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军事艺术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王世充)戮窦(窦建德)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这是白居易《七德舞·美拨乱陈王业也》(《白居易集》卷3)诗中概括叙述唐太宗军事业绩的句子。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代皇帝,称帝二十三年,五十二岁时去世。尚未成年,他即开始了戎马倥偬的生涯,以卓绝的军功为唐朝的缔造、巩固和国威远扬奠定下坚实的基础。他对自己的军事才干相当自负。为了消灭宿敌东突厥,武德九年(626)继位伊始,他便天天在殿庭指导数百将士练武,并且不避好为人师之嫌,公然宣称:"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资治通鉴》卷192)他在父亲唐高祖执政时期被授以天策上将的职务,唐俭曾任天策上将府长史。贞观十一年(637),唐太宗在洛阳苑打猎,连发四箭,四只野猪中箭毙命。突然,一只野猪逼近他的坐骑。民部尚书唐俭挡住他的坐骑,惊慌失措地同野猪搏击。唐太宗拔剑斩猪,望着唐俭,洋洋得意地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邪,何惧之甚?"(《资治通鉴》卷194)贞观十四年(640),他总结自己的军事生涯,说:"朕少时为公子,未遭阵敌。义旗之始,乃平寇乱,每执金鼓,必自指挥。习观其阵,即知强弱,当取吾弱对其强,取吾强对其弱。敌犯我弱,奔命不逾百数十步;吾击其弱,必突过其阵,自背而反击之,无不大溃。多用此而制胜,思得其理深也。"(《册府元龟》卷44《帝王部·神武》)他一生南征北战,对付过各种对手,每每大获全胜,只有晚年征辽失利,感叹道:"吾以天下之众困于小夷。"(《资治通鉴》卷198)综观他的军事活动,可发现每次取胜都与他高超的军事艺术密不可分。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很早就显露出来了。大业十一年(615)八月,突厥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骑兵偷袭正在北方边地巡视的隋炀帝,攻占了雁门(治今山西省代县)郡四十一城中的三十九城,把躲进雁门城的隋炀帝团团包围。城中军民只有十五万人,粮食只够供应二十天。隋炀帝把募兵勤王的诏书系在木棒上,沿着汾河流走,让各地周知。李世民慨然应征,对其上司屯卫将军云定兴建议布置疑兵,说:"始毕敢举兵围天子,必谓我仓猝不能赴援故也。宜昼则引旌旗数十里不绝,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大至,望风遁去。不然,彼众我寡,若悉军来战,必不能支。"云定兴采纳。这时,各地援兵陆续赶到,嫁到突厥的义成公主制造突厥北边敌情紧急的谣言加以配合,始毕于是从雁门撤兵。李世民的这个建议并没有什么石破天惊的地方,只不过是老生常谈,但他当时不是老生,而是小生。《资治通鉴》卷182记载这件事时,说他"年十六"(上引白居易诗所计年龄与此相应)。《册府元龟》卷2《帝王部·诞圣门》、《唐会要》卷1《帝号上》和《旧唐书》卷2《太宗纪》,都说他出生于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该月丁酉朔,戊午为二十二日,即公元599年1月23日,那么,他这时实际只有十六岁零八个月,虚岁十八。一位涉世未深的翩翩少年能提出这样的建议,自然难得。

  两年过去,在父亲李渊发动太原起兵后,李世民的军事才能得以初步施展。李渊率军南下,到达霍邑(今山西省霍州市)西北五十里的贾胡堡。隋朝长安留守派虎牙郎将宋老生屯驻霍邑,左武候大将军屈突通屯驻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互相配合,阻挡李渊。正值秋雨连绵,李渊不能进军,军粮不继,很多人都主张退兵。李世民极力谏阻,认为:"今禾菽被野,何忧乏粮!老生轻躁,一战可擒。……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为贼耳,何以自全!"(《资治通鉴》卷184)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也持这种观点。李渊采纳他们的说法,让他们追回已经撤退的左军。天气放晴,李渊攻打霍邑。他派李建成、李世民率领数十骑至城下,举鞭指挥,做出围城的架势,引诱宋老生出兵。宋老生引兵三万,从东门、南门分道出击。李渊、李建成结阵城东。刚刚交战,李建成坠于马下,李渊惊慌失色,连忙退却。李世民、柴绍结阵城南。李世民看到东边情况危急,立即领骑兵冲入宋老生队伍中,搅乱、隔绝其战阵,亲手杀死数十人,使李渊所部再度振作起来。宋老生大败丧命,李渊攻克霍邑。李渊起兵,初战告捷,其意义非同小可,李世民的作用不言而喻。

  李世民运用正确战术,是否知其所以然,今日无法臆测。传世的《李卫公问对》,人们认为是一本假托的书。该书卷上说唐太宗晚年同李靖讨论过霍邑之战,虽不一定可信,但其中的分析对我们认识这次战役中的战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妨征引于下。唐太宗问道:"朕破宋老生,初交锋,义师少却。朕亲以铁骑自南原驰下,横突之,老生兵断后,大溃,遂擒之。此正兵乎,奇兵乎?"所谓"正兵",指采用正常战法进行军事行动的军队;所谓"奇兵",指采用变幻莫测的作战手段攻击敌人的军队。例如,担任正面进攻的为正兵,迂回包抄的为奇兵;警戒守备的为正兵,集结机动的为奇兵;主攻方向为正兵,助攻方向为奇兵。(吴如嵩、王显臣《李卫公问对校注》第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3)李靖回答唐太宗说:"臣按兵法,自黄帝以来,先正而后奇,先仁义而后权谲。且霍邑之战,师以义举者,正也;建成坠马,右军少却者,奇也。"唐太宗又问:"彼时少却,几败大事,曷谓奇邪?"李靖解释道:"凡兵,以前向为正,后却为奇。且右军不却,则老生安致之来哉?《法》曰:'利而诱之,乱而取之。'老生不知兵,恃勇急进,不意断后,见擒于陛下。此所谓以奇为正也。"唐太宗又问:"凡兵却皆谓之奇乎?"李靖说:"夫兵却,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非奇也。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故善用兵者,奇正在人而已。"霍邑战后,李渊率领大军南下,准备渡过黄河,直趋长安。屈突通镇守河东,拆毁河桥,阻击李渊。这时,黄河岸边的百姓主动为李渊提供船只,李渊的队伍,一部分已经渡过黄河。李渊与屈突通打了几仗,没能克服河东,打算丢下河东不管,兵锋直指长安,又担心屈突通在后牵制。谋士裴寂认为必须打下河东,才能挺进关中,否则"前有京城之守,后有屈突之援,此乃腹背受敌,败之道也"。李世民不同意,说:"兵法尚权(权变),权在于速。宜乘机早渡,以骇其心。我若迟留,彼则生计。且关中群盗,所在屯结,未有定主,易以招怀,贼附兵强,何城不克?屈突通自守贼耳,不足为虞。若失入关之机,则事未可知矣。"(《旧唐书》卷57《裴寂传》)李渊折衷二人意见,留下部分人马围攻河东,率领主力入关。胡如雷先生评论道:"世民的意见是正确的,裴寂的主张不免迂腐,因为:首先,隋朝在长安并无强大军力,而且屈突通局促河东一隅,有黄河之险加以限隔,李氏大军渡河攻长安而陷于腹背受敌的可能并不大。其次,'兵法尚权,权在于速',确实是用兵的关键,杨玄感不肯接受李密'军事贵速'、不可'稽留'的建议,滞留陕州强攻弘农宫,从而失去了及时西取关中的时机,遂为追兵所及而败,就是眼前的教训。世民的建议正可避免前车之覆的重演。"(胡如雷《李世民传》第26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这时,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不仅仅体现在战术方面,还体现在战略方面。

  唐朝建立前后,着手解决割据分裂问题。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四月,唐王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攻打洛阳,平定王世充割据势力。洛阳城内不少人表示内应。李世民审时度势,认为:"吾新定关中,根本未固,虽得东都,不能守也。"(《资治通鉴》卷185)他于是拒绝了内应,引军西退,设下埋伏,杀王世充追兵四千余人。五月,唐朝建立。七月,割据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的薛举进逼高墌(zhí)城(今甘肃省宁县)。李世民担任元帅,统领八总管兵力,固守该城。他知道敌军粮少,利在速战,便采取"深沟坚壁,以老其师"(《旧唐书》卷55《薛举传》)的战略来拖延敌人。但部将趁他患病,在城南结阵,被薛举打败,牺牲大半。八月,薛举死,其子薛仁杲(gǎo)继续割据作恶。薛军十余万,多次来高墌挑战,诸将纷纷请战。李世民按兵不动,说:"我士卒新败,锐气犹少,贼以胜自骄,必轻敌好斗,故且闭壁以折之。待其气衰而后奋击,可一战而破,此万全策也。"于是下令军中:"敢言战者斩!"(《旧唐书》卷55《薛举传附仁杲传》)双方相持两个月,薛军粮草供应不上,不断有将领降唐。十一月,李世民看到时机成熟,遂指挥出击。他派军列阵浅水原(在今甘肃省长武县境内)南,遭到薛将宗罗睺(hóu)的袭击,损失惨重。他率领主力从原北来救,薛军出乎意料,掉头应战。他领着骁骑数十冲入敌阵,搅乱薛军阵势,唐军合势奋战,薛军被斩数千,跳入涧谷丧生者不可胜计。他率领二十余骑直奔薛仁杲的都城折墌(今甘肃省泾川县),步兵缓缓来到,薛仁杲投降。诸将庆贺胜利,请教李世民的用兵奥秘:"始大王(李世民封秦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迫近)城下,咸(皆)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他解释道:"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罗睺恃往年之胜,兼复养锐日久,见吾不出,意在相轻。今喜吾出,悉兵来战,虽击破之,擒杀盖少。若不急蹑(追赶),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且其兵众皆陇西人,一败披退,不及回顾,败归陇外,则折墌自虚,我军随而迫之,所以惧而降也。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纷纷称赞:"此非凡人所能及也。"(《旧唐书》卷2《太宗纪上》)这时,李世民的军事艺术已达到相当精湛的地步,此类在他看来是常人之见的"成算",出入战阵、屡犯锋镝的诸将居然品不出个中三昧(奥妙、诀窍)。

  武德二年(619),割据山西北部的刘武周、宋金刚势力勾结突厥,南下攻占州县,并企图与唐朝争夺天下。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吉担任并(bīng)州(治今山西省太原市)总管,面对危急形势,却放弃太原逃奔长安。唐高祖惊慌失措,手敕说:"宜弃河东(山西)之地,谨守关西而已。"李世民上表,"愿假精兵三万","克复汾、晋"。(《旧唐书》卷2《太宗纪上》)十一月,他率众履冰过黄河,屯驻柏壁(在今山西省新绛县),与宋金刚相持。附近唐军遭到几次失败,李世民派部将殷开山、秦叔宝诱敌进入美良川(在今山西省夏县境内),消灭二千余人。李世民乘夜赴安邑(今山西省安邑县),大破敌军,然后复归柏壁。诸将见势头很好,纷纷请求与宋金刚决战。李世民不为胜利冲昏头脑,冷静分析敌我情况,做出坚壁不动、伺机取胜的决定,说:"金刚悬军深入,精兵猛将,咸聚于是。武周据太原,倚金刚为捍蔽。金刚军无蓄积,以虏掠为资,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分兵汾隰(xí,即汾州,治今山西省汾阳县),冲其心腹,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当待此机,未宜速战。"(《资治通鉴》卷188)事态按照李世民的分析发展,武德三年(620)四月,宋金刚撤军北逃。李世民率军穷追不舍,一昼夜行军二百余里,军粮吃光,精疲力竭,交战数十回合。途中部将刘弘基劝谏道:"大王破贼,逐北至此,功亦足矣,深入不已,不爱身乎!且士卒饥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粮毕集,然后复进,未晚也。"李世民说:"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沮。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若更淹留,使之计立备成,不可复攻矣。吾竭忠徇国,岂顾身乎?"(《资治通鉴》卷188)将士被他的精神感动,无人抱怨饥饿疲倦,追上敌军,一日八战,俘斩数万人。不久,刘武周、宋金刚都被突厥杀掉,河东的分裂危机解除。

  李世民回到长安,稍事休息,又被派出经营洛阳。他在洛阳北面的邙山大败王世充军,斩首三千余级,王世充仅以身免,凭借坚城顽抗。中原州县纷纷脱离王世充的统治,投降唐朝。但唐军将士认为攻城无望,疲弊思归,李世民表示:"功在垂成,奈何弃之而去?""洛阳未破,师必不还,敢言班师者斩!"(《资治通鉴》卷188)唐高祖闻讯,密令撤军。李世民派参谋军事封德彝回朝汇报形势,请求继续攻打王世充。王世充同河北窦建德改善关系,联合抗拒国家统一。武德四年(621)三月,窦建德率领十万士兵,前来解救王世充。他致函李世民,要求唐军退回潼关,归还王世充地盘。李世民手下诸多将佐鉴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建议退兵避其锋芒。郭孝恪和薛收不同意,认为一旦退兵,窦建德与王世充勾结起来,国家的统一便会遥遥无期,现在倒是消灭这两股敌人的天赐良机,可分兵包围洛阳,牵制王世充,主力东进,扼守成皋虎牢关(在今河南省荥阳市境内),伺机与窦建德决战。李世民认为这种说法同自己暗合,分析道:"世充兵摧食尽,上下离心,不烦力攻,可以坐克。建德新破[孟]海公,将骄卒惰,吾据武(虎)牢,扼其咽喉。彼若冒险争锋,吾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战,旬月之间,世充自溃。城破兵强,气势自倍,一举两克,在此行矣。若不速进,贼入武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两贼并力,其势必强。"(《资治通鉴》卷189)他于是留下部分人马围守洛阳,自率骁勇三千五百人东赴虎牢关。他在虎牢关一带诱敌深入,消灭一些敌人,还劫获窦军粮车。他探听到"建德伺官军刍尽,候牧马于河北,因将袭武牢",于是将计就计,在五月份渡过黄河察看敌情,故意将一千余匹战马放到河滩吃草,自己悄悄返回虎牢关。窦建德果然全军来袭,队伍绵亘二十里,鼓噪而行。唐军诸将惊慌失措。李世民站在高丘上了望,发现敌人的弱点,做出决定:"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度险而嚣,是无政令,逼城而阵,有轻我心。我按甲不出,彼乃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追而击之,无往不克。吾与公等约,必以午时后破之。"(《旧唐书》卷2《太宗纪上》)窦军折腾一上午,疲惫不堪,争出饮水,阵势混乱。李世民派宇文士及率领三百骑经窦军战阵西侧向南行进,指示他道:"贼若不动,尔宜引归;动则引兵东出。"(《资治通鉴》卷189)宇文士及到敌阵前,窦军开始躁动,李世民立即率轻骑东渡汜(sì)水,迫近敌阵,大军随之出击。窦军大败,被斩三千余人,被俘五万人,窦建德也被抓获。李世民押解窦建德来到洛阳城下,王世充知大势已去,率众投降。第二年,李世民赴河北镇压窦建德旧将刘黑闼(tà)叛乱。他派士兵堵塞洺水上游,使下游水浅,刘军能够涉水过河。双方交战,他率精骑击破敌人马军,乘胜践踏其步兵,斩首万余级。敌军溃败逃命,他决堰放水,深丈余,将他们全部淹死。这样,河南、河北的这两股割据分裂势力彻底瓦解。
伴随着境内的战争,塞外的突厥政权不断内犯,甚至逼近长安。突厥是游牧族,擅长骑射,全民皆兵。李世民在平定群雄的过程中,运用骑兵是克敌制胜的一个重要因素,用来对付突厥,却无异于班门弄斧。然而突厥人蛮勇无文,不讲究阵势和技巧。李世民在和突厥交战中,军事艺术必须借助于外交手段和分化上层的谋略来发挥、演绎。

  武德七年(624)八月,颉利、突利二可汗倾全国兵力入寇,李世民奉诏北讨,行军到豳州(今陕西省彬县)。恰值秋雨连绵,军粮运输受阻,他和诸将都很忧愁。颉利、突利率领一万余骑奔驰城西,居高临下,结成战阵,唐军震恐。李世民表示:"今虏骑凭陵(侵逼欺凌),不可示之以怯,当与之一战。"他率领一百余骑冲到敌阵前,义正词严地质问道:"国家与可汗和亲,何为负约深入我地?我秦王也,可汗能斗,独出与我斗;若以众来,我直以此百骑相当耳。"颉利弄不清李世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敢应答。李世民又对突利说:"尔往与我盟,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无香火之情也!"突利也不应答。颉利听说突利同李世民拜香火结盟,怀疑他背着自己搞阴谋诡计,须加提防,于是斗志顿减,稍稍撤退。李世民看到淫雨不止,对诸将说:"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复何待!"(《资治通鉴》卷191)他于是连夜冒雨出兵,突厥大惊。李世民拉拢突利,愿意结为兄弟。颉利欲战,突利不同意,遂与李世民商谈和亲而去。

  武德九年(626)六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太子李建成,夺得太子地位。八月,唐高祖传帝位于他。这时,颉利率领十余万骑寇掠关中,长安城中兵力不足突厥一半,宣布戒严。李世民同文武大臣骑着六匹马来到渭水东岸,与颉利隔河对话,指责他负约。稍后,唐军来到,旌甲蔽野,军容大盛。李世民挥手让唐军止步结阵,独自与颉利交谈。左仆射萧瑀(yǔ)担心他轻敌会吃亏,扣马固谏。李世民说:"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玄武门之变),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以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知(原作之,据《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改)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制服突厥,在此一举。"(《资治通鉴》卷191)敢战方能言和,在耀兵宣战的前提下,李世民灵活机动,答应给予突厥大量财物,双方媾和休兵。事后,李世民对萧瑀解释自己的意图,说:"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唯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又命长孙无忌、李靖伏兵于幽州(胡三省注:当作豳州)以待之,虏若奔归,伏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耳。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多;虏结怨既深,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韬(收藏)戈,啖(dàn,利诱)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资治通鉴》卷191)李世民回长安,天天在殿庭训练士卒,立誓消灭突厥,四年后终于由李靖等将领率领唐军深入寇境,完成了这一任务。唐朝消灭突厥,使北方各族受到极大的震撼,他们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奉为自己的共同上司,还开辟了一条"参天可汗道",入长安朝拜。

  通过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唐太宗的军事艺术十分高明,诸如知彼知己、兵不厌诈、欲取故纵、骄寇夺志、虚实相兼、将计就计、优选战机、出其不意、以奇补正、坚壁不战、以逸待劳、一鼓作气、各个击破、以长攻短、设伏诱敌、布置疑兵、利用地利等等,都运用得相当纯熟。他从不以迷信荒诞的态度利用天象、气候,更加难能可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