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银行家——艾伦·格林斯潘(1)

  2006年初,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将把联储主席之职交给继任者本·伯南克。世上无不散宴席,格林斯潘已经在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职位—— 美联储主席位置上稳坐了18年半,他的交棒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历经无数次风云变幻,格林斯潘从容应对,有惊无险,他完成了一份完美答卷,缔造了一个奇迹。应该说,从政策经济学的方面看,格林斯潘堪称前无古人。

  对于1987年以后才接触西方经济学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格林斯潘就是美联储,格林斯潘就是美元基准利率,格林斯潘就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格林斯潘善用他的“模糊的手”,他说话总是似是而非,从不把话说死。金融市场时时刻刻都在猜测他的想法,而他时时刻刻都力图把市场调节到“某个正常的区间”。如果这个区间公布时低于市价,那势必人人卖空,无人买多;或者高于市价,则人人买多,无人卖空。而合理的市场必须由一半人坐轿,一半人抬轿,达到长期的均衡,究竟是抬轿还是坐轿,就取决于他们是否猜准了格林斯潘心中的那个区间。市场的需要造就了这个“格林斯潘时代”。

  作为中央银行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局”。从1913年起至今,美联储局一直控制着美国的通货与信贷,起着“最后的借款人”的作用,并运用公开市场业务、银行借款贴现率和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比率三大杠杆调节经济,旨在为美国“提供一个更安全、更稳定、适应能力更强的货币金融体系”。

  格林斯潘从容应对,有惊无险,他完成了一份完美答卷,缔造了一个奇迹。

  1966年7月,格林斯潘发表《黄金和经济自由》一文,预言美国将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可当时,美国经济正如日中天,没有人听得进他这个无名之辈的话。结果到了1974年,他的预言灵验了,美国遇到了“二战”后最可怕的通货膨胀,经济陷入了全面困境。尼克松总统猛然想起了格林斯潘这个神人,连忙请其担任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也由此正式步入了美国政经界高层。

  1987年,美联储主席沃尔克退休,格林斯潘出人意料地应声而起,被里根总统任命为继任者。在美联储的历史上,格林斯潘的出现之所以显得突兀,是因为美联储主席向来从内部产生,而格林斯潘以前从来没有在美联储任过职。

  格林斯潘在1988年1月的股灾前夕受命于危难之际,上任伊始就遇上了1987年美国股市的“黑色星期一”,许多投资者甚至绝望自杀。格林斯潘冷静出招,他当时开出的药方是放松银根,终止股市继续恶性发展,稳稳地拨正美国这艘大船的航向,令许多原先对他的能力表示怀疑的美国人大喜过望,并从此就与美联储主席一职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此以后,格林斯潘“怪招”频频,1994年他一次接一次地提高利率,被人视为“简直疯狂”;199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沉着应战,三次削减利率,从而使美国免受金融危机的波及,并且最终遏制住那次危机蔓延的势头。这一次次的辉煌使他被媒体称为“金融之神”。格林斯潘坚持反通货膨胀主义,勇于突破经济理论的束缚。传统理论认为,失业率高于6%将导致经济萎缩,低于5%将触发通货膨胀。而目前美国的失业率仅为4%,经济仍在稳定增长。传统理论的另一个论点是经济过热必将引发通货膨胀,但他注意到大规模的高科技投资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因此在推动新技术革命方面不遗余力。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伯格斯坦称这是格林斯潘“最了不起的历史性贡献”,他“不仅改变了金融政策,也改变了我们的经济和未来”。结果美国经济得以平安“软着陆”。

  谈到格林斯潘,往往容易关注他“有为”的时候,他在危机环节的果断和敏锐,让人记忆犹新;但是,我们总是容易忽视他“无为”的时候,特别是考虑到格林斯潘在18年来所享有的崇高威望和市场影响力,他在一系列重大的判断和选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市场的谦卑与尊重,更让人印象深刻。在强调政府干预的论者看来,在许多场合,格林斯潘简直是有些“不作为”了。在领导美国经济的18年中,格林斯潘犹如一个高明的调音师,当美国经济的琴弦绷得太紧或显得太松的时候及早进行调整,以使美国经济始终保持和谐的最佳音调。如果把政府和市场比喻成两位舞伴的话,位高权重的格林斯潘很少让政府独舞,处处显示出对市场这位舞伴的尊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