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的技巧:倒叙(2)

  李后主说"春花秋月何时了",没说"秋月春花何时了",恐怕不只是声韵上的理由吧。由秋月而春花,是由寂凉而热闹,由春花而秋月,是由绚烂而苍白。李后主先为人君,后为臣虏,当然是"春花秋月"才切合。东坡说"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不说"山间之明月,江上之清风",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游江,是在船上,由江风到山月,视界提高扩大,是"正三角形";由山月到江风,视界缩小,是"倒三角形"。

  这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简直可以说,人的心灵有多复杂,这事就多复杂。我们现在不能深究,且先万中取一,锻炼一种功夫,必要时改变记叙的时间顺序,以补救直叙的"平铺"之弊。这就是:后面发生的事移到前面来写,

  前面发生的事移到后面再写。第一个可能:把整件事倒过来写。

  传述民间故事的人常常使用这个方法。我听说有个县太爷升堂问案,案情是妻子告丈夫,因为丈夫打伤了妻子。为什么要打妻子?因为"她毁坏了我的全部家产"。说来可笑,所谓"全部家产",只是一枚鸡蛋。妻子为什么要摔破那个鸡蛋呢?因为丈夫要娶小老婆,丈夫对她说一枚鸡蛋可以发家,蛋生鸡、鸡生蛋、蛋再生鸡,累积财富买猪,卖猪买牛,卖牛买田造屋,那时成了富翁,不能只有一个妻子。此事的时间顺序是:1.丈夫提出"一枚鸡蛋兴家计划"。

  2.丈夫说发财后要娶妾。

  3.妻子怒摔鸡蛋。

  4.丈夫打伤妻子。

  5.妻子告状。

  6.县官问案。说故事的人完全把顺序倒转过来。我不知道县官怎样判定本案的曲直,想必他在判决之前先要笑起来吧。

  另一个故事是,大家在村庄外头看"野台子"戏,看着看着,忽然李大娘推了张大嫂一把:"你怎么抱着南瓜来看戏啊?"那完全生活在剧情中的张大嫂这才回到现实,大叫一声"我的孩子呢"?她本来是抱着孩子赶到戏台前面的啊。既而一想,跑过南瓜地的时候曾被瓜秧绊倒摔了一跤,孩子一定还在瓜田里,于是戏也不看了,瓜也不要了,跑到瓜田里找孩子。东找西找,找不到孩子,找到一个枕头。是了,她正在搂着孩子睡在床上,听见外面锣鼓响,抱起孩子就往外跑,她好久没有机会看戏了!太兴奋了!快中有错,八成抱起来的是枕头,不是孩子。赶紧跑回家去,推门一看,孩子在床上睡得正甜呢。这个故事也是完全倒过来说的,倒着说才这么有趣。

  报纸上天天有这样"倒过来写"的记叙文。新闻,十之八九用这种写法,新闻记者的专业训练里面有一项就是这种写作技巧。他们倒不是为了有趣。

  报纸的版面是像拼七巧板一样用许多新闻拼起来的。拼版的时候,可能发现某一条新闻长了些,占的空间大了些,得把它删短,拼出来的版面才匀称好看。所以,新闻稿多半把事实最重要的部分写在前面,不甚重要的写在后面,越往后越不重要。这样要删短就很方便,把最后的一段两段拿掉了,新闻仍然很完整。

  新闻要"新",时间最近的那一部分往往是最重要的部分。两个明星今天结婚,"结婚"最重要,他们上个月订婚就比较次要。两个明星今天订婚,"订婚"最重要,他们去年开始恋爱就比较次要。重要的写在前面,次要的写在后面,不正好把时间顺序倒过来吗?

  还有,并不是事实发生了就成为新闻,得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构成"新闻。以"桃花源记"为例吧(姑且假设那是真人真事),渔人出外捕鱼,怎能算是新闻?他发现了一个仿佛有光的山洞,怎能算是新闻?连他在山中住了几天都不能算是新闻,直到他见了太守,报告发现,直到太守派人调查,这才构成新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