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在北方(下)(2)

  看到杨士琦不说话,袁世凯也只有笑笑。他心里想的什么袁世凯也明白。他拍拍杨士琦的肩膀:“我是老啦,不如这些年轻人了。这雨辰雨将军可真是想南北逢源呢。好,这次咱们就试着收买他一下,不成再说。大局要紧啊……燕孙,你把我的意思给皙子写个电报吧。这些天可是要多偏劳你们一下了。”

  他看着杨士琦,换了关心的口气:“燕孙,你夫人的痰喘还没好么?你身边就一个通房的丫头,日子也太苦了些。平时又不怎么会给自己打算一下。等会让克定给你府上送点钱去,你也要好好补补身体了……要是你夫人不吃醋,我这里的丫头随你挑选,哈哈,哈哈!”

  是人都知道杨士琦的夫人奇妒,他收了个通房丫头还闹得整天不安生,听着恩主这样和他开玩笑,他也只有苦笑。雨辰的事情,似乎就被这两个人抛在了脑后。

  在北方的事情还远远不只这么一点。在东郊民巷的使馆区,这些天也是热闹得出奇。各个方面的势力在这里谈判、交易、拉拢、背叛。各个国家,都大睁着眼睛看着远东这最大的变局,看看自己能从中得到些什么。

  英国公使朱尔典就是这些旋涡的中心。他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地道的中国通,也是袁世凯的最大的国外支持者。他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意见,往往就能影响到白厅对华外交走向。

  这个时候的朱尔典看起来却安闲得很,和泰晤士报的驻华记者莫里循正低低地谈论些什么。看看桌上摊开的报纸,就知道他们的话题也是离不开雨辰这个远东突然升起的将星啦。

  “我最亲爱的记者先生,怎么你也有兴趣写一份关于这个雨将军的报道么?那是不是意味着你要往南中国走一趟?”

  莫里循微笑道:“公使先生,泰晤士报派我来当然是希望我能够报道中国一切可以报道的东西……但是关于这位雨将军,我暂时还没有去采访他的意思。对于这些此起彼伏,在这个乱局里出现的所有将军,我都不感兴趣。只有袁大人,才是我跟踪报道的对象。我认识他已经超过十年了,我深信他才是能够收拾这个局面的人物。上帝现在给了他这么一个机会,我会带着最大的兴趣来关注袁大人怎么获得这个远东帝国的最高权力,并像他当年治理直隶一样治理好这个国家。”

  忘了说一句,这位莫里循先生,也是袁世凯的崇拜者之一。

  朱尔典和袁世凯的交情很深,但是并不代表他就像莫里循一样对袁世凯有着盲目的信任。作为一个成熟的外交家,把赌注只压在任何一方上都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大英帝国在华的利益并不在北中国,而是在扬子江一线。他对这个地区出现的任何势力都要有足够的关注。他当然希望袁世凯能够稳定南方的局面,但是现在暂时还看不出这个迹象出来。长江一线,现在被五个独立省区的都督控制。当然,现在还没有人敢于挑战大英帝国的权威,可是如果有个万一呢?

  朱尔典除了在北京维持公使团的日常业务外,鹰一样的目光就一直在扬子江上盘旋。看有什么新的势力在兴起、在混乱、在灭亡,哪些是可以拉拢的,哪些是可以分化的,哪些是需要打击的。

  他的目光自然也关注到了雨辰,这个年轻的将军很有可能控制整个苏北和安徽津浦路以东的地盘。这是整个东南的腰腹,也在扬子江北岸占据了极为冲要的位置。连通南北中国的两大干线之一的津浦路几乎有一半在他的控制之下。淮河、运河、长江组成的绵密水网,也很快将落入他的掌中。在和袁世凯谈判中,作为四国大借款最重要的抵押品之一,两淮的盐,看来也将是这位将军口袋里的东西了。如果以扬子江下游来说,他的位置是最为重要的。他有两万似乎以中国的标准看来装备不错,也能打仗的部队,北方在山东可以用来遏制他的力量是不足的。他向哪里发展、倒向哪方,不仅牵动着北中国的命运,也牵动着大英帝国的在华利益。

  抛开那些报纸对这个新明星浮华的吹捧,朱尔典以他敏锐的目光似乎发现了一点这个将军的本质。他也许并不算一个革命者,而是个利益的追逐者。他搜刮很多的钱,却并不用来在租界里置产,据说他的私生活朴素得像圣人,而是用这些钱来武装他的军队,改善他们的供应。他会用一些口号来鼓动部队,但是打仗的时候从来都很小心谨慎,只捡自己打得赢的去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