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婴,不识时务的大丈夫(三)

  抢田事件

  窦太后死后,她的儿媳王太后才敢活跃起来。

  景帝尚在的时候,宠爱栗妃,王皇后彼时不见宠,依附在窦太后身边,谨慎小心的侍奉,一丝不敢懈怠。窦太后见她体贴贤惠,心里十分高兴,常常在景帝面前提她的好处,景帝也觉得她贤惠,十分宠爱。

  后来,景帝立栗妃之子刘荣为太子,封王皇后所生的刘彘为胶东王。这个刘彘就是后来的汉汉武帝刘彻,彘是他的乳名。王皇后为了使自己的儿子当上皇帝,千方百计的谋划活动,最终争取了窦太后的支持。

  窦太后除了景帝和梁王外,还有一个长女,名叫刘嫖,被景帝封为长公主。这位长公主善于投机,想把自己的女儿阿娇许配给太子刘荣,然而却遭到了栗妃的嘲笑和拒绝。长公主因此对栗妃恨之入骨。

  在长公主和王皇后的预谋下,浅陋的栗妃终究不是敌手,陷入了刘嫖和王皇后所设的阴谋当中。最终的结局是,太子刘荣被废为临江王,栗妃也因此抑郁而终。这件事可以说明,王皇后并不是省油的灯,之所以姿态摆的低低的,不过羽翼未满等待时机罢了。

  这样,刘彻被立为太子。景帝死后,汉武帝刘彻尊窦太后为太皇太后,王皇后为太后,任命窦婴为丞相。汉武帝早期的时候,治理国家全依赖窦太后,他能够大胆地独立地发表见解,做出决策,制定政策,督促落实,都是在窦太后去世之后。

  窦太后患有眼疾,后治疗不果以致失眠,但老太太眼盲心却雪亮。她敏锐的洞察汉朝内外的种种变化。她觉察到王太后再不是以前那个依附于自己百依百顺的王美人了,强烈的干政的欲望在王美人的心里蠢蠢欲动,表现出来则是王美人对窦太后的种种悖逆和阳奉阴违。

  王太后干政的象征性的动作就是让汉武帝封自己的弟弟田蚡为武安侯。当初窦婴任大将军的时候,田蚡还只是一名普通的郎官。他侍奉窦婴十分恭敬,跪侍和立侍都按照规矩,如同晚辈一般。后来因为王太后的关系,田蚡地位日益上升,往常追随窦婴的人逐渐聚集到田蚡门下。

  窦太后对王太后渐渐不能容忍,对皇帝和窦婴多次谈及王太后欲图干政的野心。这意味着旧的外戚集团窦氏和新兴的外戚集团田氏将展开你死我活的斗争。窦太后死后,窦婴无疑成了与田氏斗争的旗手。

  窦太后垂垂老矣,临终之际将自己疼爱的孙子叫到床前,说了一番让刘彻警醒的话。窦太后跟刘彻说,奶奶看着你成长为一个大丈夫心里很高兴,不久的将来就会迎来大汉朝前所未有的强盛之世,奶奶甚感其慰,不过奶奶要提醒你,我死之后,你母王太后必定干预朝政,束缚你的手脚,让你受控于她难以施展抱负,你一定要多加警惕,做一个独断专伐的皇帝,切记!

  老祖母的临终赠言不仅让汉武帝明白了朝中复杂的外戚势力的斗争,而且让他痛下决心剪除母族的外戚,不能够让她们再在自己的头上指手画脚。但在某种程度上,他还不得不依靠外戚的势力,因此铲除母族外戚这件事只能缓图。

  窦太后一死,王太后终于长吁了一口气,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了。由于窦太后的死,窦氏集团渐渐失势,而王氏田氏,就是王太后的这个家族势力开始上升,尤其是田蚡好风凭借力,一路青云直上。

  窦婴则是另一番境遇。自从失去窦太后的庇护,窦婴不再受皇帝的重用,周围的人也渐渐与之疏远,以前依附于他的人全都转而依附田蚡,正所谓世态炎凉,人间冷暖,那个时候的窦婴恐怕感受至深。只有灌夫将军一人不离不弃,窦婴深念其义,引为知交。

  可是与灌夫结交给窦婴带来的只是暂时的安慰,却为窦婴之死埋下了大大的伏笔。可以说窦婴为这段友情付出的不仅仅是情感,还有自己的生命。

  灌夫性情刚直,不愿意当面阿谀权贵,任性使气,一诺千金。他早年平灭七国之乱,以勇力名播天下,然而他虽富有,但却不得势,面临着和窦婴同样的遭遇。正因为如此,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窦婴和灌夫才走到一起,相得甚欢,相见恨晚。

  但是,灌氏家族在当地的名声并不太好,简直臭名昭著。他的宗族宾客横行乡里,为害百姓,当时颍川流行着这样的民歌:"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可见灌氏在颍川没做过什么好事。出现这样的局面,灌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窦婴结交灌夫遭到了后人的指摘,说他结交不当,不管后人的评论对错与否,窦婴的死与结交灌夫关系重大却毋庸置疑。两个人的相交既不是为了共同的利益,也不存在见不得人的勾当,仅仅是因为性情相投,同为沦落,何错之有?

  随着新外戚田氏集团的崛起,窦婴和田蚡之间的矛盾愈来愈深。灌夫穿插其间,曾一度两相调解。但最终灌夫的努力付诸东流,不仅如此在窦婴和灌夫的内心里更加深了对田蚡的痛恨。

  事情是这样的:

  窦婴失势后,田蚡当上了丞相。田蚡为人傲慢无度,不把失势的窦婴和灌夫放在眼里。窦婴闲坐家中,极少与田蚡接触,倒落得清闲。而灌夫却出出入入,免不了与田蚡低头不见抬头见。

  恰好这一天,灌夫因为姐姐新丧,有服在身,田蚡看见了就想拿灌夫打哈哈。他知道灌夫和窦婴关系过密,就对灌夫说想同他一起去拜会窦婴,但又说灌夫有服在身,恐怕不合适。灌夫一听,能借此消弭窦婴和田蚡之间的矛盾倒也是件好事,因此满口应承,说有服在身并不碍事。

  第二天,窦婴和夫人忙活了一上午,也不见田蚡影子,心里十分着急。灌夫有点挂不住,就亲自去田蚡家里寻他。谁料想田蚡只是想戏弄灌夫,根本没拿昨天的话当回事。灌夫来寻他的时候,他尚在睡觉。说明来意,田蚡就跟着灌夫去窦婴家,一路上步履缓慢言语轻慢,害得灌夫生了一肚子的气。

  酒席宴上,灌夫舞剑助兴,见田蚡态度傲慢,与其发生口角,一场和解宴不欢而散。田蚡倒是潇洒,根本不把窦婴和灌夫放在眼里,自己一直喝到半夜,方尽兴而归。

  这件事给窦婴的心里留下了阴影,尤其是田蚡傲慢的样子,窦婴更加难以接受,这场宴席非但没能消弭二人之间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深了。窦婴深切的感受到窦家的势力遭到田蚡的不断打击,窦氏危亡只在旦夕之间。

  后来的"抢田事件"把窦婴和田蚡之间的矛盾公开化,窦婴和田蚡再也不顾忌同朝为官的脸面,隔膜不断加深。但在窦婴和田蚡的斗争中,窦婴处于守势,田蚡处于攻势,这也符合旧的外戚势力在下降,新的外戚势力在上升的趋势和事实。

  抢田事件的发生是田蚡故意挑衅的,以至于处于守势的窦婴公开发言表示不满,他说,田丞相虽处高位,但就可以仗着权势来抢夺我的田产吗?灌夫也大骂田蚡。田蚡知道后也气愤不过,大骂窦婴和灌夫不知好歹,忘恩负义。原来以前窦婴的儿子曾杀人犯法,多亏田蚡设法相救,才得以保全性命。不过彼时窦婴得势,田蚡巴结还来不及呢。

  抢田事件过去后不久,田蚡睚眦必报的性格暴露无遗。他上奏皇帝说灌夫家族在颍川横行乡里,要求查办。灌夫也不示弱,密奏皇帝说田蚡私通淮南王,接受贿赂。两个人吵闹不休,汉武帝置之不理,最后在宾客的劝说下不了了之。

  通过这些事,窦婴、灌夫和田蚡之间的矛盾大大加剧了。量变的积累渐渐接近尾声,快要达到质的临界点了。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人,那就是汉汉武帝。

  汉武帝此时忙于打造他的骑兵队伍,对窦田之间的纷争采取漠视观望的态度,大概是因为矛盾尚未达到失控的地步。不过,汉武帝心里明了,两败俱伤是肯定的,到时候倒省了自己很多麻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