼知夏官(兵部)尚书。八月,姚崇上言:"臣事相王,不宜典兵马。"女皇即改任姚崇兼任春官(礼部)尚书。九月,姚崇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不久又为灵武道安抚大使。正是这位深受女皇重用的文武奇才,继狄仁杰之后,推荐张柬之为宰相。早在久视元年(700)九月狄仁杰临终前,两次推荐张柬之,女皇任为秋官侍郎;这次姚崇去灵武(今属宁夏)任职前,又向女皇推荐"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已老(80岁),惟陛下急用之"。(《资治通鉴》卷二○七,第6573-6574页,长安四年条)十月,女皇即任张柬之为宰相。狄、姚二人为何竭力推荐张柬之?因为张柬之忠于大唐,能断大事。神龙元年(705)正月,当张柬之政变正秘密策划之际,姚崇从灵武回到神都,张柬之、桓彦范相视说:"事济矣!"(《资治通鉴》卷二○七,神龙元年条,第6579页)足见姚崇预谋政变。而这一切,女皇都被蒙在鼓里。

  第二,贪恋宝座,至死不退位。自从女皇复立李显为皇太子,便确定了她身后归唐的选择。但她为何不在生前退位?若能自动让位于其子李显,岂不美哉?女皇西行前,有个叫苏安恒的地方官,上疏劝女皇"禅位东宫";女皇至长安后,苏安恒再次上疏,言辞更加激烈,说:"陛下贪其宝位而忘母子深恩,将何圣颜以见唐家宗庙,将何诰命以谒大帝(高宗)坟陵?"(《资治通鉴》卷二○七,长安二年条,第6559页)女皇没有采纳。她至死不肯退位,又疏于防范,遂有张柬之政变的发生。

  第三,"二张"乱政,众心归唐。张易之、张昌宗弟兄俩,是女皇晚年的两个男宠。二人的身家性命全系女皇一身。女皇健在,他俩花天酒地,歌舞娱乐;女皇病重,二人则惶惶不可终日。"太后(武则天)病甚,麟台监张易之、春官侍郎张昌宗居中用事"(《资治通鉴》卷二○七,神龙元年条,第6578页),宰相不得见女皇月余,即所谓"二张"乱政。张柬之敢于以诛"二张"为名发动政变,而且一举成功的真正原因,就在于当时众心归唐。尽管武则天在独掌政权的21年中,包括神都女皇15载,政绩辉煌,但民心、臣心、少数民族之心,还是倾向唐朝的。武则天自称"朕",臣民亦称她为"陛下",但狄仁杰、姚崇等宰相,内心里还是把她当作大唐的皇太后加以尊崇的。

  张柬之等发动军事政变后,50岁的中宗李显即位,82岁的武则天被幽禁于洛阳上阳宫。李显知其老母仍迷恋宝座,便率百官至上阳宫,上其母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直至同年十一月病逝前,她才醒悟,"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本纪》,第132页)武则天以大周女皇的显赫地位,彪炳于青史,享有永恒的魅力。她的临终遗制,通过祔庙、归陵、去帝号等项内容,却把自己定位在大唐则天大圣皇后的名谥上(详见拙作《论武则天遗制》,载《武则天与咸阳》,三秦出版社,2001年)。看来这是一场悲剧,然而悲中有喜。她的这一举措,使她独掌政权的武周时期(684-705),包括神都女皇15载,成为大唐历史的一部分,使武周文化成为光辉灿烂的盛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武则天被誉为盛唐文明的开拓者,当之无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