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之家需要几个房间

  人在一个居住空间里发生的行为都是成系列的,比如人在餐厅里的行为总是包括拿碗筷,摆放在餐桌上,坐下,进餐,伸胳膊夹菜,餐毕起身,将碗筷拿进厨房,放入洗涤槽。这些动作可能不会完整地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但这些动作是不能被省略的,如果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为复杂,可能还会增添开红酒、倒酒、舀冰淇淋球等。

  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的是,由于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必然会发生一些行为,这些行为便要求有它合适的发生场地,对这个场地的合理规划便包括提供多大尺度的空间以及让这些动作的发生如何更有秩序、更流畅自然。

  按客厅、主卧、客卧、餐厅、主卫、客卫、厨房、书房、衣帽间、储藏室、工人房算下来,竟然需要11个空间。目前市场上适合中产阶层的公寓平方米数从60平方米起,直至200平方米。不达到180平方米很难使上述空间全部在一套住宅内充分实现。这于是引出了一个问题,除了买得起18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之外,低于这个平米数的住宅,对不同空间依据什么做出取舍才会使中产阶层对生活感到较为满意呢?

  让我们先来对不同空间之于中产阶层的意义做个解析吧。

  客厅。这是这个家庭的门面。中产阶层将此视为自己的品牌标识,各种代表性的符号将在这里做最充分的展演,社交也是在这里完成的,所以它要尽可能地利于展示和社交这两个行为的顺利进行。中产阶层的家庭聚会通常规模在10人以内,大多数在6至8人,所以,能分出两个谈话区域的客厅较为恰当。

  餐厅是一个重要的空间,不仅对社交有意义,对于不同的两性关系状态下的生活也有独特的意义。那些尚在单身,且买的是小户型的人,餐厅是不能和客厅用墙分开的,因为平时主人会习惯边吃饭边看电视,朋友来,可以在这两个空间里自由穿梭,才显得家里人气旺。对于已婚的丁克人士,餐厅就可以和客厅分开了,因为两个人如果还没到离婚的地步,就餐时间是两人重要的交流或相处的时段,如果和客厅打通,那种私密感就会被破坏掉,如果再打开电视,两个人就不会再专注于对方了。

  厨房是不能省掉的。只是它要不要和客厅或餐厅合并为一个连体空间取决于主人的生活形态。不常做饭,又常在家里请客的,开放式厨房既成全了空间的通透感,又无须担心油烟问题,否则就需单独有一个空间。

  衣帽间。这是曾被很多家庭忽略的空间,但现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事实上,作为中产阶层的一员,就其消费结构而言,服装鞋帽的消费已是除房子和车以外最为庞大的一项支出。时下一位中产阶层的女性,即使不十分热中追逐时尚,鞋的数量总在25双以上,稍微爱追一点时尚,便轻松突破35双的界限。与这些鞋相配的衣服、皮包、帽子便有数百件,如果其中干洗衣物的量比重超过30%(这是很普通的一个比例),那么悬挂加上叠放空间就需要一个2.5米~3米宽、高2米的衣柜。如果是已婚夫妇,先生如果同时也是一位白领,无须过分考究,衣柜则需加宽1.5米,因为白领男士的衣物大多需悬挂和单层叠放。

  储藏室。各种饰品、织物因生活变得考究,件数激增,这类物品所需的储物空间已非各处角落所能满足的。一组比较平常的数字是,中产之家60平方米以上的公寓窗户有两至六个不等,每个窗帘通常至少一副纱帘,一套布帘,布帘会随季节变化准备两至三套不等,家中仅窗帘便有四至十八副;床上用品仅以一张床为例,四季至少两套;桌布、餐巾等也至少两套;花瓶至少三个,烛台至少三个;餐具至少三套,酒具至少两套,茶具至少三套;个人收藏品尚不在其中,上述物品所占空间至少在3立方米以上,相当于宽1.5米、高2米的柜子。

  书房。想继续做中产,不读书是不可能的,至少家中若没有一定量的藏书很容易遭人嗤笑。两米以上宽度的书架是一个基本规模,哪怕其中放的一大部分是杂志和工艺品摆件。

  工人房。雇用全日制小时工的中产家庭并不很普遍,除非家中有婴幼儿或老弱者。因为中产阶层连随时随地使用工人的精力及时间都没有。

  主卫。重要意义不必细述了。

  客卫。多小也得有一个,因为不希望外人与自己分享一个卫生间,尽管一年也用不上几次。

  空间分析到这里,哪些空间正在和即将变得必要,哪些是存在弹性的空间,哪些空间是寸土寸金,哪些空间可以尽量压缩,有一个大概的轮廓了吧。

  但现代中产阶层在空间的安排上却经常犯如下的错误:

  1.被一两次挫折或成功的体验误导,认为自己有或无此需要。有一位白领买车的决心是基于某个下雨天站在马路边40分钟没打上车,当时心中备感凄苦和懊丧,想自己只是因为没有私家车而落拓至此。其实,那天更真实的原因是老板表扬了他一直嫉妒的一位同事。由于在某人的大客厅里度过了一个觥筹交错的夜晚,便觉得客厅必须得大到60平方米以上才算体面,于是挤占了其他空间来成全客厅。

  2.被时尚类杂志的示范所吸引而忽视了自己的个人化需求。一个被刊登出的范例中有一个开放式的书房,书架甚至是一列层层递进叠高的阶梯。于是效仿者在自己层高2.5米、40平方米的客厅里辟出一块同样格局的工作角,一旦来客人,自己的案头秘密再无从保住;如果配偶的朋友来,自己也没有一个独立的空间用于读书思考或上网。

  3.对自己变化的速度缺乏超前性。比如没有计算出自己衣物的增长量或干洗服装的增长速度,预留的衣帽间太小;或对小孩出生后所需空间的面积及家中格局判断不清,留的房间或大或小,或不利于照顾。

  目前中产阶层对房间数的决策还停留在平面面积上,所以只有扩大平方米数才可能实现关于生活的种种期望。但在经济实力不具备之前,很多中产阶层都是因陋就简,以牺牲掉很多居住功能作为代价换取所谓宽敞的客厅或卧室。

  这除了因为这一代中产阶层居住经验尚在原始积累阶段,对于合并不同功能空间却不有损空间功能缺乏足够的处理技巧,更因为今日中产阶层对居住模式设定得太绝对,每个空间能实现的功能太单一。

  现代人把空间切得这么具体,然后给自己的暗示是到这个空间就是为了发生这样一个行为--去餐厅就是为了吃饭,去客厅就是为了见人或看电视,去卧室就是为了睡觉……目的性这么强。生活中互相交织的丰富的意义被简化成1+1+2+3这种关系,这和现代人对居住理解的改变有关。原来我们在一个空间里可以发生很多的意义,彼此之间交织在一起互相启发、互相丰富,现在这个过程就没有这种生动性了,这其实是现代人居住过程中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目前中产阶层的空间设定及分布还是90年代后期的模式,不出错,但也没什么意思,每一个功能的添加都是在平面上摊大饼,面积不增加,好像功能就加不上。突破这种方式的人还是极少数,以不同以往的方式满足各种需求才被称为创意。

  例如,大多数人家的床都是平放在地上,但我见过一对住在巴黎的夫妇,他们的床像吊桥一样斜拉在半空。白天,20平方米的房子是客厅和工作室,晚上挂钩一摘,床就成了地铺。白天从吊在半空中的床板下方看去是一幅立体浮雕,成了屋中一道奇特的风景。又比如餐厅,有餐桌的地方就是餐厅,但餐桌可以以各种方式出现:可以塞进厨房操作台的下方,用时抽拉出来;也可以临窗靠墙打一圈层板,像吃回转寿司一样,边欣赏风景边进餐;还可以备一辆带轮子的餐车,把任何一个房间临时就变成了餐厅。

  居家本是自由度最大、最不需要墨守成规的生活。在这件事上,富裕阶层和普通工薪阶层远较中产阶层要活泼得多。如果富裕阶层是出于高度的自信而随心所欲地尝试他们的种种想像,那么工薪阶层则囿于经济条件而努力用创造性的发挥弥补物质上的不足。中产阶层则既缺乏富裕阶层的自信,又觉得工薪阶层的许多"创意"不过是因陋就简。他们站在一个四平八稳的空间过着四平八稳的生活,任何一种需求的膨胀都可能导致空间的失衡。为了不断平衡,他们眼下就是拼命去挣钱,换更大的房子。

  其实一个好的创意就可以节省出一个房间,又同时改变了居室形象和生活方式。用这个道理说服中产阶层并不那么容易,他们真正的障碍不是对创意的接受,而是对变成另类的恐惧。他们不能离这个阶层所形成的文化和准则太远,那会让他们无从判断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中产阶层需要几个房间本质上不是居住功能层面的问题,而是生活态度的问题。一个崇尚开放、简单的人,居住的空间既不需要那么多室内的隔断去"围护"住不同的空间,也不会将居住的各种功能界定得如此绝对并试图做出严格的划分。

  通常一个人的阶层所属越高,家中的房间越多,不同的房间就成了不同生活的限制。所谓的贵族,就是对不同的行为有着严格的界定和高度的自律。而不受等级、秩序、礼仪等限制的人便不会遵从不同的行为必须发生在不同的空间这样的原则,于是他们不需过多的空间也能实现居住的目的。

  当代中国中产阶层家中房间数的增多是中产阶层试图使自己生活变得更有秩序、更能体现等级程度的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努力。这基本上是人升级后必然会发生的一种行为,所以没什么可意外的。

  只是今日中国,那样多的人都在用极快的速度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当然这里包括对自己的居住空间的改变。即使在画面全然一样的情况下,这种速度的改变也会使我们产生崭新的体验。

  中产阶层对需要多少个房间的判断至今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恐怕也不会有答案,不同的潮流不断地把中产们带入一个又一个场景,以今日中国的变化速度,这种转场足以让人眼花缭乱。

  将阳台改造成茶室,是对空间功能的拓展。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茶道的消失使这个空间也随之消失了。中产在建构自己的新居室空间时,茶室作为一个崭新的角色亮丽出场。

  对空间作各种形式的改造可以使家居生活充满乐趣。中产们一方面努力通过变换住宅产品来改善自己的居住品质;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学习尝试开发既有空间的潜力,而后一种方式显然是更为环保的方式,提高已开发资源的利用率,可以使我们不用大量耗能也能拥有同等品质的生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