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李宗仁对陶希圣在广州的攻击十分恼火的时候,从北平不断传来佳音:2月17日晚上,中共方面开了盛大的晚会,对“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团”表示欢迎。北平副市长讲话时,表达了诚恳的言和之意。其后,叶剑英又分别与四老详谈……
2月18日,又由董必武、罗荣桓、聂荣臻、薄一波邀宴,会后再作深谈……2月22日,四老应中共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之邀飞往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分别同毛主席、周副主席会谈多次……事后章士钊、邵力子欣喜地致书李宗仁:“某等初次到平,中共领袖对于公之是否力能谋和,颇难释然。经某等再三譬说,以为和平本身有无穷民意为后盾,即属一种不可侮之力量;加以中共在同一旗帜之下相与提携,双流会合,并于一响,应足以克服可能发生之困难而有余。中共同意此说,和平之门以启!”
2月27日,章士钊、邵力子等人携带毛泽东主席给李宗仁的亲笔信飞返南京……在溪口的蒋介石闻报在书房里不安地徘徊起来了。他突然停住脚步,以命令的口气对蒋经国说:“目前人心思和,不管共匪态度如何,我们应大肆宣传邵力子等人此行成绩圆满,和平有望!”
蒋经国不知何意,两眼望着老头子发怔。
蒋介石又命令道:“要上海的报纸马上发消息,说中共曾表示为证明他们对和平的诚意,在毛泽东之八项条件中,关于惩办战犯及整编军队两项,可以考虑最高限度之修正。”
蒋经国可沉不住气了:“亚伯,中共并未有如此表示……”
蒋介石诡谲地对儿子说:“这也是战争!我们应利用空中楼阁的诺言来使我们振作,重新团结起来讨价还价。另一方面,立夫他们也想找个机会去困窘李宗仁、邵力子这批人,要他们不能不对这两项条件去努力折冲!”
蒋经国不安地又问道:“如果中共否认呢?”
蒋介石大笑:“如果中共否认,那我们便可以振振有词,说中共反悔,或者指责邵力子对人的轻信!”
蒋经国不由也笑了,连声赞道:“亚伯此计甚妙!”忙去机要室发报给上海的汤恩伯。汤恩伯接报立即动员各亲蒋报纸大放和平烟幕。上海许多天真人士信以为真,竟热烈地连篇累牍侈谈起种种美妙的设想,仿佛眼下中国的土地上已无战火!
在南京的李宗仁却很冷静。他深知收拾国民党四分五裂的局面,显示他有谋和的能力,取信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已刻不容缓。他为加强其政治势力,即连电主和派的中心人物张治中返京。但张终不应命,李宗仁又嘱程思远写一长函给张,告以和谈能否成功,惟张是赖,张若不出,如苍生何!在此函电交驰下,张治中只好从兰州返回南京。
李宗仁大喜,当晚设宴洗尘。宴罢,李宗仁向张治中询问:“事到如今,文伯兄有何高见?”张治中说:“经德公努力,现在孙科以及他的行政院已回到南京,‘一国三公’的局面去其二,但蒋先生在溪口操纵一切,实为政府进行和谈的最大障碍,我想请司徒雷登从旁施加影响,劝蒋出国,以便德公得以集中政府权力,推行和平政策,不知德公意下如何?”这正是李宗仁求之不得的,忙乐道:“文伯兄与我想到一起去了!这事就拜托你了!”
第二天张治中去拜访司徒雷登。司徒雷登很赞成请蒋出国的意见,但他认为这是中国内政,非外人所宜干预。他反劝张治中以其个人与蒋的关系,把此一角色担任起来。张治中为慎重起见,又与张群、吴忠信商谈。他们都表示同意请蒋出国,刚巧吴忠信也要去溪口看蒋介石,张治中便与吴同行。
3月2日上午10时,张治中、吴忠信乘飞机抵奉化,蒋介石派蒋经国到机场迎接,转乘小车到溪口镇。
溪口镇,山明水秀,剡溪横穿,群山环绕,北连四明,南通天台,苍山如海,山深林密。蒋介石的故居名曰“丰镐房”,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庄院,面临溪流,背枕青山,前面是个大圆门,进院内又是一个半圆门,往里走是一间木制厅堂,正面摆着蒋的祖先牌位,大凡国民党文武官员到此都要行三鞠躬礼。蒋介石还有个新居,就在旧居右侧不远处,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十分讲究。蒋介石在此处接见了张治中与吴忠信,寒暄几句之后,就气急败坏地说:“你二位来的目的,我是很清楚的,是劝我出国的。上海、南京的报纸把此事已登出来了。李宗仁他们迫我下野是可以的,要迫我亡命就不可以。下野后,我是个普通公民,哪里都可以自由居住。何况这是我的家乡!”张治中与吴忠信吃了“闭门羹”,一时语塞。蒋介石对张、吴二人还是有好感的,无意使之难堪,破颜道:“你二位既来之则安之,好好玩几天吧。敝乡剡溪上游凡九曲,相传是东晋王羲之隐居处,雪窦寺、千丈岩、三隐潭等地,风景幽美,唐宋以来贺知章、王安石、苏轼、曾巩、李清照和晚清魏源等都曾游咏于此,留下诗篇。你二人都可以去看看。”张治中与吴忠信在溪口住了三天。第四天见蒋介石情绪颇好,由张治中开口委婉劝道:“现在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大家认为政府职权应该保持完整,方足以集中力量,应付危局,因此大家都望总裁有所吩咐……”蒋介石闻言不语,冷冷一笑,他很清楚这番话的意思,不由板起脸说:“我是一定不出国的!我可以不做总统,但做个老百姓总可以吧!何况我已说过,在这五年之中,我已决定不再过问政治,即今生今世也再不过问政治。我现在只埋头整理党务,以求恢复党的革命精神,重建党的革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