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洛阳地区的经济状况

  一、 农业

  洛阳地区的农桑业,安史乱前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丰年粮价普遍低贱,东都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粮价有时会比其它地区偏高一些。永徽五年(654)丰收,洛州粟米每斗价为两钱半,粳米每斗十一钱。开元十三年(725),今山东省一带米每斗五钱,东都为十五钱。洛阳自古便是蚕乡。太宗命监察御史萧翼到越州(治今浙江省绍兴市)永兴寺找僧人辩才,谋取他所珍藏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墨迹。萧翼装扮成书生,从洛阳搭商船南下,见辩才后诡称自己前来出售蚕种。由此可见唐代洛阳依然以蚕桑纺绩闻名遐迩。因此,中宗、玄宗都曾下诏让河南地区缴纳绢帛以代租米。

  随着均田制的破坏,洛阳周围的土地逐渐兼并到官僚地主手里。高宗时,洛州刺史贾敦颐鉴于富室强宗籍外占田,括得三千余顷,授予贫乏农家。玄宗时,东都留守李憕广置别业(田庄),从城南到伊阙,上等水陆田地,尽为其所有,被人们讥讽为有"地癖"。安史战乱过后,都畿一带不满千户,田地荒芜,长满草莱。

  唐末中原板荡。黄巢起义军过洛阳,遗民聚为三城以相保。后来,驻守东都的官军经常到畿县抢夺财物。蔡州(治今河南省汝南县)节度使秦宗权,也纵兵四处掳掠,其部将孙儒于光启元年(885)攻陷东都,焚烧宫室、衙署、民居,抢得鸡犬不留,月余而去。东都城只剩下断壁残垣,白骨蔽地,荆棘丛生,偌大的都市空空荡荡,居民不满百户。

  光启三年(887),张全義赴任河南尹,麾下只有数百人,相与据守三城中的中州城,周围荒地无人耕种。张全義选出十八位精明能干的部下,每人给一旗一榜,除城区的河南、洛阳二县以外,分赴河南府所属十八县,充当屯将。他们树旗张榜,招徕流亡,劝课农桑,免收租税,杀人者处死,其余犯罪,只处以笞刑杖刑,于是流民归之如市。几年间,城坊逐渐恢复,周围农田桑麻蔚然,大县男丁七千,小县也不少于两千。张全義外出巡视,看见田畴开垦,便以酒食犒赏田主,有农桑丰收者,亲至其家,慰劳老小,赐给绢帛衣物。百姓纷纷颂扬道:"张公不喜声伎,观看歌舞不曾高兴过,只有看到好麦良茧才破颜而笑。"他看到田野荒秽,就集合百姓,杖打田主。当他得知是由于缺乏劳力耕牛所致,就批评邻里不予提供帮助。从此,乡民互相帮助,勤力耕作,家家积粮,灾年不饥。

  二、 手工业

  洛阳的手工业门类众多,异彩纷呈。在官营手工业方面,这里设有将作监、少府监、织染署、官锦坊等机构。在私营手工业方面,当地有丝行、彩帛行、金银行、车行等上百种行业组织。能工巧匠荟萃其间,制造各种精美产品。

  武则天时期,少府监有绫锦坊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内作巧儿42人。《太平广记》卷257《织锦人》说:一位姓李的工匠,世代以织绫锦为业,安史乱前隶属于东都官锦坊为织宫锦巧儿,由于"如今花样与前不同",自己的技艺不再受社会重视,遂东归去。可见工艺技术更新甚速。洛阳的农家丝织业极为普及。晚唐韦庄《秦妇吟》诗中,一位"乡园本贯东畿县"的老翁,自称家中"小姑惯织褐(麻质粗布)絁(粗绸子)袍"。东都内库的瑞锦,纹样有对雉、斗凤、游麟等等。其它手工业行业的工艺水平,都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上文说到武则天时期造出大周万国颂德天枢,那是一座巨大的铜铁铸件,由三部分组成,共用去铜铁二百万斤。中间是棱柱,高105尺,径12尺,八面,各宽五尺。下面为铁山,周长170尺,高二丈,用铜和石头做成蟠龙麒麟萦绕状。上面为云盖,径三丈,云盖上做成四条长一丈二尺的龙,像人一样立着,捧持着一个直径一丈的火珠。这是由新罗(朝鲜)人毛婆罗设计模型,波斯(伊朗)人阿罗撼、高丽人高足酉等参与制做的。张易之责成工匠为其母造七宝帐,所用材料为金、银、珠、玉、宝贝之类,象牙为床,犀角为簟,貂鼠为褥,蛩蚊为毯,龙须、凤翮为席。其精美程度,旷古所无。中宗女儿安乐公主供奉给洛州昭成寺一只百宝香炉,高三尺,开四门,雕镂出绛桥勾栏、花草、飞禽走兽、诸天伎乐、麒麟、鸾凤、白鹤、飞仙等形状,丝来线去,神出鬼没,所用珍珠、玛瑙、琉璃、琥珀、玻璃、珊瑚、车渠、宝玉等材料,价值三万钱。她有一件百鸟毛裙,用料为山林间的奇禽羽毛,正面看,侧面看,日中看,影中看,色泽变幻迥异,值钱一亿。洛阳唐墓出土一面螺钿镶嵌镜,工艺极其精致。背面镂刻高士宴乐图。图的上部为一株花树,树梢悬挂明月,树丛两侧飞鸟翱翔,树旁小鹿蹲卧,树干两侧一对鹦鹉学舌。中间圆钮两侧各坐一位长者,一位弹拨阮咸,一位手持酒杯,面前摆设鼎、壶各一具,背后侍立一位手捧食盒的婢女。下部饰有仙鹤飞舞、鸳鸯戏水的图案。关林唐墓出土一位州郡别驾给女儿的陪葬品,是一个制作精细的金银平脱鸾凤花鸟铜镜。洛阳唐墓出土的铜镜,打破了传统的圆形,出现了八棱、弧形的菱花镜。从花纹来看,高浮雕的海兽葡萄纹,带有西域民族文化的痕迹。

  唐三彩是陶瓷业的杰作,许多制品风格为中西合璧,当时作为明器随葬墓中,几乎风靡全世界。清朝末年修筑陇海铁路,在洛阳邙山挖出许多唐墓,出土众多人物动物陶俑和器皿,釉色为红绿白三种,遂被命名为唐三彩。后来发现的陶俑器皿,带有黄褐蓝黑多种釉色,也套用了唐三彩的名称。河南府巩县(今巩义市)是唐三彩产地,1976年在当地大小黄冶村发现了唐代烧制三彩制品的窑址和作坊。洛阳唐墓出土的唐三彩制品中,有凤首壶、龙首杯、鸭形杯、高颈瓶等,是仿照西域金银器烧制而成的;许多背驮丝绸的骆驼俑和高鼻深目的胡商俑,是西域商人沿着丝绸之路来洛阳从事经济交流的写照。现在,在欧洲、亚洲、非洲,都发现唐三彩文物。新罗、日本还在那时学会了烧制三彩制品的技术,分别称为新罗三彩、奈良三彩,质量与唐朝制品不相上下。

  三、 商业

  洛阳不仅是国内商业中心城市,也是国际性的商业都市。交易在三市内进行。南市120行,三千多肆,四壁有四百多家店铺,货物堆积如山。西市有邸店141区,资货66行。国内商贾云集幅凑,货船鳞次栉比。外国商贾也梯山航海,前来贸易。特别是西域胡商,驱赶着明驼骏马,间关万里来到丝绸之路的这座东端起点城市,带来香料珠宝,贩回丝绸瓷器。武则天专门划出河南、洛阳两县的部分地区,设立来庭县,安置和管理"慕义蕃胡"。在铸造天枢时,旅居洛阳的蕃客胡商捐钱多达百万亿,可想见人数之众和财富之殷。在修善坊、立德坊、会节坊立有拜火教、景教的寺庙,以照顾这些胡商的宗教习惯。丝绸之路上的昭武九姓,是善于经商的中亚国家。这些国家的粟特商人来华后,往往依国名取为自己的姓氏,有安、康、史、石等等。洛阳唐墓出土墓志,不少墓主是这些姓氏。龙门石窟古阳洞北永昌元年(689)的造像题记,有北市香行社官安僧达、录事史玄策、康惠澄等一心供奉的字样。除了上述唐三彩文物反映中外经济交流以外,1960年在涧西区(穀水又名涧河)出土波斯(今伊朗)萨珊王朝银币,1984年在龙门东山安菩夫妇墓出土东罗马帝国福克斯时期的金币,都反映了当时洛阳与西域国家经济往来的密切关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