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军队的乐舞体育活动

  唐代军队中经常举行乐舞体育活动。唐代把杂技、魔术和体育总称为百戏或散乐,因而乐舞活动通常和体育活动混在一起。张说在幽州(今北京市)出席军宴,作《幽州夜饮》诗说:"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张燕公集》卷2)李筌的兵书《太白阴经》卷5有《宴设音乐篇》,说:"君子以饮食宴乐,用宣主君之惠,畅吏士之心。古人出师,必犒以牛酒,颁赏有序,肴席有差,以激励于众。酒酣,拔剑起舞,鸣笳角抵,伐鼓叫呼,以增其气。"所用乐器有"大鼓、杖鼓(羯鼓,胡族打击乐器,桶状,两手俱击)、腰鼓(胡鼓,两头大,中间细,用瓦或木制作)"、"笛、拍板(木板乐器,按音节拍击)";活动项目有"《破阵乐》"。

  《破阵乐》最初叫做《秦王破阵乐》,是唐太宗称帝前以秦王身份扫荡群雄,民间创作的歌舞,无疑比较粗糙,但慷慨激昂,气势雄浑,将士们在军营中排练演出,以鼓舞士气。唐太宗称帝后,《秦王破阵乐》经乐工、文人加工改编,列为雅乐、武舞,用于国家举办大典时演出。贞观元年(627)正月初三,唐太宗在宫廷举行春节宴会,奏《秦王破阵乐》助兴,对群臣说:"朕昔在藩邸(称帝前当藩王时),屡有征伐,世间遂有此歌,岂意今日登于雅乐。然其发扬蹈厉,虽异文容,功业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于乐章,示不忘本也。"(《唐会要》卷33《破阵乐》)《秦王破阵乐》这时还仅仅是乐曲。贞观七年(633)正月初七,唐太宗制定舞图,把它改成舞蹈,由于身份不再是秦王,称为《破阵乐舞》。舞图规定:"左圆右方(演员在两侧排成方圆阵势),先偏后伍(偏伍是春秋战国时车战的编制单位,后泛指军队),鱼丽鹅贯(像鱼群、雁行一样连续前进),箕张翼舒(阵势像簸箕、翅膀一样张开),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旧唐书》卷28《音乐志一》)起居郎吕才按照图样,组织一百二十八名(此据《新唐书》卷21《礼乐志十一》,其余多数典籍说是一百二十名)演员排练。演员们披甲执戟,队阵共有三次变化,每次分为四个战阵,伴随着乐曲的节奏彼此穿插往来,时快时慢,表演击刺等动作。文臣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药改制歌词。现在能看到的歌词有两种。一种是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八月由太常礼院奏上的,说:"受律(军令)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唐会要》卷33《凯乐》)这短短的四句只有不断重复才能配合大型舞蹈,因而不可能是魏徵等人的原作。另一种是张说的《破阵乐词二首》,说:"汉兵出顿金微(阿尔泰山),照日明光铁衣。百里火燔焰焰,千行云骑騑騑(fēi,马行不止)。蹙(应为'蹴')踏辽河自竭,鼓噪燕山可飞。正属四方朝贺,端知万舞皇威。""少年胆气凌云,共许骁雄出群。匹马城南挑战,单刀蓟北从军。一鼓鲜卑送款,五饵单于解纷。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国论勋。"(《张燕公集》卷5)张说在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奉诏作雅乐歌词,"然杂用贞观旧词"。(《旧唐书》卷30《音乐志三》)但从这两首歌词反映的地点和民族来看,不是贞观时期内战的情况,因而可以断定不是魏徵等人的原作。经过吕才几天的排练,正月十五日,在宫城北门玄武门正式演出,请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州刺史和外族酋长观看。这个乐舞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演出时"雷大鼓,杂以龟兹(qiūcí,今新疆库车地区)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旧唐书》卷29《音乐志二》)"观者见其抑扬蹈厉,莫不扼腕踊跃,凛然震竦"。(《旧唐书》卷28《音乐志一》)这时,《破阵乐舞》改名为《七德舞》,取典《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说武有七德,即禁暴、戢(jí,收敛、收藏)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破阵乐》确定为雅乐、武舞,经过加工,肯定比原始状况精致,但不至于面目全非,因此,当初军中的演出情况可以想见其仿佛,后来军中继续施用,也不会太专业化。附带介绍一下,唐高宗继位之初,看到这个舞蹈就想起已故的父皇,不胜凄怆,目不忍睹,于永徽二年(651)十一月予以取消。显庆元年(656)正月,改名为《神功破阵乐》,不再属于雅乐。龙朔元年(661)三月,唐高宗准备征辽,在东都洛阳的屯营中排练舞蹈,于洛城门演出,采用《破阵乐》的一些素材,制成《一戎大定乐》,由一百四十名演员演出,身披五色文甲,手持长槊,歌词有"八紘(hóng,四面八方极远处)同轨(车同轨,秦始皇统一车轨的措施,指天下一统)乐(快乐)"句,象征"平辽东而边隅大定"。(《通典》卷146《乐典六》)麟德二年(665)十月,规定《神功破阵乐》为八佾(yì),即排为八队,每队八人,比原来规模缩小一半,而且仅仅是空头支票,只排练不演出。仪凤三年(678)七月,唐高宗在九成宫咸亨殿宴请文武大臣。音乐声起,太常寺少卿韦万石有所感触,奏称:"《破阵乐舞》者,是皇祚发迹所由,宣扬宗祖盛烈,传之于后,永永无穷。自天皇(唐高宗)临驭四海,寝而不作。……今《破阵乐》久废,群下无所称述。"(《旧唐书》卷28《音乐志一》)唐高宗于是感慨嘘唏,下令恢复演出,时隔将近三十年,《破阵乐》又能以雅乐资格在国家大典上亮相。唐玄宗时,又派生出《小破阵乐》,由四位演员身披金色甲胄进行表演。

  军中的其它乐舞活动,还能从零星资料中爬梳出一些情况。唐高宗派薛仁贵赴西域抗击九姓突厥。突厥拥众十多万,其骁健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连发三箭,射杀三人,其余下马投降。军中传唱歌曲:"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旧唐书》卷83《薛仁贵传》)岑参《轮台(北庭都护府治所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歌奉送封大夫(封常清)出师西征》诗说:"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黎明)吹笛大军行。"(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卷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是说出师时吹笛以作号令,以壮军威。又,《献封大夫破播仙(今新疆且末)凯歌六章》诗说:"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日落辕门(军营大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岑参集校注》卷2)是说破敌大胜,鼓角奏凯,押解俘虏返回军营。这里说到"凯歌",唐代正规的凯歌规定用铙(náo)吹二部,乐工用笛、筚篥、箫、笳、铙、鼓演奏《破阵乐》、《应圣期》、《贺朝欢》、《君臣同庆乐》四曲,歌工随曲唱词。(《唐会要》卷33《凯乐》)又,《使交河郡(即西州,治所高昌在今新疆吐鲁番),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诗说:"昨者新破胡,安西兵马回。……军中日无事,醉舞倾金罍(léi,酒杯)。"(《岑参集校注》卷2)是说刚刚打过胜仗,将士们白天在军营中庆功,一边观看歌舞一边品尝美酒。又,《奉陪封大夫宴》诗说:"西边虏尽平,何处更专征!幕下人无事,军中政已成。座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岑参集校注》卷2)是说边陲烟尘不起,各族友好相处,宴会上广泛听到不同民族的语言和音乐。又,《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诗说:"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岑参集校注》卷2)是说在祥和的气氛下登高饮酒,欢度重阳节,笛声嘹亮,惊动南飞大雁,歌声婉转,阻遏天上行云。又,《玉门关盖将军歌》诗说:"军中无事但欢娱",两位美女,"朱唇翠眉","清歌一曲世所无,今日喜闻《凤将雏》"。(《岑参集校注》卷2)是说封常清现象具有普遍性,甘肃的盖将军也是这样。祖詠《望蓟门(幽州)》诗说:"燕台一望客心惊,箫鼓喧喧汉将营。"(《全唐诗》卷131)是说军营中箫鼓交错鸣奏,触目惊心。杜甫《后出塞》之二说:"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钱注杜诗》卷3)是说夜晚鸣笳静营,士兵悄然无声。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一说:"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无奈)金闺万里愁。"之二说:"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全唐诗》卷143)之一说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人,用笛子吹奏凄恻缠绵的《关山月》乐曲,设想妻子也在惦记自己。之二说士兵听到琵琶声伴奏舞蹈,思家心切,夜不成眠,眼睁睁地看着天上的月亮缓缓移动。李益《从军北征》诗说:"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沙漠,指戈壁)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中看。"(《全唐诗》卷283)是说远在西域的士兵听到横笛吹出乐府杂曲,勾引起思乡情怀。又,《夜上西城听〈梁州曲〉二首》说:"行人夜上西城宿,听唱《梁州》双管逐。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鸿雁新从北地来,闻声一半却飞回。金河戍卒肠应断,更在秋风百尺台。"(《全唐诗》卷283)是说秋夜有人在箫笛的伴奏下唱起《梁州曲》,戍边士兵觉得候鸟尚能随时令迁徙,自己归家无望,痛苦万分。又,《夜宴观石将军舞》诗说:"微月东南上戍楼,琵琶起舞锦缠头。更闻横笛《关山》远,白草胡沙西塞秋。"(《全唐诗》卷283)高適《燕歌行》诗说:"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全唐诗》卷213)是说军官和士兵苦乐悬殊,士兵出生入死,生命没有保障,而军官却在欣赏随军女伎的轻歌曼舞,优哉游哉;绢帛没有用来奖赏立功士兵,却赏给舞女(缠头:歌舞人表演节目,由主人提供锦缎缠头,表演结束,主人即以为赠)。以上这些乐舞活动,有的磅礴激越,使人凌厉奋发,有的凄凉悲切,使人斗志涣散。《太白阴经》卷5《宴设音乐篇》说:"弦竹哀怨凄怆,征夫感而泣下,锐气沮丧,复安得而用哉?"因此,这类乐舞不是军队中的正规活动,而是将士私下的活动,反映军旅生活的一个侧面。军队的正规歌舞活动是:"拔剑起舞,鸣笳角抵,伐鼓叫呼,以增其气。"至于军队中的体育活动,《太白阴经》卷5《宴设音乐篇》提到"舞剑浑脱、角抵"、"投石、拔距、蹴鞠",下面依次作一些具体的阐释:

  其一,"舞剑浑脱"。浑脱一说是译音,即囊袋,是舞曲名,由波斯传入的泼寒胡戏演变而成舞蹈;一说是唐太宗内兄长孙无忌的毡帽,人多仿制,舞蹈时戴在头上,称为浑脱舞。武则天末年,有人把剑器舞和浑脱舞合而为一,叫做剑器浑脱。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说:"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火霍(huò,光亮闪烁的样子)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cān,驾马)龙翔,来如雷电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钱注杜诗》卷7)诗句描绘公孙氏舞剑,急剧时剑光闪烁,目不暇接,如同羿射九日,纷纷陨落;舞姿矫健,酣畅自如,好像诸神驾龙翱翔云天;徐缓时犹如雷霆停止,万籁俱寂;收舞时渐趋平静,剑在手中不动,好像月亮照着江海,清光凝成一团白色。军中开展这项活动,技艺不一定比得上公孙氏,但动作套数应该大致相当。

  其二,"角抵"。角抵即摔跤。唐僖宗光启年间(885-888),左神策军四军军使王卞出镇振武(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南),军中设宴,表演乐舞,然后角抵。一个邻州来的壮汉,连续摔倒三人。席间一位秀才宣称"扑得此人",主帅和诸客以为他说大话,但他坚持请求比赛。秀才先进入厨房,握着左拳出来。壮汉对他轻蔑地笑了笑,说:"此一指必倒矣。"两人逐渐靠近,秀才突然展开左手对准壮汉,壮汉立即自行倒下。主帅弄不清其中的蹊跷,问秀才使的什么怪招,秀才说:"顷年客游,曾于道店逢此人,才近食案,踉跄而倒。有同伴曰:'怕酱,见之辄倒。'某闻而志之。适诣设厨,求得少酱,握在手中。此人见之,果自倒。"(《太平广记》卷500《振武角抵人》)

  其三,"投石、拔距"。《汉书》卷70《甘延寿传》说:甘延寿"投石、拔距,绝于等伦"。汉人应劭注云:"投石,以石投人也。"是说二十斤重的石头,本该以机械装置发射出去,但甘延寿臂力甚大,能投出去。唐人颜师古注云:"拔距者,有人连坐相把据地,距以为坚而能拔取之。"即训练"手掣之力"。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太白阴经》此处作"超距"。《史记》卷73《王翦传》说:"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唐人司马贞《索引》说:"超距犹跳跃也。"其四,"蹴鞠"。蹴鞠即足球或马球运动。马球又叫打球或击球,人分两队,各骑马上,手持长柄镰刀形木杖,在球场驰骋往来,将拳头大小的木球拨进对方的小球门中,计数以决胜负。蔡孚《打球篇》诗的序言说:"打球者,往之蹴鞠古戏也,黄帝所作兵势以练武士,知有材也。"(《全唐诗》卷75)这是西汉学者刘向《别录》中的说法,为唐人所接受。阎宽《温汤御球赋》指出:天宝六载(747)初冬,唐玄宗在临潼组织将士进行马球表演,诏令说:"伊蹴鞠之戏者,盖用兵之技也,武由是存,义不可舍。"阎宽认为此举具有国防和治安双重意义,"可以震叠戎狄,康宁宇县";并以"汉祖(刘邦)未悟,果有白登之围;唐尧阙修,载劳丹浦之战"的历史教训,来加以说明。(《全唐文》卷375)韩愈《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一诗说:武宁节度使张建封驻守徐州,组织士兵在方圆千步、平坦如砥的球场上进行马球比赛。"分曹决胜约前定,百马攒蹄近相映。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羁。侧身转臂著马腹,霹雳(杖)应手神珠(球)驰。超遥散漫两闲暇,挥霍纷纭争变化。发难得巧义气粗,欢声四合壮士呼。"(《全唐诗》卷338)张建封《酬韩校书愈打球歌》说举行马球活动,旨在练兵习武。"人不约,心自一;马不鞭,蹄自疾。"自己是书生出身,负有武职重任,平素不练武,"不知戎事竟何成!"(《全唐诗》卷275)杨巨源《观打球有作》一诗说举行马球活动,"动地三军唱好声","欲令四海氛烟静,杖底纤尘不敢生。"(《全唐诗》卷333)张祜(hù)《观宋州田大夫打球》诗说:"自言无战伐,髀(bì,大腿)肉已曾生。"(《全唐诗》卷510)东汉末年,刘备势力微弱,依附荆州刘表多年,一次入厕,见大腿长肉发胖,不禁慨然流泪。刘表问何故,刘备答道:"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三国志》卷32《先主传》注引《九州春秋》)张诗借这个典故说明宋州节度使打球,目的在于居闲不闲,磨砺志气,勤惰也就昭然若揭了。因此,皇帝常把球类运动作为参考条件,来衡量军将的优劣。唐宪宗曾问赵宗儒:"人言卿在荆州,球场草生,何也?"赵宗儒答道:"虽然草生,不妨球子往来。"(李肇《唐国史补》卷中)唐宪宗这才放心。

  除了《太白阴经》提到的这些项目,还可以考出其它一些项目。

  其五,拔河。拔河古称牵钩,相传春秋时期楚将伐吴,以为教战,后来相沿不改,成为襄汉地区的体育活动项目,又由军事体育演变为祈祝丰收的活动。唐代的拔河运动和现在大致相同,不同之处是在大绳子上系着数百个小绳套,参赛者挂在胸前,以决胜负。唐玄宗多次举办拔河活动,写《观拔河俗戏》诗说:"俗传此戏必致年丰,故命北军以求岁稔";"壮徒恒贾(gǔ,卖)勇(馀勇可贾,即有馀力可以使出),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全唐诗》卷3)薛胜《拔河赋》指出:唐玄宗"令壮士千人,分为二队,名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获胜的士兵表示:"予,王之爪牙,承王之宠光。"将领表示:"拔百城以贾勇,岂乃牵一队而为刚!"这使得在场的蕃客受惊失措,再拜称觞,说:"君雄若此,臣国其亡!"(《全唐文》卷618)这又体现了拔河运动的壮国威、震外邦的意义。

  其六,角逐。角逐即赛跑。唐代宗宝应元年(762),诸节度使军队和回纥援军在河南共同讨伐安史叛乱余孽史朝义。回纥蛮横骄恣,欺凌唐军,平卢军将李正己不服气,和一位回纥军将约定"角逐","后者批之(打耳光)"。众多将士聚集观看,李正己领先获胜,于是践约,对这位输家"擒其领而批其颊",打得他"屎液俱下"。众人欢呼跳跃,大长志气,回纥军队"由是不敢暴"。(《太平广记》卷192《李正己》)赛跑活动最简单,可猜想军中平素经常举行。

  其七,田猎。折冲府冬季检阅练兵活动,结束后听任将士打猎,猎物归个人所有。军将们往往是打猎高手。王维《观猎》诗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右丞集笺注》卷8)右武卫将军李客师,"性好驰猎,四时从禽,无暂止息"。京师一带,鸟兽都认识他,见他出来,吓得慌忙逃命。因此,农民把他叫做"鸟贼"。(《旧唐书》卷67《李靖传附李客师传》)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说:"骑将猎向城南隅,腊日射杀千年狐。"(《岑参集校注》卷2)成德节度使王武俊同宾客一起打猎,"一日射鸡兔九十五"。(《新唐书》卷211《王武俊传》)

  其八,翘关。翘关即举重。这项活动器具长一丈七尺,径三寸半,军士抓举十次,手所持处离正确的"关",差距不超过一尺,即为合格。

  其九,负重。军士背负五斛(一斛为十斗)粮食,行走二十步(一步六尺),即为合格。

  军中体育活动不会局限于以上这些内容,但通过这些内容可以知其大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