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十字路口 12(1)

  北平,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南京政府”的谈判到了最紧张的阶段。

  4月13日晚九时,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和谈第一次正式会议。中共首席代表周恩来提出《国内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草案,南京代表团的成员彻夜研究,提出了四十多处修改意见。

  4月15日举行第二次会议。中共代表团接受了南京代表团半数以上的修改意见,某些方面作了些妥协,但对于“就地停战”和“划江而治”两点,断然拒绝,并提出《国内和平协定》的最后修正案,明确指出谈判以4月20日为期限,南京代表团是否愿意在协定上签字,须于20日以前表示态度,并定4月20日为签字时间。会后,作为南京政府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张治中为难极了!心想这个协定双方已经谈了这么多天,基本上没有什么了,但如果我们签字而南京不认账,这个字也是白签。他暗暗算了算,此时离签字的时间还有72小时。他毅然决定黄绍竑偕顾问屈武,携带《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飞返南京请示。

  黄绍竑与屈武一下飞机,就被李宗仁接走了。

  当李宗仁读罢《国内和平协定》的最后修正案,紧张得忙打电话给张治中,要他速去见周恩来,请中共把签字的时间延长几天。

  18日下午8时,李宗仁召集桂系的核心人物黄绍竑、白崇禧、李品仙、夏威、黄旭初、程思远、邱昌渭、韦永成在傅厚岗官邸举行会议,商讨和议问题。

  黄绍竑看了白崇禧一眼,首先发言:“有人认为《国内和平协定》是无条件投降的协定,这就看我们从什么角度来对待它。当前在军事上既不能保持均势,从而在政治上也不可能取得绝对平等地位。吾人迫于形势,绝不能同蒋介石共呼吸,同命运。蒋介石还可以退守台湾,苟延残喘,我们形格势禁,没有别的道路可走,只有和局才足以自保。”他见李宗仁点了点头,又说,“如果德公同意签这一协定,则将来可选为联合政府的副主席,即广西部队亦因此得到安全的保障,共方已同意健生所率领的部队可以继续留住武汉,也可开到两广,两广在一年内将不实行军事管制和土地改革。这些条件对我们是十分有利的,也是非常宽大的……”

  李宗仁听到这里,不由插口道:“我对个人问题无所谓,而惟有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着想。我是为和平而上台的,如果求和不成,那就应该辞职,以谢国人。所以我们现在要谈的应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前途为重。”

  手握桂系兵权的白崇禧板着脸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当众人都发表了意见,他不满地看了看李宗仁,又看了看黄绍竑,兀地站起身,武断地一字一句地说:“看来该我最后作总结了!”会场顿时无声。他忿然地说道:“和谈代表团北上时,政府是有‘腹案’的,代表团没有坚持我们的基本立场,实有负付托之责。至于所谓两广在近期内不致有大变动,那也不过是时间迟早问题。这种和局,好像吃鸡一样,好的部分先吃,其后鸡头鸡尾也要吃光。我已决定:只要中共坚持渡江,便不能接纳和议!”

  李宗仁忙站起身正要开口,黄绍竑抢先劝道:“健生,你不要太固执了。傅作义在北平说得好……”白崇禧忿怒地把手一挥,打断他的话,吼道:“我不听!我不听!”扭身扬长而去。会议终无结果,时已深夜一时。

  第二天南京政府行政院由何应钦主持召开秘密会议。

  会议的形式很奇特,作为代总统,李宗仁只是列席会议。吴铁成以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的身份代表国民党中央,从广州赶来参加会议。阎锡山,参谋总长顾祝同,和谈指导委员会成员张群、于右任、居正、吴忠信、朱家骅、童冠贤等人也应邀参加。

  黄绍竑报告和谈的经过之后,与会者有的摇头,有的撇嘴。

  吴铁成气势汹汹地起身发言:“这个协定是绝不能接受的……”正说着,侍卫跑进来报告,说北平的长途电话到,请黄绍竑说话,黄闻言飞奔而去,众人紧张地等他回来。不一会,只见黄绍竑面色苍白地回来说:“是张文伯的电话。文伯要我通知各位,中共已拒绝延期签字的要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