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国际化的伦敦金融城
可能由于英国是一个小岛国的缘故,向外发展至关重要。在世界金融之都当中,伦敦金融城的国际化色彩最浓。英国银行业约半数资产由外国银行持有,逾400家授权银行的三分之二来自海外,数目约为法兰克福或纽约的两倍。
伦敦金融城的美国银行多于纽约的美国银行,而伦敦金融城的日本银行数目也高于东京的日本银行数。由于地理位置及时差等关系,许多美国银行以伦敦金融城为基地管理其中东甚至远东的业务。
伦敦金融城的大批从业人员来自外国。以JP摩根为例,该银行的伦敦金融城的雇员中,有大批来自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他们活跃在伦敦金融城,周末乘坐"欧洲之星"火车回家度假。
外国银行之所以会在伦敦金融城设立营业所,是因为在这里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国际银行业务。而且,其交易币种涵盖了美元、日元、欧元和英镑,根据欧金(伦敦)投资有限公司的研究,世界上五分之一的贷款来自伦敦金融城。因此,伦敦金融城的银行业务非常繁忙,其国际贷款是美国或德国的两倍,而且大部分的业务属于伦敦的外资银行。根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统计,1993年至2002年的10年间,英国银行业的贷款和其他资产由于伦敦金融城的繁荣而迅速增长,截至2003年8月底,其总额达到4.234万亿英镑,是1990年的3倍多。外国银行持有52%的英国银行业资产。在伦敦金融城,虽然大部分的商业银行交易业务均在计算机屏幕中发生、记录以及核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银行家们就可以坐享其成来获得可观的收入和高额赢利。银行也同样需要不断地自我革故鼎新。伦敦金融城银行业的主要业务活动之一就是兼并与收购。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表明,到20世纪90年代中叶,伦敦金融城已经成为国际并购业务的中心,20%的欧洲业务在伦敦金融城开展。银行家们之所以喜欢在伦敦金融城做生意,就是因为伦敦还有一个紧密的金融圈,信息在金融圈内可以自由地流动。而对于银行界的人来说,"银行也不全是围绕钱",没有信息就不能挣到钱。
再来看看伦敦金融城的外汇市场。当英国货币曾是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时,伦敦金融城支配着全球的外汇市场。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将英镑取而代之。现在85%的外汇交易均使用美元,并且85%的交易都是外国机构在做,然而伦敦金融城仍然支配着全球的外汇市场。2003年,由世界中央银行家收集并由国际清算银行(the 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11]在巴塞尔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伦敦金融城连续三年均列排名之首。可以说,伦敦金融城的优势基于选择。伦敦金融城始终为各行各业的交易商及其客户提供最多种类的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交易。该市场拥有超过300家的交易公司,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多。在1999年1月1日欧元投入使用之前,国际清算银行中央银行家的排名榜便已经列出。由于单一货币成员之间不存在外汇交易,欧元把这一整体市场"一扫而空"。但是伦敦金融城仍然保持其在欧元与其他主要币种之间新交易业务的市场份额。21世纪初,全球三分之一的欧元即期交易均发生在伦敦金融城。到目前为止,这种情况还在持续。
2000年至2006年,关于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还有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准备收购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消息此起彼伏。这意味着,历史悠久的伦敦证券交易所可能落入外国人之手。对此,专业人士表示,重要的不是股票交易所由谁拥有,而是股票及证券在何处交易。只要伦敦证券交易所仍是主要的国际交易点,对国外拥有交易所的所有权争议似乎无须斤斤计较。实际上,伦敦证券交易所作为公司在自己的交易所挂牌,如其他公司一样,转手的仅是一家公司的股票而已。回顾2000年初,国际证券市场的混乱使得欧洲范围内的证券交易所处境艰难,但是,只有伦敦金融城的伦敦证券交易所还保持着国际证券主要交易市场的地位。伦敦证券交易所一直都专营外国和英国的股票,其中一只股票为南非矿山,另一只为南美铁路。当然,过去那个需要交易员互相大声喊叫的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现在都是通过电子方式来交易股票。即便如此,伦敦证券交易所始终没有失去对外国股票的重视。所有的统计数据都表明,伦敦证券交易所公布的外国证券总多过世界上任何其他的证券交易所。2003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海外公司超过440家,这些上市公司的交易额占全球外国股票市场的45%。调查显示,三分之一在伦敦金融城上市的海外公司来自欧洲,欧元区股票的交易额几乎占伦敦金融城登记的所有外国证券交易额的三分之二。海外企业的影响力可以在股票交易审议会上"完美"地反映出来,这里--美国口音、德国口音、日本口音、英国口音的人"交融"在一起。这里人才众多,有各种不同的文化,伦敦金融城被"装点"得像一个小小联合国。
许多人对伦敦金融城的年轻化即充满活力感到自豪。在这一平方英里的地方,有八千多名金融从业人员,平均年龄仅31岁。这些年轻人不仅来自英国,也不限于欧盟人士,而是来自世界各地,这为伦敦金融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保证了它的活力和前途。伦敦金融城接受了大批东欧国家的人才,给他们提供了比其他欧洲金融中心更好的条件。有许多杰出的年轻人来自中国,他们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会说流利的英语,也前来伦敦金融城进修、学习和工作,为中国未来的金融发展进行探索。"崇尚创业,却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伦敦金融城可以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地方,尤其是对比连休假都会有负罪感的在纽约华尔街工作的专业人士,更是如此。
[11]国际清算银行是致力于国际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合作的国际组织,由50多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组成,成立于1930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金融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处理德国战争赔款问题,成立了该组织。随后,处理战争赔款的作用逐渐淡化,转向推动国际财政货币政策的合作。其主要作用为:推进国际货币政策的对话和实施、经济和货币政策研究中心、中央银行支付体系、执行国际金融业务的保管。该组织的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还有两个办事处位于香港和墨西哥城。主要决策机构是会员中央银行大会,每年的6月底7月初召开年会,决定红利和利息分配,批准年度和财务报告,调整给予理事会成员的薪金,外聘审计师。每年至少开6次董事会,制定BIS的战略发展、进行日常管理和其他银行章程批准的权力。截至2005年6月,董事会总裁(3年一选)为Nout H E M Wellink(来自阿姆斯特丹),董事会副总裁(3年一选)为Hans Tietmeyer(来自法兰克福)。会员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有:阿尔及利亚、阿根廷、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巴西、保加利亚、加拿大、智利、中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匈牙利、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韩国、拉脱维亚、立陶宛、马其顿共和国、马来西亚、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菲律宾、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南非、西班牙、瑞典、瑞士、泰国、土耳其、英国、美国,另外还有欧洲中央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