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节:打不还手
一路保送到北大:一位父亲的35个教子故事
丁廷福
家长心语:
我长期观察和研究的结论是,打不还手的孩子挨打最少,而动不动就打人的孩子挨打最多。
打 不 还 手
丁羽上幼儿园时,回家后经常哭着诉说哪位小朋友打了他,有时脸上还带着抓痕甚至是血道子。
对此,我总是先问,你是怎么处理的,你还手了吗?丁羽说,我哭了,我没还手。我说,他打你,那是他的不对,你没还手,你是对的。你不应该哭,你应该告诉老师,让老师批评他、教育他,让老师找他的家长惩罚他,让他以后不要再打你。丁羽听着只是点头。
在我的这种教育下,丁羽小时候确实挨了不少打,但从没有还手打过别人一下。这在有些家长看来确实是"吃亏"了,但我不这样认为。我长期观察和研究的结论是:一是打不还手的孩子挨打最少而动不动就打人的孩子挨打最多。打不还手的孩子打人指数为"0",被打指数为"1","小霸王"打人指数为"10",被打指数为"3"。显然,"小霸王"遇到的绝对不会全是打不还手的孩子。二是小孩子打架,如果一方不还手,决不会打得很严重。三是不打人不招惹是非,免得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浪费家长的时间和精力。四是可养成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孩子容易形成良好的品性,这是最重要但却容易被忽视的。
但我也不主张一味忍让,有两次较为严重的伤害,一次是被一个同龄儿童咬伤,另一次是被一个高两届的孩子打得额头肿个大包,我还是带着孩子找了他们的家长,直到两个家长赔礼道歉。特别是那个高两届孩子的家长,我对他说得话很重,他保证今后不会再发生类似问题后我才原谅了他。据说那位家长回去后狠狠揍了孩子一顿,吓得孩子几天不敢回家。仔细想想,在这次打人事件中,不管是对家长还是对孩子而言,打人者所付出的代价比被打者要高昂得多。这就是教育不得法所必付的代价。
有人会说,如果都像你这样教育孩子,那"小霸王"还不更加横行霸道。我的回答是,如果都像我这样教育孩子,幼儿园和学校里就不会有"小霸王",社会上就不会有动不动就破口大骂、大打出手的人。如果有"小霸王",就绝不会仅是一个,他们之间的"碰撞"的伤害性要大得多。
在孩子打架"吃亏"还是"沾光"问题上,人们的认识有很多分歧,处理起来也就千差万别。
在我们身边,也确有一些家长,他们唯恐自己的孩子吃亏,故意把孩子的手指甲剪得尖尖的,并且嘱咐孩子:谁敢欺负你,你就狠狠地挠他,让他知道你的厉害。在家长鼓励甚至教唆下,孩子由于对是否被欺负判断不准,往往动不动就用武力对付别人,渐渐就成了"小霸王"。结果是"亏"虽没吃,但慢慢地就没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了,他的性格很容易被扭曲,对他一生的成长都不利。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这部分家长意识不到的,而这样的例子却是不少见的。孩子长大后,这样的家长往往只羡慕别人家孩子的成就,埋怨自己的孩子孤僻、不合群、不成器,而从不对自己的教育进行反思。
如何对待孩子们之间闹矛盾甚至是打架问题,各类教育书籍中谈了不少,道理讲得很透彻,但做起来却很不容易。因此,这也是困扰家长的一个常见问题。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国外,对这样问题的处理也有两种推荐的方法。一是大人不干预,让孩子自行处理,让他们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我觉得这种方法适合高素质的人群,家长们都能置之度外,在更高层次上理智地看待孩子们之间的矛盾,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认识自我,认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则。但如果是发生在素质不高的家长们中间,就很难做到家长不参与其中,而一旦家长参与其中,往往会事与愿违,从而把发生矛盾的孩子引入认识的误区。二是不欺人,但也不忍受被欺,鼓励对欺负人者勇敢反击。理由是不能让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最后形成懦弱的民族。我认为,这种观点虽然以小见大,揭示了问题的部分实质,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因为孩子的判断能力和反击程度的把握都很难做到恰如其分。而判断能力达不到或反击程度把握不当,所产生的问题可能更多更大。