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第三章 一个书生的乌托邦(2)

王凤的紧箍咒一念,成帝刘骜就乖乖地把定陶王刘康送出了长安城。

  离别的那一刻,兄弟俩相对而泣。

  刘康的眼泪是一种别离时的忧伤。

  可天子的眼泪除了忧伤,是否还有一种被胁迫的屈辱呢?

  王凤的专横独断一手遮天,终于引起某些朝臣的不满。

  京兆尹王章就忍不住站了出来。

  可他却为此招来了杀身之祸。

  王章素来刚直敢言,虽然他本人也是王凤举荐的,可他看不惯王凤的专权,于是便上了一道密奏给皇帝,重新解释了天意:"之所以发生日食,完全是由于王凤专权跋扈、蒙蔽君上的罪过。"

  成帝刘骜觉得总算有人替他出了口恶气,就召见王章。

  王章说:"陛下没有子嗣,所以亲近定陶王。这是为了承继宗庙和社稷,乃上顺天意、下安百姓之大计,怎么会引起灾异呢?日食的发生,是表示阴气侵犯了阳气,这表明臣子专擅了君权,这都是大将军王凤专权揽政的缘故。而今王凤把日食的过错推给定陶王,是想使天子孤立无援,自己把持朝政,借此徇欲营私。王凤欺上罔下,由来已久,应该将其罢免,另选贤能取而代之。"

  刘骜深以为然,就让王章推举贤能。王章推荐琅琊太守冯野王,说他为人忠信正直,富有谋略,可以取代王凤。皇帝首肯,从此愈加器重王章,每次召见他都屏退左右。

  可宫中遍布王凤的耳目,皇帝身边的侍中王音便是王凤的堂弟,于是刘骜与王章的谈话便一字不漏地落进了王凤的耳朵里。王凤闻讯,不免忧惧。幕僚杜钦献策,让他以退为进,主动上疏请求辞职。于是王凤的一纸辞呈便写得哀伤怛恻,令人心酸。王太后一看,顿时伤心落泪,便以绝食要挟皇帝。刘骜一下子慌了手脚,连忙下诏书把王凤重新请回了朝堂。

  对于一个不问政事,并且整天把自己扮成公子哥儿到民间去寻花问柳的皇帝来说,一个权臣无论如何嚣张,都是"必要的恶"。

  你明知他是恶,但是他不可或缺。

  刘骜就是这样一个皇帝。而王凤就是这样一种"必要的恶"。

  刘骜从来都是依靠王凤治理国家的,离了王凤,他一天也玩不转这个偌大的帝国。而秉公直言的王章,则注定只能成为这个昏庸皇帝一时赌气、心血来潮的牺牲品。

  刘骜为了平息母后和舅父王凤的怨气,便暗中指使尚书弹劾王章,然后交给了"有关部门"进行审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有关部门"很快就给王章罗织了一个"大逆不道"的罪名,说他"企图断绝皇上获得继嗣的端绪,背叛了天子,私心偏向定陶王"。

  王章随后便死在狱中,妻儿亦被放逐到南方的蛮荒之地。

  随后倒霉的还有那个什么话也没说过,什么事也没做过的琅琊太守冯野王。

  冯野王因为事情牵连到了自己,内心惶然,因之卧病三月。皇帝准他带官养病。于是冯野王便带着太守的虎符,并且携妻挈子,回老家延医问药。这下被王凤抓住了把柄,便指使御史弹劾冯野王,旋即将其免职。无辜的冯野王不但没有取代王凤成为大司马,而且最后连太守都没保住。

  其实,在此次事变中,冯野王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局外者。

  可他的不幸,在于他享有贤能之名。

  而他的罪过,在于有人竟然认为他的贤能足以取代王凤。

  在当时的天下,居然有人比大司马大将军王凤更贤能,这难道不是罪无可赦吗?

  盛名之累,于此可见一斑。

  "王章事件"中,王音为王凤立了一大功,于是被擢升为御史大夫。王氏一门的权位顿时更加显赫。光禄大夫刘向知道,随着王氏的日渐显盛,最终必然会危及刘姓天下,于是不顾王章的前车之鉴,毅然再度上书成帝,痛陈王氏兄弟把持朝政、作威作福的危害,建议皇帝罢黜外戚,以保全刘氏社稷。皇帝刘骜再度被感动了,就像他不久前曾被王章的奏书打动一样。

  可他这回吸取了教训。他召见了刘向,先是赞叹了一番刘向的忠心,最后却满怀伤感地说了一句:"你暂且不要再说了,让我想想该怎么办。"

  然而,朝朝暮暮都沉浸在温柔乡中的皇帝刘骜,面对自己费尽心机从民间搜刮来的美若天仙的赵飞燕姐妹,会去想这等令他头疼的事吗?

  刘向的耿耿忠言,在赵飞燕姐妹撩人心魂的歌舞声中,很快就湮灭不闻。

  正如刘向所担心的,在他死后十三年,就有一个王家的人果真让江山变了色,令历史改了辙。

  可这个人不是王凤。

  他叫王莽。

  二 一颗政治新星的诞生

  王氏一门的骄奢淫逸在其时的天下已无人可以匹敌。

  顿感寂寞的王氏兄弟便开始相互攀比,如火如荼地展开奢侈大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