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士大夫的应举、出仕与佛教(四)

  四、 僧人干预科举

  至于干预科举,帮助士大夫登第,那是出入于禁中和权要之家的僧人才能偶或办到的事。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左仆射兼太常卿王起再知贡举,放第二榜,内道场诗僧廣宣写诗给他,说:"从辞凤阁掌丝纶,便向青云领贡宾。再辟文场无枉路,两开金榜绝冤人。眼看龙化门前水,手放莺飞谷口春。明日定归台席去,鹡鸰原上共陶钧。"王起答诗说:"延英面奉入青闱,亦选功夫亦选奇。在冶只求金不耗,用心空学秤无私。龙门变化人皆望,莺谷飞鸣自有时。独喜向公谁是证:弥天上士与新诗。"(《唐摭言》卷3。《全唐诗》卷346作王涯诗,"向公"作"至公","弥天上士"作"弥天上人"。按:王涯前此已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甘露之变中被宦官杀害,"人"平声,不合平仄,作王起、上士是。)

  廣宣还只是原则性地干预科举,更有赤膊上阵的。唐懿宗咸通元年(860),中书舍人裴坦知贡举。他的两个儿子在家反复议论,预拟录取名单,被出入于其家的老僧得知。老僧见到自己的苏州同乡翁彦枢,就告诉他未被列入录取名单,还问:"公成名须第几人?"翁彦枢以为开玩笑,就随随便便地答了一句:"第八人足矣。"老僧立即返身回到裴坦家,瞪着眼睛教训裴坦的两个儿子:"侍郎知举耶,郎君知举耶?夫科第,国家重事,朝廷委之侍郎,意者欲侍郎铲革前弊,孤平得路。今之与夺,率由郎君,侍郎宁偶人耶?且郎君所欲者,不过权豪子弟,未尝以一平人艺士议之,郎君可乎?"裴氏兄弟十分惊惧,想以金帛贿赂老僧,以平息事端。老僧拒不接受,径直要他们拟定录取翁彦枢为第八名,并以签字担保。"彦枢其年及第,竟如其(老僧)言,一无差忒。"(《玉泉子》)

  这类事毕竟是极为罕见的。本书第一章第四节说过,士大夫一旦削发为僧,世俗利益就会完全丧失,还会遭到冷遇。贾岛"连败文场,囊箧空甚,遂为浮屠"(《唐才子传》卷5《贾岛传》),返俗后也不如意,就是这类在应举和出家的拉锯式经历中的失败者。像刘轲那样"少为僧",还俗后"进士登第"(《唐摭言》卷11)的幸运者是不多的。在应举和出家二者中,绝大多数士大夫毫不犹豫地、甚至本能地选择了应举。只有极个别的士大夫,如禅僧天然,鉴于科举的成功率很低,怀着侥幸心理,走了"选官何如选佛"(《五灯会元》卷5《丹霞天然禅师》)的道路,而且铁着心一走到底。但从天然出家后的处境来看,也未见选佛比选官有多少优越和实惠的地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